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日:《日韩合并条约》

前因:《丁未七款条约》

1907年7月24日,日本和大韩帝国又订立了《丁未七款条约》(第三次日韩协约),剥夺了韩国的司法权,解散了大韩帝国军。

1910年8月22日,大韩帝国和日本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鮮亡国,此后35年完全被日本统治。

落后的朝鲜被崛起的日本瞄上,也不是天两天的事儿了。

大家都知道朝鲜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直是中国的“地盘”,清廷是它的宗主国瞄着朝鲜这块儿地盘的主儿很多,想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日俄就一直惦记着这块儿肥肉。日俄都想控制朝鲜,以次为跳板汲取在中国的利益。

尤其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就开始“走出去”的抢地盘政策,以侵略扩充实力,妄图统治大东亚。临近的朝鲜对它来讲战略意义很明显。

于是,在争夺朝鲜这事儿上,日本各种主动出击。甲午战争,日本把中国从朝鲜赶了出去,又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把沙皇俄国从在朝鲜半岛赶跑了。

亡国之日:《日韩合并条约》

这下,在朝鲜半岛上就剩日本一家独大了朝鲜被日本强迫着签了卖身契《乙已条约》,丧失了外交权,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这时候朝鲜全国爆发了持续数年的反日运动,但是在内外镇压下也没能阻止日本人的侵略步伐。

1907年,朝鲜高宗皇帝派密使赴荷兰海牙,想请欧美列强主持公道,让日本人放弃对韩国的侵略。

这个愿望是纯洁美好的,但由于已经丧失外交权,朝鲜早就成了日本人与西方列强在东亚利益互认的筹码。

这些殖民者沆瀣一气,根本不搭理被殖民国家的利益诉求。有了列强支持,日本人的气焰更加暠张了。

亡国之日:《日韩合并条约》

但要不要正式吞并朝鲜,日本人自己也犹犹豫豫。

在日本国内,对待朝鲜的态度有两种种是以寺内正毅为代表的“武断派”另一种是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文治派顾名思义,寺内正毅这一派就想立即把朝鲜变成日本的一个省,伊藤博文觉得这会激怒朝鲜人引发暴力沖突没必要要温水煮青蛙式地让朝鲜自觉归附。

就在两派争得火热,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文治派”的伊藤博文被韩国爱国人士安重根刺杀了。

这下寺内正毅的“武断派”以这个事件为借口,开始大肆鼓吹合并论,寺内正毅还拿伊藤博文开玩笑,“对朝鲜人温和就是送死”。

最终,吞并朝鲜成了日本朝野的主流,寺内正毅说服日本天皇加紧吞并朝鲜,朝鲜岌岌可危了。

亡国之日:《日韩合并条约》

面对日本的吞并攻势,朝鲜卖国党不遗余力地坑国家。

以内阁总理大臣李完用为首的“亲日派”听说寺内正毅要吞并朝鲜,为了保住自己乌纱帽,对寺內正毅言听计从,甚至和亲日组织“一进会”的头目争相向寺内正毅献殷勤,出谋划策帮助寺内清除合并障碍。

李完用非但不以亡国为耻,对日本提出的合并条件照单全收,还给寺内正毅提了两个计策以防止朝鲜人民听到亡国消息大规模反抗。

这两条计策真是“高明”:一是保留韩国国号,二是封韩国皇室为贵族。

李完用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让悄没声地把国卖了,不让韩国人知道他们已经亡国了,从此时间再没有朝鲜人,他们都变成了日本子民。

亡国之日:《日韩合并条约》

确保內阁顺利通过合并条约,李完用使劲浑身解数各种疏通。

然而,好在朝鲜人并不都像他那么没骨气在最后一次御前会议讨论合并条约时些老臣怒骂李完用的卖国行为,誓死反对通过条约,呼吁朝野上下反对卖国行径,保住朝鲜的主权。

遭遇了反对派的极力阻挠,李完用又去劝说纯宗皇帝和太上皇高宗给他写委任状,以两位皇帝的的名义震慑不同意签字的老臣。

最终,在李完用的卖力“疏通”下,内阁通过条约,李完用与寺内正毅正式签下《朝日合并条约》,大韩帝国正式亡国

后果:人民起义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爆发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日本“武断统治

结论:日本人拿下朝鲜之后,实力与日俱增,野心更加膨胀,侵略的魔爪逐渐伸过鸭绿江,伸向中国和东南亚,一场法西斯灾难正在酝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亡国   甲午战争   条约   朝鲜半岛   东亚   朝鲜人   朝鲜   文治   老臣   帝国   列强   韩国   日本人   日本   中国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