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堂(宣武门天主堂)


南堂(宣武门天主堂)


南堂(宣武门天主堂)

南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南堂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因地近宣武门而称宣武门天主堂,与西什库教堂南北相对,故亦称南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由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此创建经堂,即著名的“南堂”之前身,当时由于利马窦采取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以获得士大夫接纳的传教策略,教堂建筑遂使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内部装修为西方样式),清顺治七年由当时掌钦天监事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扩建重修,仍为中国式外观,直至清康熙五十一年才易为“洋式”,清康熙六十年南堂再次重建,由利博明修士建造,华丽异常,“系当时欧洲盛行之巴罗克式,全部地基作十字形,长八十尺,宽四十五尺,教堂内部,赖立柱行列,分教堂顶格为三部,各部作穹隆形,若三艘下覆之船身”——“此一建筑物使北京居民无不惊奇不止,前来瞻仰者,势如潮涌。”足见当时北京市民深为西洋建筑之高峻崇丽所震撼,清乾隆四十年毁于火,次年重建,清乾隆年间重建后的南堂仍为巴洛克风格,《宸垣识略》载:“堂制狭以深实,正面向外,而宛若侧面;其顶如中国卷棚式,而覆以瓦;正面止启一门,窗则设于东西两壁之巅。……左右两砖楼夹堂而立,左贮天琴……右圣母堂……”,可见出西方教堂窄面阔、大进深的布局与中国建筑迥异,其屋顶、门窗、钟楼等建筑形象都令时人觉得新奇;不过教堂一反西方教堂东西向布局,呈坐北朝南的姿态,倒是颇有“入乡随俗”之意,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清光绪三十年复建,重建的南堂基本就是今天见到的格局,气势大不如前,正面由五间变作三间,钟楼移至后部,然其立面突出的巴洛克风格还是一目了然,不同的是新建后使用的青砖(饰以精美的砖雕)、青瓦等材料体现了与北京地方建筑传统的交融,教堂为典型罗马式建筑风格,整体坐北朝南,灰砖清水墙,建筑外立面为巴洛克风格的山形墙,饰以精美的砖雕,四根砖砌壁柱将墙面纵分为三部分,底层并列三个大门,中层并列三个拱窗,上层壁柱柱头用砖砌出水平线角,山形两坡用涡卷装饰,山形中央一砖雕凸出花环,门、窗用凸出的砖雕花叶装饰,大堂平面为矩形,两排木柱激昂大堂分为中厅与侧厅,木柱外饰仿大理石油饰,堂内顶部装修为仿大理石拱券顶式结构,堂顶结构为木桁架,外盖灰筒瓦,门窗镶嵌绘有宗教故事的彩色玻璃,大堂后部置一圆顶钟楼,西边有一排带前廊的平房为办公区,历来是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堂,也是反动的宗教侵略中心,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解放后为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使用至今,为北京地区著名的四大天主教堂之一,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现为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使用,现为北京市第二批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山形   巴洛克   钟楼   壁柱   天主教   北京地区   耶稣   天主堂   木柱   砖雕   坐北朝南   北京市   大堂   北京   教堂   建筑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