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蒙古兴起


《元史》记载,忽必烈为了招降南宋,派遣使臣郝经出使南宋,结果被南宋宰相贾似道扣留在扬州仪征16年,郝经为了返回元朝,使用大雁传书传递求救信息。忽必烈知道后,向南宋要人,郝经才返回元朝,返回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郝经画像


郝经身世复杂,出生于金朝统治的山西,书香世家,父亲以教书为生,1223年出生,出生时期处于金朝末期。为了躲避战乱,1231年,时年八岁的他随家人逃往河南,郝经小小年纪就表现了天资聪明的一面,当时河南兵荒马乱,百姓躲到地窖里避难,元兵点燃烟火熏烧地窖,百姓死伤惨重。郝经的母亲被熏晕过去,郝经用蜂蜜把母亲救活。


第二年蒙古人南下,全家又北渡北京避难。


1234年,金朝灭亡。郝经时年11岁。


到了北京之后,人生地不熟,谋生困难,郝经白天砍柴换钱买米,晚上在父亲的教导下刻苦读书。苦学了五年,有一定的名声。


1243年,20岁的郝经已经名在外,被元朝名将贾辅聘为座上宾,教导家中孩子读书。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忽必烈


1252年,因才学被人举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当面咨询治世之道。此时蒙古大军正在集结攻宋,但郝经却进言忽必烈暂时不要攻打南宋,因为自古得天下者,以德不以力。南宋现在还没有败亡的迹象。建议忽必烈现在颁行德政,施恩于民,招贤纳士,笼络各地守臣,等到合适的时机可以轻易灭掉南宋。


郝经的话看似书生之见却有一定道理,宋朝经历南北宋,当时已经被北方民族压迫了两百余年,全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对付异族入侵。蒙古用时四十四年才灭掉南宋证实了郝经预言的准确性。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蒙古大军南下路线


1258年,蒙哥、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军进攻南宋。


忽必烈被郝经的建言折服,任命郝经为宣抚史副史南征。


当时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方向进攻南宋,一年都没有攻下四川。


郝经又进言,宋朝团结,不可以急攻。并且蒙古分三路进攻南宋,兵力分散,不如合起来一起总攻南宋。


并建议,攻下的城池,不能伤害百姓,不焚毁房屋,不强制百姓易服,不毁坏坟墓,三百里范围内不侵掠百姓。


这些建议对保护南方汉人生命财产和汉文化传承居功至伟。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蒙哥


1259年,蒙哥在钓鱼城被投石击中而亡。


贾似道遣使求和,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班师回朝。


1260年,忽必烈在争夺汗位中胜出,任命郝经为翰林侍读学士,并赐金虎符,让其充当国使去南宋议和。


看到郝经如此受宠,已经投靠蒙古的金朝汉人进士王文统指使女婿李璮侵扰宋朝边境,想假借南宋之手杀掉郝经。郝经经过济南是时候,李璮警告郝经不要南行,郝经不为所动。而宋军也在江苏淮安击败李璮的部队。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贾似道


等到郝经到达南宋的扬州时,为了防止郝经泄密和面见皇帝议和,贾似道把他扣留在驿站。没想到,一软禁就是16年。


在这16年里,郝经多次上书给南宋皇帝,陈述战和利害,并请求面圣。可是这些书信都被扣留了下来。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郝经著作


扣留期间,随从怨声载道,郝经劝说随行,南宋已经寿终正寝,要耐心等待。但同行之人已经受不了羁押期间的压力,开始内斗,死伤数人。郝经调和不了内部矛盾,没办法和部分随从分开居住。被扣留的这16年,郝经没有丧失希望,反而潜心著书。先后撰写《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等书,达数百卷。现存世文集大部分为这段时间所著。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蒙古大军


1274年,蒙古将领伯颜统兵伐宋。忽必烈派人向南宋要人,南宋害怕蒙古报复,送郝经回国。忽必烈派人迎接这个被困南宋16年都未曾变节的忠臣。


1275年夏天,郝经返回阔别16年的大都,忽必烈为他举行宴会并赏赐。秋天的时候,郝经就因病去世。


故事到此还没结束。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大雁


《元史》和其他元朝相关史料记载一件事,在郝经被扣留期间,曾经养了一群大雁,郝经见到一只大雁经常向他鼓翅鸣叫,好像有什么话对他说。郝经豁然开朗,发现一个求救的办法。郝经选择了一个吉日带领随从向北而拜,把一封帛书系在大雁的腿上并放飞北去。


帛书里面有首诗:

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


大雁北去后被人擒获,并把帛书带给忽必烈,忽必烈听闻大受感动。于是发兵南征南宋。


这件事一直被当做史实对待,而且这个帛书当时还有保存。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元史


明朝奉命编撰《元史》的“开国文臣之首”宋濂还曾经亲眼见到这份帛书,并详细地描述了帛书的外形和郝经拘宋的经过,眼前的帛书让宋濂不得不认为这是件真实发生的事。并为郝经的忠贞气节所折服。


但是在时间轴上宋濂所记载的和《元史》不同,宋濂记载雁帛书被发现之时,郝经已经北归,不存在忽必烈为此攻打南宋。


这件事流传千年,后人深信不疑,被当做忠君爱国的典范被历代传颂,在清朝甚至被创作成杂剧。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但也有人质疑怎么会有这么巧合的事,乾隆就曾怀疑这件事,认为不过是好事者为了表明郝经的忠心而穿凿附会创作的故事。可是因为资料匮乏,质疑者也拿不出造假的证据。后世并没有撼动鸿雁传书的地位。


真正发现这个故事瑕漏之处还是近现代,现存古籍资料整理发现,不是古代个人所能全部接触到的。根据这些前后矛盾的史料,考证发现以下几处疑点。


第一、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陵川集》


郝经最重要的文集《陵川集》正文中并没有录入雁帛诗,按理说这首救命之诗郝经绝不会遗漏。这首诗被录入在许有壬《圭塘小稿》里面,郝经去世时11年后许有壬才出生。


许有壬所录的诗句为:


“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所思。”


传闻郝经所做诗句为:

“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


许有壬所录诗句最后一句和传闻郝经所做诗句最后一句的两个字不同,意思也完全不一样,而且许有壬所录诗句作者不详。


第二:


郝经的生平记录和墓志均没有提到雁帛书这件事。


第三: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雁南飞


史料记载郝经于阴历九月在扬州放雁,大雁三月份在汴梁被射落。不符合常理,这个时间段正是大雁向南迁徙的时间。


追本溯源,要从发现雁帛书的人着手。


让雁帛书闻世的人正是郝经的学生郭贯。郝经遗作《陵川集》就是在郭贯的力主下得以刊行。大德九年,1305年,郝经去世30年后,朝廷宣布封赠制书,开始组织整理郝经遗作。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在明刻版《陵川集》的卷首前言首次出现雁帛书的记载,大德九年(1305年),雁书未达于中原,龙棹已横于江上。意思是说,雁书还没传到中原,元军已经南下攻宋了。


这个卷首前言并不是郝经所写,而是后人编撰,记载郝经生平经历。《陵川集》正文反而没收录关于雁帛书的诗句。郝经墓志也没提及此事。


1318年,延佑五年,在郝经去世43年之后,郭贯发现帛书,上奏朝廷。


经考证推测,这是由郝经的学生郭贯为了能让老师得到相应的表彰而杜撰的。郝经去世之后并没有得到封赠。


《陵川集》刊行之后并没有激起太多浪花。


金朝汉人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节16年?背后一个流传千年的造假事件


延佑四年,1317年,在蒙元帝王推崇尊礼儒臣的背景下,被困南宋16年未曾变节的郝经被追赠为保节功臣,追封翼国公,谥文忠。


于是在第二年,延佑五年,雁帛书首次出现十年后,郭贯假托发现雁帛书上奏朝廷,此时才掀起轩然大波。


就此形成了一个传唱千年的鸿雁托书的故事。


鸿雁托书的主人公郝经,出生在金朝,就仕于元朝,三分之一的生命被拘禁在宋朝。作为金朝汉人,久经异族统治,摒弃华夷之辩,主张大一统。虽为元朝效劳。但却为了汉地和平与汉地文化保护奔走一生。被南宋拘押的16年里不曾变节,无愧于文忠谥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上林   帛书   陵川   蒙古   金朝   扬州   蒙古人   元朝   归期   汉人   大雁   宋朝   南宋   诗句   大军   千年   百姓   事件   发现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