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蜗居》:郭海萍的失败与伟大

十年前看《蜗居》,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海萍,甚至鄙视她。她总是皱着眉苦着脸,仿佛全世界都欠她一样。20出头的女孩总是容易看不起3、40岁的女人,觉得她们庸俗无趣,并且暗自发誓:将来一定不会变成她们那样。

十年之后再看《蜗居》,人到中年,我对海萍多了很多理解。因为我明白了,很多时候自信和通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太多的天时地利人和和自省。

我和海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都来自小地方(我比海萍还不如,她来自小镇,而我来自农村);我们都渴望更广阔的世界;拼命努力只为了能在城市立足。

城市对完全不曾拥有过它的人来说,不只是居住地那么简单,它更代表着一种阶级、一个全新的身份。

所以对海萍,现在我有了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感觉。

重温《蜗居》:郭海萍的失败与伟大

1.小镇与城市

大学毕业,在海萍的主导和坚持下,她和男友留在了大城市江州(原著写的是上海,电视剧为了避嫌,改为了江州),租了一间很小很闭塞的阁楼同居。

那时候海萍长发飘飘,哪怕要和邻居共用厨房和厕所,也挡不住她脸上的意气风发,因为她坚信这里只不过是她迈向更好人生的一个过渡点,她的未来一定有大房子,展览馆和音乐会。

没想到这一过渡就过渡了四年,这四年中她的生活毫无起色,职位没变,工资没涨,房子也没买,每天为了几滴水、几滴油和邻居吵得面红耳赤,生了孩子后受现实所迫也不能带在身边。

每个到城市闯荡的农村姑娘,灵魂都免不了要经受一番撕扯,生活永远不会因为你有美好想象,就变好哪怕一分一厘,现实和梦想的洪沟,有时候会把人心刺激得鲜血淋淋。

海萍想买房子,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一套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房子,一套能容得下女儿的房子。

孩子,永远是女人的软肋。我能在破房子里鸡毛蒜皮,我的孩子不能!

重温《蜗居》:郭海萍的失败与伟大

海萍决定举四家之力买房,自己家,公婆家,父母家和海藻家。

公婆家里很穷,还养着精神病的舅舅;父母用微薄的工资供出两个大学生,又贴补着海萍养女儿,也没什么存款;海藻和小贝还没有结婚,海藻自己只有八千块钱,小贝计划着和海藻结婚、买房也需要钱,但海萍顾不得那么多了。女儿对她的生疏,让她迫切地想拥有一套房子,立刻,马上。

很多人说海萍自私,以前我也这么认为,现在不能说是不自私,但在自私之外我对她多了一层理解,更多的感受是无奈吧。

生活就是这么无奈,我们无能也无暇面面俱到。

重温《蜗居》:郭海萍的失败与伟大

2.无私和自私

借钱,本来应是低姿态的请求,为什么海萍对公婆、妹妹和父母却是不容置疑的要求?

因为,她觉得自己对他们是无私的。

于父母和妹妹而言,海萍从小到大一直扮演着“长姐如母”的角色,妈妈当年怀孕时不想要的,是海萍一句“我想要个弟弟”,这世上才有了海藻。

尽管只比海藻大七岁,海萍却一直像个妈妈一样照顾着妹妹。小时候两人遭遇意外,她把外套给妹妹穿,宁愿自己被冻感冒。长大后,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个星期连着六天吃清水挂面,却舍得每周花钱买鱼买肉给海藻打牙祭。

很多家庭都是这样,作为长女(长子)出生的孩子,总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做出更多的奉献和牺牲。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父母的教育,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自己施加在自身的压力,等等。

而对公婆的态度其实源于她对丈夫和婚姻的态度。结婚时,因为丈夫苏淳家一穷二白,海萍没要车没要房没要彩礼,甚至连件像样的首饰也没要,当时她对苏淳和自己是有信心的,立志要靠夫妻两双手在这个城市打拼出一个未来。

后来被现实残酷碾压,她心里委屈不甘,把一切不如意都归咎在丈夫身上,觉得是他没能力让老婆孩子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重温《蜗居》:郭海萍的失败与伟大

中国有句古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把结婚等同于对一个男人托付终身,是很多女性的共同心理。

海萍觉得陪丈夫住老破小的出租屋、吃毫无味道可言的挂面,数年如一日地勤劳节俭,是自己对丈夫的付出,也是丈夫对自己的亏欠,所以她能理直气壮地逼老公去向公婆拿钱。

海萍不顾一切地买房计划,间接导致了一系列悲剧:海藻为了姐姐向小贝借钱,小贝不愿意,两人之间出现了裂痕;苏淳不忍心向父母张嘴要钱,情急之下借了高利贷;海藻在没钱又不愿姐姐失望的情况下,先是向宋思明借了两万,后又拿了宋六万让海萍还苏淳借下的高利贷……

就这样一环扣一环,海藻在半推半就间滑向了宋思明的怀抱,成了让人唾弃的二奶,也注定了她最后的悲惨遭遇。

海萍对妹妹、对丈夫确实是挺无私的,无私到宁愿压迫自己的生存空间,也要给他们更多的缝隙。但也恰恰是这种一味的付出,让她在自己的欲望面前有了巨大的失衡心理:我为你付出了所有,现在轮到你了。

人性就是这么吊诡,有时候无私和自私之间仅一线之隔,一不小心就越界了,却还不自知。

重温《蜗居》:郭海萍的失败与伟大

3.依赖与独立

但海藻的堕落完全怪海萍吗?显然不是。

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完全负责,推动一个人行动的“内在力量”永远大于“外在力量”。海藻自己也说:我也不全是为了,我没有那么伟大。

海萍在这件事上的错误是,以她的见识和阶级来说,本身无法看清宋思明的为人,所以并没有极力劝阻海藻,甚至她自己也曾依赖过宋的无所不能。

但海萍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无论现实多么艰难,她从来没放弃过对好生活的追求、也从来没幻想过完全依靠别人过上好生活。

在她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杀不死你的欲望,终会让你更强大。

虽然见识有限、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海萍一度产生过依赖心理:先是依赖丈夫,以托付终身的心态将自己一生的荣辱都系在丈夫身上;后来又借着妹妹和宋思明的关系依赖过宋(借住房子、接受借款、用关系和手段搞定劳动纠纷),把宋的滥用职权等同于对妹妹的爱。

可后来当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她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意识,并且付出了踏踏实实的努力。

剧中有段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夜做完兼职(教外国人学中文),海萍坐公交车回家,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在车上争分夺秒地看书学习。她和海藻说“现在,心里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重温《蜗居》:郭海萍的失败与伟大

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其实就是她开始体会到不依赖他人,独立、靠自己的那种踏实、满足和幸福感。

所以后来,即使她有机会靠别人(她教的外国学生向他示好)过上好生活,她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品尝过独立的舒畅和稳妥,谁还愿意缩在别人身后“作茧自缚”呢?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海萍”,她们一开始天真幼稚,想依靠男人获得物质和安全感,后来被现实一次次蹂躏,终于明白靠别人是最不可靠的方法,然后幡然醒悟、能量爆发,踏着荆棘和泪水前进,终于迎来自己想要的人生!

电视剧最后一集,海萍开了中文学校,住上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把孩子也接到了身边,实现了事业和家庭的双丰收,这时候任谁都要称呼她一声“独立女性”了。

最后,我自己想说:独立女性,万岁!


骑白马的贝玛:头条签约作者。新写作大赛30万签约金获得者。左手带娃,右手创业,空闲时间两手码字的“职业型家庭主妇”。不写鸡汤,不贩卖焦虑,专注读书、写作和情感故事分享。欢迎关注,永远真诚对待文字和喜欢我文字的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挂面   高利贷   蜗居   公婆   海藻   无私   自私   丈夫   父母   独立   现实   房子   妹妹   孩子   更多   城市   旅游   郭海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