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与知己

世态变幻是以人情变衍的基地的,是为世故人情。

朋友的原初本义,指彼此友好、互为照应的熟人。俗世推崇“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约定俗成,形成许多人初次照面,一开口就称对方为朋友。随便拉扯,“朋友”二字也就用滥了。

朋友与知己

更为糟糕的是,少数臭味相投、朋比为奸者,也以朋友相许,酒肉场合,吹吹拍拍,信誓旦旦,摆一副敢为对方两肋插刀的架式,实际上尽都是表面热络、唾沫乱溅的谎言浪语,在利益冲突白热化时,能不背后捅刀子者,就算是“够朋友”了。红尘滚滚,朋友,是生活里用得最普遍的名词,实际上,真朋友是大海捞针一样,非常难得。

年轻人热衷于交友,仿佛是朋友遍天下,对“知己”却不甚为意。直到在朋友圈里喝水多了,被呛得够了,这才渐渐注意到“知己”二字的分量。词典认为,“彼此了解而情谊深厚的人”,就是知己,这样的解释,似乎模棱两可。所谓知己,最紧要的是心灵相通,感情、认知能够结晶而沉淀于彼此的心底——朋友是水浅而张扬在先,知己乃水深而渐凝于后,真朋友、老朋友,经历患难者,这才切近于知己。

知己属于人际交往中的极品、珍品,形成于无法预知、难以推测的因缘聚会,多数是在友情的基础上逐渐磨合而形成的。一般的泛泛之交,连淡泊友情也谈不上,互相没有在实践中进入精神层面的可能性,知己也就没有存在的根基。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朋友圈里,难免隐伏着功利计较,自然与知己无缘。一个人唯有在失意、寂寞之时,或者在痛苦、悲伤的逆境里,才有可能遇到知己的种子所冒出的萌芽。也就是说,知己如果是一株珍贵的花卉,艰难境遇里的友情才是栽培它的肥沃土壤;那些趋炎附势、看风使舵的所谓的朋友,十有八九是垃圾凑合成的瘠薄泥沙。

有谋算而无真情的朋友们聚在一起,红火热闹,知己之间,却从来是静谧的、心照不宣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此话重逾千钧,它指出人生于世,知己只能是凤毛麟角,而随处可见的朋友是熙熙攘攘,与“知己”二字是不沾边的。风雨同舟,艰难与共,肝胆相照,生死相依,这些关于知己的令人神往的词句其所以在字面上经常遇到,大概正是因为现实生活里太稀罕、太难得了罢。

有人在这里会提出疑问:结为连理而白头偕老的夫妻,难道算不上知己么?知己是分档次的,长相厮守的夫妻,倒也无妨称之为知己。初恋时的年轻人,称对象为“朋友”,深入发展而进入洞房,这才升格为夫妻;生儿育女,银婚,金婚,情意深笃,相依到老,这是岁月碾下的深深的辙印……至于能否晋升为“知己”,可是要斟酌具体情况了。旧时富翁妻妾成群,当今的贪官情妇联袂,“文革”中时见夫妻翻脸要划清界限,眼目下随处出现的一夜情、性伴侣、露水夫妻,尽可证明,性爱未必等于情爱,即就是成了合法的夫妻,也未必就是高于朋友的“知己”之情。

话可以说回来,异性之间的感情,神秘、细腻、曲折、微妙,彼此间仿佛更易于进入“善解人意”的层面,一旦喜结连理,自爱情上升为知己的指数毕竟会高出一筹。比如,陆游与唐琬、鲁迅与许广平、高君宇与石评梅、傅雷与朱梅馥,还有关系特殊的蔡锷与小凤仙……天经地义,人神共睹,总可以算是风尘知己了罢。当然,这等拔萃于尘俗的知己,依然是互相磨合形成的,其间也有一个互动深入、熔铸淬砺的时序与过程。仔细推究下去,这个时序与过程,风波起伏矣爱河九曲,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朋友之间,锦上添花者有之,虚与委蛇者有之,雪里送炭者也有之,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需要谨慎甄别,珍惜珍重。夫妻之间,锅碗瓢盆,撞磕难免,却也朝朝暮暮,不可或缺,要的是互相体谅,彼此关照,携起手,努力着,共同步入知己的境界。

朋友满天下,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知己难寻觅,却也是避免了宴席散伙之后的寥落、寂冷。人生本质上是孤独的,有无知己,无须过于萦怀。如果机缘凑巧,偶或遇逢,这时节切莫掉以轻心,更要格外珍惜,倍加爱护!否则,这至为难得的“知己”二字也只能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

没有友情、爱情和亲情,这个世界上还能有温暖存在吗?人情如云似水,世道周折繁复,朋友与知己之间虽然有明晰的界限,但也藕断丝连,实在是不好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雪里送炭   朋比为奸   看风使舵   瘠薄   知己   银婚   朋友   时序   宴席   界限   人情   层面   夫妻   友情   人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