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在《超新星纪元》一书中,科幻小说家刘慈欣曾经描写过一些第一次触碰远古陶罐的孩子们——在故宫,那些孩子第一次捧起古物时,突然意识到,“不管走到哪里,他们的生命永远和手上的这只陶罐连在一起,这是他们生命的起点和归宿,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故宫,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今天,被数字技术颠覆的巍峨宫苑,正在成为全新的文化符号。


用数字化打破时空障碍,用流行文化唤醒文保意识,传播与传承的深度结合,这与当下时代的流行有关,也与当下可以触摸到的生产方式有关。


更重要的是,数字化手段裂变快,传播力大,能让原本天各一方、数字千万级的用户们汇聚一处,共同仰望文化的星光。它让那些从未走进博物馆,甚至尚未建立起文化意识的年轻人,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在新的文化形态,新的传播刺激下,这颗种子或许就会长成一棵碧绿的参天大树,连接起时间留下的那些浩瀚。


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永乐十六年,明成祖朱棣的迁都大业已经筹备了15年,一个经历两朝26帝的宫殿即将动工修建。也许自成祖以下,到末帝宣统,以及那些曾经风云朝堂庙宇的臣工,和从古至今六百年来的万千百姓都没曾想到,他们的生活、器物、艺术、信仰,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再现人世。


史书上的寥寥数语,囊括了紫禁城的诞生始末。这座巍峨宫苑背后倾注着太多工匠的心血与命运。为庄严的宫殿画下蓝图,为繁复的室内确定装潢,甚至沉浸在历史长河中不言一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是匠心凝聚……


在时光的流变中,朝代更迭,王座之上的人来来去去,唯有紫禁城带着历史的记忆,凝聚成故宫这样一个文化符号,折射着中国人对于历史的梦幻想象。毋庸置疑,这是先人留下的智慧与可能。


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当生命已经缄默,建筑却依旧在述说。播洒600年故宫的“文明之光”,文明的内核虽然不变,传承形式却要与时俱进。


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


时间过了600年,故宫里的皇帝们戴起了墨镜、比剪刀手,古画里的美人,动了起来,活色生香。故宫的雪,故宫的猫,故宫的周边,以及与故宫有关的综艺屡屡刷屏,动不动就上热搜。


大家都说故宫变了,变得越来越年轻、时尚、接地气,有人情味。作为传统文化的符号,走过历史沧桑的故宫,一改历史的严肃面孔,迅速在年轻人心中占领了一席之地。一场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复兴活动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


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近些年,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相结合的IP跨界并不少见。刻有罗赛塔石碑纹路的行李箱,印有神奈川冲浪里折叠伞……包括大英博物馆、V&A等博物馆在内的IP跨界走红网络等等。


而故宫当然也不落人后,除了在文化上玩得贼溜,在拥抱互联网上也完全走在一线位置。

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记得小时候逛故宫,人和人推着走,排队、安检几个小时,和春运一样。进去了也是走马观花,常常是一天逛下来,除了腿酸、肚子饿,所获所得寥寥无几。


可自从微信上线了“玩转故宫”小程序——曾经需要排队租借的讲解器,现在被完全整合进手机中,手指轻轻一点,就可以使用小程序定位自身位置、规划步行线路,听取现场讲解。还提供打卡服务,可以一键分享旅游经历。


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它验证了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文字可以抛弃纸,商品可以抛弃店铺,服务亦可脱离人,我们的认知分分秒秒等着被颠覆,被刷新。


一抹朱红,绛唇轻点。典雅精致的“故宫国宝唇彩”,演绎东方女人最美的神采。从里到外的中国风,寓意吉祥美好。同一种妆,流行不设限,经典有新意。


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故宫还强势打入了二次元的世界,让《清代皇后朝服》和《胤禛美人图》在《奇迹暖暖》中时髦呈现。游戏用户在手指点触间,便可感受故宫珍藏华服的文化魅力。用这种方式,原本闭锁在展馆中的文物有了能够辐射到每个年轻人身边的“超链接”,只要一次点击,就能见面。


连故宫的镇馆之宝《千里江山图》,也被用音乐的形式重新演绎。当古画唱起了歌,试想历史中,以千里江山横压一世的王希孟作此画时,年仅十八岁。而唱出《丹青千里》的易烊千玺,也正好是十八岁。两个相隔近千年的少年俊才,在这一刻隔空相望。古往今来,人们对山河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异曲同工”!


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我们相信唯有才气最盛的年轻人,可承前人所长又不落窠臼,可无惧资历深浅,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去挥洒生命,创作出让人五体投地的东西。故宫的“时髦”,更大的意义也正在于成功吸引了年轻一代,让其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转变了文化的传播形式,从单向文化输出变为双向的文化交互,这座威严的宫殿,少了古板,多了亲切,摇身一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网红”。


故宫来自于人,将它施于每个人,用俯身和贴近的姿态,是故宫的孤勇也是文化在时代里的前行。


600年前,紫禁城诞生在即。600年后,传统文化复兴在即。每一个子IP都成为小的切入口,对应特定的内容和细分目标人群,重新激活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拥抱历史,我们需要审视和分析。拥抱未来,我们需要科技和创意。


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去年,腾讯与故宫博物院达成新战略合作。未来3年,腾讯将继续为故宫博物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更多实质性的支持。双方预期,将完成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采集、精修,推动数字化采集行业标准的建立。双方将为超过10万件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让它们获得“数字化永生”。


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以前排队2小时观看5分钟的珍贵文物,现在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眼前,还可以和它们“亲密接触”,动动手指,就能了解藏品的文字介绍、图片等信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国宝背后的故事,这在过去难以想象。此举文化惠民,紧紧贴合年轻一代的需求和习惯。


同时,文物既珍贵又脆弱,随着时间推移,难免会有损毁。保护和修复文物一直是文物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对实体文物进行纹理拍照、多维度建模复原,最后形成高清数字文物,相当于给故宫专家们每人配备一台“超高清放大镜”,让这些脆弱的、活在历史深处的古老文物,获得新鲜的生命力。


80多年前,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带着19万件故宫文物被迫辗转各地,历尽艰辛,最后幸而无一损毁。可如果当时的老院长知道今天的后人们可以用科技的方式,使国宝“数字化永生”,一定倍感欣慰。


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科技的力量,既体现在故宫数字化的孜孜探索中,也闪现在未来5G时代,那些有趣有料的创意及应用上。随着5G时代的来临,5G的高数据速率、低延迟等特性,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可能。


比如腾讯即将与故宫共同打造的高新概念影视剧《故宫如梦》,就是以“5G+4K超高清+互动多结局+场景沉浸”的内容形式,讲述年轻工匠蒯祥参与营建紫禁城的过程,聚焦于明永乐年间那段鲜为人知的紫禁城营造史,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对着记忆的深谷,突破想象的墙,带领观众走入那段神秘而真实的历史过往。


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那些红砖黄瓦下鲜活的人物,那些曾经封闭的巍峨宫苑背后的故事,凝聚在《故宫如梦》中,给予现代观众一个了解紫禁城和它诞生始末的一个全新角度,也让“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工匠之心重现天日。


几百年前的匠人艺心,在前沿科技助力中,穿越时光,慢慢走来。科技的助力,让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传播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创新了文化的表达和传播方式,也让情感实现联通,让文化完成抵达。谁知道,今后看了这部剧的人,会不会成为未来改写故宫历史的人呢?想想,就充满了期待。


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中国从来不缺好文化,也从来不缺好IP,缺少的是代代相传的继承。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如果把它比喻成为一棵根系庞杂枝叶繁多的古树,那么单纯保留物质形式就像是采集保护一根枯枝,而传承的真正意义在于留存一棵种子并使之落地生根直至开花结果。


故宫,从过去一个伟大的建筑群,到今天顶级的博物馆,再到未来更加动人的文化符号,诚如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与腾讯签约时所说:“温故知新,奔腾不息。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不会停止。”让中国文化走向枝繁叶茂,相信,这仅仅只是开始……


故宫600年,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魂牵梦萦里,难得一见的风景

茫茫人海中,一见如故的朋友

清欢小字间,如诗如画的深情

我是笔尖下的时光旅者——峻行天下

期待我们能在相互的沟通交流中遇见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故宫   紫禁城   宫苑   未来   腾讯   工匠   传统文化   文物   博物馆   符号   形式   年轻   时代   文化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