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炒房人

随着国家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持续调控不放松,炒房者躺着就能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房子脱离投资属性、回归居住属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朗。

其实,炒房是一个时代名词。在我国还没有实行商品房制度以前,房子都是分配制(当然农村都是自建房)。那时候的房子是一种福利,是国家和单位给职工的一项待遇。

别了,炒房人


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那个时候,房子还不具备商品属性,当然就更不会出现炒房的行为了。

变化源自于住房制度变革。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为了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也为了激活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率先在部分沿海城市和主要中心城市推出了商品房制度试点。其后逐步推向全国,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商品房占据绝大部分住房供给的局面。

别了,炒房人


应该说,当时推出的商品房制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举措,推动了经济发展,提升了老百姓的住房水平,是一项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但是这项制度走到今天,也显露出了一些弊端,炒房就是其中之一。

炒房,顾名思义,就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利用商品房买入和卖出,从而赚取差额利润的行为。

刚开始的时候,炒房的行为还不是很普遍,只是在个别城市局部区域内出现,其危害还没有被完全暴露出来。

别了,炒房人


到了后来,炒房愈演愈烈,几乎到了全民炒房的地步。房价飞涨,“今年不买房,一年又白忙”,很多人担心房价涨幅过大,被迫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最后的结果就是房子涨价越来越凶猛,买房的人越来越多,而那些职业炒房人呢,赚得盆满钵满。

数据显示,2016年部分城市的房价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涨幅超过了100%。

这样的涨幅,只要稍微具有理性的人都知道是不正常的。老百姓的收入增长远远跟不上房价的上涨速度,这样的上涨是非理性的,是没有坚实支撑的,是人为炒起来的。这样的房价造成的泡沫之大可想而知。

别了,炒房人


炒房行为和职业炒房人的危害有三。

其一,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

房价被炒上了天,炒房人一买一卖,把钱赚走了,拍拍屁股走人了。他们是走了,钱也赚了,但苦的是当地的居民。

职业炒房者买房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赚钱。他们巴不得房子涨得越快越好,涨得越高越好,这样他们就能赚到更多的钱。

别了,炒房人


但是飞上天的房价坑的是当地的老百姓,因为他们还要在这个城市居住生活。他们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他们想要买房,就要背负很大的压力。钱都拿去买房了,生活质量可想而知,生活幸福感可想而知。

其二,极大危害实体经济发展。

房价飞涨,房租也就跟着飞涨。不但居民的房租上涨得厉害,写字楼店面等租金也跟着飞涨,这样势必造成企业运营成本上升。

企业的成本上升了,竞争力肯定受影响,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当时在网上流行一个段子。说是南京一家上市企业,当年经营亏损巨大,通过出售两套学区房套现实现自救。

别了,炒房人


真是辛辛苦苦干一年,还比不上卖两套房得到的收益大。

长此以往,谁还去踏踏实实干实业,都去炒房好了。

炒房对实体经济危害极大。

其三,严重压抑年轻人的上进心。

年轻的大学生们绝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出身,富二代只是少数,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买房安居的目标。

别了,炒房人


但是高高在上的房价让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因为有的城市的房价实在是太高了,高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如果一个人无论如何努力都实现不了目标,那是对他最残酷的打击。

因为苦难并不会打倒一个人,然而绝望会。

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刚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踏入社会就要面对惨无人性的房价,对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年轻人都没有斗志了,这个社会还有希望吗?

当然,炒房的危害还远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列出比较明显的几点而已,其背后的深远影响和危害恐怕更多更大。

别了,炒房人


好在国家也已经觉察到了,并及时出手打击炒房行为,出台各类新政,严控房价过快增长,维持房价稳定。

这几年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房价已经比较平稳,短时间内房价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一飞冲天了。

今天,还想通过炒房来实现躺着赚钱已经不现实了。要想成功,还是要靠奋斗,靠创新,靠坚持来实现。

别了,炒房人


应该说,这才是正轨,是一个健康的社会该有的现象,也是该引导和坚持的价值导向。

别了,炒房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别了   可想而知   涨幅   商品房   老百姓   住房   属性   房价   年轻人   房子   制度   职业   社会   国家   城市   旅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