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的绝世悲情,薄命帝王的一场华丽悲剧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千古一帝的绝世悲情,薄命帝王的一场华丽悲剧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千古一帝的绝世悲情,薄命帝王的一场华丽悲剧

如何赏析这首诗呢?

1)首先来看看写作背景: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千古一帝的绝世悲情,薄命帝王的一场华丽悲剧

2)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千古一帝的绝世悲情,薄命帝王的一场华丽悲剧

3)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之词而毒死了他。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

千古一帝的绝世悲情,薄命帝王的一场华丽悲剧

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千古一帝的绝世悲情,薄命帝王的一场华丽悲剧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描绘出来!在平常人的眼中,“春花秋月”乃是一番美景,但在词人心中的“春花秋月”乃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千古一帝的绝世悲情,薄命帝王的一场华丽悲剧

5)写作方式上多处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这个比喻不仅写出愁像江水一样深沉像江水一样长流不断,还写出愁苦像春天的江水一样不断长涨,把人生的愁苦写得具体真切,写到了极致!如此用了修辞手法,给予诗句以无限的张力。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千古一帝的绝世悲情,薄命帝王的一场华丽悲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李煜写下的这首诗词,就是抒写了这种怀念故国之情,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的。

反应出李煜异常的生活境遇,因为见到春花秋月,就想起了幸福的过去和欢乐的往事,回忆的往事越多,现实的悲哀就越沉重.见不到春花秋月,也许就少些对往事的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国君   金陵   阶下囚   愁思   南唐   东风   故国   词人   虞美人   薄命   春花秋月   不堪回首   帝王   千古   比喻   诗人   悲剧   往事   作者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