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耿庄村老石桥

大山深处有石桥,巧匠能工智慧高。天上仙人从此过,直呼技艺胜云霄。

沂源县中庄镇耿庄村,有一座建于清宣统三年,即1911年的石桥,叫滑石桥,距今已有110年的历史。呈东西走向,桥面长4.47米,宽2.58米。两桥墩根基3层,每层都有30公分高的两块长条石砌成。桥拱跨2.46米,拱宽2.46米,拱高1.76米,拱面有87块石砌成。其中,拱圈石12块(包括4块勾石)、碹面石75块。

沂源县耿庄村老石桥

沂源县耿庄村老石桥

沂源县耿庄村老石桥

桥的南碹头刻有龙头,北碹头刻有龙尾。龙头和龙尾皆雕刻精细,栩栩如生,非常美观。桥栏杆有6条高86公分,方正24公分的石柱石,栏板石4块,每块栏板长103公分、高60公分,厚12公分。栏杆两头石鼓紧靠石柱石。桥面铺设青石板。现除桥东两块石鼓不知去向外,整个桥面和栏杆保持完好。

沂源县耿庄村老石桥

沂源县耿庄村老石桥

沂源县耿庄村老石桥

详细端详桥碑文字,只可辨识出建桥年份和寥寥几字及几人名字。“……岁遭暴雨之困,道变沟……行亦艰难……然未数旬,而即告竣焉……”从这几字碑文可以看出,这里原是东来西往的交通要道,每年遭暴雨袭击,道路变沟壑,行人不便,没数旬就建起了这座桥。领袖是:张元祥、卞修身、张守池、李士江、王淑德。石匠是:卞乐三。捐款人名字不能完全辨认。可见,滑石桥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据宣传牌介绍,清朝宣统年间,沂源县中庄镇耿庄与周边几个村庄捐款在交通要道修建了一座滑石桥,一座土地庙,并立了三通碑。其中,滑石桥用巨石打磨好后整齐的分层垒起,龙头向东,龙尾向西,用巨大的滑石画刻的图案活龙活现。桥面平板用巨方石块铺平,桥栏杆用巨石做了四个石鼓,石板面上做了六个和尚头镶嵌,非常美观大方。


沂源县耿庄村老石桥

沂源县耿庄村老石桥

传说,某年有股土匪来到此处,要从桥上过,有位本村的壮士手持枣木桩,雄赳赳站在桥头,大声喝道:“要过桥,问问我手中的枣木杆答应不答应",土匪说:“只借路走,无它意。”壮士说:“土匪到哪里,老百姓都得遭殃,庄里早做好了饭菜,进庄吃饭吧”,土匪只好撤退。从此土地庙香火更旺了,这滑石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名。

当时有人说,滑石桥在晚上定时有蝈蝈的叫声,有人听到过,真定时叫,去听的人越来越多,不只是一只叫,是三只叫。开始一只叫,接着三只齐叫,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寒冬腊月一样定时叫,土地庙的香火越来越旺,周边的村都来上香、烧纸、上贡。有一年听不到蝈蝈的叫声,碑上出现了三个洞,茶碗口大,三指深,三个洞构成了三角形,传说南方人从这块石碑里挖走了三只蝈蝈,这就是三眼碑的由来。

文革动乱时期,庙被拆除,石碑被摧毁,桥栏的石鼓和和尚头被掀翻在了桥下,桥成了石板桥,一片凄凉,令人心寒。改革开放后,人们自觉捐款,找回来石碑石鼓、和尚头,重修了庙,立起了碑,整修桥栏杆,栽了树,种上了花花,现在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如今,在滑石桥的河对岸和桥东边又各修了一条4米宽的水泥路。桥上没有任何机动车辆行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沂源县   庄里   和尚头   桥栏   土地庙   栏板   滑石   桥面   石鼓   碑文   蝈蝈   要道   石碑   土匪   石桥   龙头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