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古八景

阳新古城“古八景”是阳新古城山水特征的主体部分。它反映了古人的一种思想方式及与周围环境的真实关系,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观念由敬畏、崇拜及至适应、利用,发展到对山水的审美,并最终逐渐将其纳入到自身的生活环境中。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择址定居建设城市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环境,趋利避害;另一方面在现有的 自然环境基础上,营造适于人类居住、生活的人化的小环境,赋予其强烈的人文色彩,达到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良好生态。

阳新古八景

阳新“古八景”是以位于城内的“黉序秋香”为中心,剩下七景围绕环城的富水有序分布。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市的发展,“恩波夜月”仅留下了位于陵园大道上被树叶挡住的“恩波堤街”的路牌;“仙观晴霞”处的钟成观因战乱,早已不复当年辉煌;位于木港镇的宋山村静谧安详,只是百姓不再上山砍柴,“樵唱”也无从谈起;“南市渔歌”和“杨林晚渡”都是当年打渔走船的美景。



阳新古八景之一 沧浪烟雨

(作者:应斗咏)

天阔亭虚得趣幽,八闳景物望月收。
鱼龙入夜御珠出,鸥鸟忘机狎浪浮。
远近乡村连市井,空蒙烟雨几船舟。
闲来此际堪凭眺,不必殊方览胜游。

阳新古八景

阳新古八景之一 沧浪烟雨

  城北莲花池面积近百亩,东连北门湖,西接乌龟山,北枕双狮垴(今葡萄糖厂所在地),南临古城墙(今招待所滨湖路)。池内水平如镜,微波荡漾,夏秋之间,半池莲花,香艳宜人。在这个面积广阔的池内,那时有几座古色古香的楼台建筑,颇具别致。
沧浪亭,高三丈,建于池的中央,南有“政和堂”,北有“十咏堂”,西有“云水草堂”,各距“沧浪亭”数十步,并筑木桥数架,彼此互通,且各能沿桥从不同方向登岸。这一古代建筑群,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八年,为兴国知州周鹏倡议所建!!
  每当冥雾晨夕,烟雨迷离,文人学士游览其中,如登蓬莱仙境,时人有“小西湖”之称,故名“沧浪烟雨”,列为八景之首。

阳新古八景

沧浪亭



阳新古八景之二 恩波夜月

(作者:陶去泰)

高阁嵯峨压古堤,平湖烟景占东西。
洗空尘累登临爽,晖映天光上下迷。
树影摇波山吐月,花香落座雨收霓。
使君为惠真无己,拉我闲来依杖藜。

阳新古八景

阳新古八景之二 恩波夜月

  莲花池与北门湖之间,筑有一道长约250米长的小堤,当时叫做“恩波堤”。此堤南接县城北门街,北通双狮垴麓的余家村,西边是莲花池,东边是北门湖。沿堤两旁栽有绿柳,迎风摇曳,清气爽然。堤之中段,建有石拱桥,名为“恩波桥”。桥下通池、湖,两水汇流,浑然一体。桥上建有高达三层的古亭,名“恩波亭”,既供过路行人憩息,又供文人墨客览胜。据州记载:此亭原名“澄心”,又名“二柳”,以后又改名为“棠荫”、“饮绿”,最后宋知军张釜重建其亭,遂名“恩波”。

  登临此亭,向西望去则“沧浪烟雨”近在咫尺,且有小木桥与堤相通;向东望去,则见北门湖水平辽阔,鱼跃浪涌,与彭山恼遥遥相对。湖中有一小岛,野鸟栖息,遣蛋甚多,俯拾皆是。每当皓月当空,俯瞰桥下水面,月影荡漾,墨客骚人,于此吟诗作赋,其乐也融融,因名“恩波夜月”。

阳新古八景



阳新古八景之三 仙观晴霞

(作者:潘士英)

道观氤氲起片霞,晴空遥望色殊嘉。

光笼绣壁疑朱幔,影落雕萼似绛纱。

晓日直穿梁吐彩,夕阳返照瓦生花。

层层密密盈丹室,不异东来紫气奢。

阳新古八景

  从城东南跨富河大桥,约五里许有一处三面环山,中有一小块沼泽地名叫“观咀”。咀之外沿有隆起之土墩,名“观上墩”。宋徽宗时,墩上建有一道教仙观,内供八仙之首汉钟离神像,故名“钟成观”。据传:钟山原是楚将钟离昧将军,生前勇猛善战,后在此修仙得道。楚人慕其英雄,甚敬之,因修观以奉之。

  钟成观坐南朝北,面向东去大河,与耸峙横泊洲头之文峰塔遥遥相对;大河之北紧邻着方圆六十里的网湖,视野开阔,气势磅礴。每当旭日东升,一片晴霞,晖映东天,观内瓦梁墙壁,被照得一片彤红,因名之曰“仙观晴霞”。

  每当大水季节,富河与网湖两水连接,一片汪洋。在此段有一股旋流,对航行危害甚大。一遇狂风大起,飞银溅雪,势如排山倒海,甚是骇人!特别是每年三月三、大风暴前后,此处沉舟事故,时有发生。因此船家来观咀避风浪者咸进观敬香,请求钟仙施法,平息风浪,保佑平安。

  钟成观毁于兵燹,今在旧址重建,但规模不比从前。


阳新古八景之四 宋山樵唱

(作者:富宁)

叮咛斤斧响晴川,缓缓行歌意自便。
涧底苍龙应熟听,洞中白鹿不成眠。
声闻野寺朝随伴,调转云崖晚息肩。
但幸太平无一事,烂柯何必问神仙。

阳新古八景

  宋家山位于县城东南约20华里处(今木港镇宋山村),绵延20多里。山上山下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村落。漫山遍野,一片林海,古木参天,郁郁葱葱,风景十分秀丽。

  当时县城及四邻居民约五万人左右。穷户则以城外的五里湖、十里湖所产的芦苇杆、芭茅杆为主要燃料,而一些殷实户、商贾、船户则以烧杂柴为主,还有专做木材生意的客商,大量收购木柴运到长江下游一带销售。因此,宋家山成了柴林山地,采樵者络绎于途。叮叮的伐木声,嗤嗤的锯木声,不绝于耳。而采樵者,兴之所至,引吭高歌,此唱彼和,歌声回荡在崇山之中,山鸣谷应,飞传数里。此情此景,感人至深,因名此景曰“宋山樵唱”。


阳新古八景之五 黉序秋香

(作者:陈遇英)

闭宫巍焕丽天章,紫气氤氲毓秀长。
望里金茎龙卧地,墀端玉笋凤毛翔。
千年俎豆流声远,万古人文被泽昌。
丹桂一枝攀在手,圣灵到处发秋香。

阳新古八景

  黉(音红)宫为孔子庙(文庙)之尊称,又称儒学自唐至清,全国各县皆建有孔庙。

阳新儒学,位于县城小西门外(今实验中学所在地),自北宋神宗熙宁年间重建后,数百年间,有毁有复。至明末清初,始有七省经略史吴甫生(阳新人)献其私地,扩建文庙;迄咸丰五年(1855)又由翰林院编修陈光亨(阳新人)亲自督理,重修一次。其主体建筑为“前厅”、“大成殿”、“崇圣祠”、“鼓乐楼”(现称古乐楼)。两厢建筑分为“东庑”、“西庑”。正厅外的丹墀下,为一半月形大鱼池,池内蓄满清水(又名泮水),有一座洁白宽厚的石拱桥,从池上跨过,直通正殿。庙的四周筑有由大块红砂石砌成的大围墙。墙身内外都涂以红垩,人称红宫。红与黉通间,实名黉宫。“序”乃学府。墙内植有多排桂树,一到中秋前后,满园桂花,清香飘逸,其景非常优雅,来此瞻仰和游览者络绎于途,故名其为“黉序秋香”。

阳新古八景

阳新实验中学 古乐楼



阳新古八景之六 南市渔歌

(作者:姜隆福)

城绕南湖景物悠,芦花浅水泊渔舟。

数声短笛惊沙雁,几曲狂歌动野鸥。

饱食烹鲜频唱和,兴酣沽酒交传筹。

浩然共乐升平世,图画天成一望收。

阳新古八景

南市,在富水下游的西南岸,离县城约十华里。当年是滨临富河与南河的小集镇,是北煞湖、东西湖、碧湖塘、东春湖(后三湖统称南湖)鲜鱼集散地,相当热闹。离集镇数十步远就是富河。春夏之交,河、湖水涨,汇通连接,鱼群从长江沿富河游来,或入大湖,或入深河。河上湖面往来渔船数以百计。渔民张网滑钩、拉网扳罾,寻机追捕。他们边撒网,边唱歌以助兴,因名此景“南市渔唱”。

阳新古八景


阳新古八景之七 谢墩夕照

(作者:吴振绪)

河州直出水环中,万景烟波倒影空。
三面风光分上下,半山日色隔西东。
残霞乍映千门紫,落彩轻余两岸红。
独惜谢公踪迹杳,有怀薄暮欲临风。

阳新古八景

  从县城出富川门,沿富河向东走,不到三百米,就有一座大土墩,墩下为巨岩组成,直伸河中。墩上有祠,名“叠山祠”,为纪念南宋义臣又是诗人的谢枋得(1226—1289,字尹直,号叠山)而建。谢因抗元兵败,被当朝权奸贾似道流放到兴国军来。谢筑室于此,招生讲学,故名此墩为“谢公墩”。
  谢逝世后,州人念其忠,就其旧居改建祠以祀之。明万历中,知州杨士元广其地,建“叠山书院,(两层楼)。以作永久纪念。当谢公在世时,就辟有简陋书院,从游学生,朝乾夕惕,苦学苦练;院外墩上,夕阳斜照。谢公课余之暇,放竿垂钓。傍晚,墩旁高杆上,船会每晚派人悬一红灯笼。入夜,灯光四射,河下来往舟楫,均以此为”航标,故有“谢墩夕照”之称。此祠已毁于军炮火。



阳新古八景之八 杨林晚渡

(作者:潘道闵)

日暮杨要古渡旁,往来人唤扁舟忙。

橹摇深渚烟霏白,帆挂中流月昏黄。   

树色朦胧迷远岸,星光灿烂照飞航。   

乘风莫道济时晚,破浪腾空万里长。

阳新古八景

过富河大桥,沿五里堤南下,将到化肥厂时,两山排开,宛如斧削,阳新至瑞昌的界浮公路从山口行进。百年前,这里山口一带,曾是一个很热闹的集镇,名叫“杨林铺”,离县城五华里,为南来北往必经渡口。那时从南乡一带到县城,须经两道渡船。一道是杨林铺过九汊港至五里堤,再由五里堤过富河到县城。大水天,五里堤全部淹没,则从杨林铺横渡五里湖,穿过富河直达县城。因此,每当夕阳西下,要到县城的乡客,或外出归城的镇民,都相继集结此地,等待过渡。这时,水面上,三、四艘大型木渡船,在夕阳照射下,你来我往,摆渡不停。舟子摇浆、撑蒿,汗流如雨,过客满船,吵吵嚷嚷,热闹非常。故取此景名“杨林晚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阳新   山口   南湖   土墩   大河   知州   遥遥相对   渔歌   集镇   此景   自然环境   北门   烟雨   县城   作者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