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女特工朱文起:35岁入伍,40岁成为特等功臣,50岁回乡务农

一个普通的针线包,为何进了革命纪念馆?背后的故事太感人!

1/博物馆里的针线包

红色女特工朱文起:35岁入伍,40岁成为特等功臣,50岁回乡务农

2000年5月,一家位于山东荷泽赵王河畔的博物馆正式建成对世人开放,这家博物馆,就是由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共同筹资,并得到国家和贵州省资助而兴建的一座大型跨省革命历史博物馆——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的展厅,分为序厅,以及星星之火、浴血抗日、逐鹿中原、革命儿女四个大厅。其中,浴血抗日厅中展出了一个特殊的针线包,针线包的主人,是一位普通的山东妇女——朱文起。观众可别小瞧这个小小的针线包,因为,它的主人朱文起的身份可不一般,朱文起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荷泽的民众中流传。

2/红色特工朱文起

红色女特工朱文起:35岁入伍,40岁成为特等功臣,50岁回乡务农

朱文起是山东定陶县(现荷泽市定陶区)仿山镇游集村人,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那是个历史大变革的年代,出生贫苦的朱文起,从记事时起,就能深切感受到时局的动荡与变迁,以及穷人的生活艰辛。

由于家中地少人多,种下的粮食不够吃,没有被强迫裹脚的朱文起,从小就迈着一双“大脚”随母亲讨过饭,其后,又跟着父亲走村串户,做过小货郎。正是这种走村串寨的生活,让她接触到更多的穷苦百姓。尤其是见识了一群为了穷苦百姓谋解放的革命同志后,她的思想受到很大触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深明大义的朱文起,坚定地站到革命的一边,积极投身于边区的建设。1941年,36岁的朱文起加入党组织,完成了由普通的家庭妇女向信念坚定的革命者的转变。参加革命的朱文起,有了一份特别的职业——定陶特支女交通员,就是为革命传递情报的情报员,说得更透彻些,就是“红色特工”。

当时的信息传递不像现在这样先进,可以电话,可以网络,那时的鲁西南乡下,连发报机都没有,朱文起年在的定陶特支(后升格为定陶县委)要与上级的鲁西南地委及军分区联络,就得靠交通员人力传递。

朱文起有着一双解放脚,行动敏捷,最适合跑情报。 因为她只是普通的农村妇女, 行走在路上,不会引起日伪的注意。另外,她此前有讨饭与乡村货郎的苦难经历,“伪装身份”轻车熟路。从此,她开始了长达4年多的情报生涯,以讨饭和卖针线作掩护送情报,往返于抗日根据地和敌伪统治区之间。

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身份”掩护,朱文起的情报工作完成得很出色。比如,1942年,她就安全及时地向日伪统治森严的定陶城内传递了许多上级指示和大批的对敌宣传品。后来,她又担负起定陶县委与鲁西南地委及军分区的联络工作,传送了大量的情报和文件。

3/乔装打扮斗敌顽

红色女特工朱文起:35岁入伍,40岁成为特等功臣,50岁回乡务农

朱文起虽然“伪装”得很好,但是,时间一久,驻扎在封锁线上负责盘查过往行人的伪军仍然对她产生了怀疑——兵荒马乱的岁月,一个农村妇女为何敢如此频繁地穿梭封锁线?1943年夏的一天,组织上交给朱文起一份紧急情报,要求她务必于第二天天黑前送到地委。朱文起的这一次情报传递之旅,就没有以前顺利,还差点遭遇不测。

接受任务后,朱文起又同往常一样,换了件破衣服,将情报藏在贴身内裤的口袋里,挎上破竹篮子,拿上带有豁口的破碗,提起一根打狗棍,又装扮成乞丐就上了路。一路上关卡多,在定陶境内,她被敌人检查搜身两次。到了定陶与菏泽交界处的敌炮楼前,她又被4个伪军盘查搜身,衣服也被翻了个遍,竹篮被翻了底朝天,还把她“请”到炮楼内盘问,要她说明经常从这里过都干些什么。因为朱文起经常来往于这条路,已引起了炮楼伪军的怀疑。敌人威胁说,如不说实话,就把她送交给日军。朱文起这时开始跟伪军“ 飚演技”: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闹起来:“你们有种上战场上打去,欺侮我这要饭的老婆子算什么本事。”敌人没看出什么破绽,只得把她放了。

虽然有惊无险,但也给朱文起提了个醒,在一条路上走久了,难免会摔跤的。所以,返程时,为了将地委文件安全带回定陶,她没再从原路返回,而是等到天黑后,从封锁沟中爬过去。封锁沟里的水深齐腰,加之又是天黑,要想安全通过,并非易事。为了保护好文件,她把文件放在篮子里,又把篮子顶在头上,然后溜进封锁沟,在至齐腰深的水沟内试探着前行。就这样,她在黑夜的掩护下,艰难地越过了第一道封锁沟。为了躲避敌人的盘查,天亮后她就躲进路边的草垛里,把衣服慢慢焐干。到天黑后,她又是以同样的方法穿过了下一道封锁沟,终于将文件安全地交给了负责同志。

4/深入虎穴建奇功

红色女特工朱文起:35岁入伍,40岁成为特等功臣,50岁回乡务农

在朱文起4年多的情报生涯中,这样的险情时有发生,但是,她都冷静而机智地化解了,并顺利地完成任务,从未出过差错,成为领导与战友眼中的奇女子。而最令朱文起和战友们骄傲的一次“红色出击”,就是1945年初的“直捣定陶”,朱文起因出色地完成情报搜集与传送任务,而还被鲁西南地委和军分区授予了特等功。

时间进入1945年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上节节败退,并最终走向灭亡。由于抗战形势的转变,加之定陶抗日军民的奋勇战斗,定陶县抗日根据地也不断扩大,从城西一直扩大到城东。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这就威胁到盘踞定陶的反动县长王子杰。王子杰开始了疯狂地反扑。

王子杰,定陶县陆弯村人,土匪出身,抗战期间虽然被国府任命为定陶县县长和保安15旅旅长,但是他不仅没有积极抗日,反而专门和同我抗日武装作对。王子杰依仗拥有两三千人的武装力量,不断“蚕食”我抗日根据地,残杀革命干部,鱼肉乡里。我抗日政府多次派人与其谈判,但其仍顽固不化,甚至公然勾结日伪军侵犯抗日根据地,犯下累累罪行,欠下累累血债。

1945年的春天,鲁西南军区决定集中力量,铲除王子杰这个卖国贼。但是,当时王子杰的部队装备好,人数多,我军在兵力上没有优势也不占。为了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仗,我抗日武装急需要摸清王子杰军队的内部情况。这个艰巨的任务,又落到了朱文起的身上。

为了对付王子杰,我抗日武装早有装备,并派出可靠人员打入了王子杰内部,这个人就是王子杰的警卫秦锡爵。为了能顺利进入王子杰的驻地接近秦锡爵,朱文起这次扮作秦锡爵的远房亲戚,以给秦锡爵说媒为由头,顺利见到了秦锡爵。

两人在王子杰的眼皮底下,机智地完成了情报传递。朱文起及时地将情报送达我方指挥员,我军根据朱文起提供的情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战斗方案,以极小的代价消灭了王子杰部。王子杰最终被击毙。

战斗结束后,地委与军分区在袁姑集北门外召开隆重的祝捷表彰大会。就是在那次表彰会上,40岁的朱文起被地委和军分区记了特等功,成为远近闻名的特等功臣。

5/功成身退留英名

红色女特工朱文起:35岁入伍,40岁成为特等功臣,50岁回乡务农

解放后,朱文起进入定陶县妇联工作,为县妇联的组建而奔忙。1955年,50岁的朱文起又响应政府号召,主动辞掉了县里工作,回到了老家游集村重当农民。期间,她再未向人说起她的辉煌过去。当年那个令敌人闻名丧胆的发英雄,如今变身普普通通的农家妇,扎根家乡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直到1982年10月去世,享年77岁。

前文中提到的那个陈列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里的针线包,就是她当年送情报时的道具之一。如今,“朱文起的针线包”已成为当地青年学子接受红色传承教育的活教材。

英雄已逝,传奇未泯。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我们身边都会有这样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正是他们的无私而英勇的付出,才铸就了我们岁月的安好!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定陶县   定陶   交通员   炮楼   针线包   岁入   伪军   地委   军分区   边区   山东   回乡   功臣   掩护   情报   敌人   红色   文件   抗日根据地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