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武周山北崖,

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并称为“我国三大石窟”)。

1961年,云冈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

兴盛于5世纪60~90年代,

续延至6世纪20年代,

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

中国艺术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

以王羲之之书,顾恺之之画最为出名,

但这些书画真迹,今已难以见到。

其真迹供人欣赏者,则云冈石窟实为最早者。

云冈石窟雕刻艺术,

已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壮丽最辉煌的篇章,

是佛教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是北魏王朝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心态、民风民俗的忠实记载。

故曰古。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

内容丰富多彩,

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

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

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

显示出复杂多变、

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

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

比例适中,

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

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

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清代文学家朱彝尊在他的《云冈石窟记》中说:“

云冈之寺有十,建自拓跋氏。

今之存者特其一耳。

石佛大者,高七十余尺,小至径尺。

斩山为窟数十,凿佛数千躯,架以飞阁。

凡客大同者,必游。”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这是北魏,来自大兴安岭的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和创造的文化。

150年历史不长,

但北魏对中华文化,

尤其北方文化的影响却十分深远。

北魏在其一百多年的相对稳定统治里,

留下了微笑的信仰,

以云冈石窟为其文化标志。

石窟里的佛像,

无论早期的犍陀罗风格、中期的凉州风格、还是后期的南朝风格,

佛像大多面带微笑,或喜悦,或淡然。

在那个动荡不安、政治黑暗、民生苦难的时代,

佛陀的微笑就是社会民众的希望。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佛陀在笑什么?

为什么只有云冈石窟的佛像面带微笑?

是拓跋皇家对天下太平的满意,

抑或在教义熏陶下人们超脱了时代的痛苦?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与其说微笑的佛像是云冈石窟最耀眼的美学特点,

不如说北魏的微笑透射着魏晋南北朝文化的时代特点。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整个窟群分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的石窟多以佛塔为主,又称塔洞;

中部“昙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

西部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

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

,装饰华丽著称于世,

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

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

比例适中,

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上承两汉,下接唐宋,

北魏以及南北朝以其三四百年的漫长变革成就了唐朝的辉煌,

当北魏的微笑淹没在芜草从中,

终于战胜了门阀士族的庶族地主们高歌猛进,

唱响了盛唐的绝句。

北魏的微笑一直在那里,

不管他面前的建筑修了坏、坏了修,

不管门前多少足迹踏过。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最美大同—大同云冈石窟


来源:大同文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云冈石窟   西域   佛教   造像   北魏   真迹   清瘦   气势磅礴   石窟   佛像   中国   风格   艺术   时代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