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大好年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一年新春将至。乡村历来是年味最浓郁的地方,乡风民俗里藏着我们最温暖的春节记忆。这一期大地副刊,我们与读者朋友一起走进正在迎春纳祥的美丽乡村,看一看2020年的乡村有哪些新变化。

2020年的乡村,到处喜气洋洋。中华大地上脱贫攻坚收获累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已经把丰收的气息传递到广袤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跟随几位基层作者的笔墨,我们感受到了浓烈又新鲜的新春气息,寄托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与热切向往。

2020年的乡村,必然生机勃勃,气象万千。我们期待与大家共同奋斗,一起见证美丽乡村的历史变化。

乡村,大好年景

新房话新春

李 汀

一早,接到扶贫联系村老赵的电话,要我去他家庆年吃“刨汤”。没等我答应,老赵挂了电话。老赵一家人去年脱贫,还住上了新房,一天到晚高兴得合不拢嘴。见到我总说,找个日子,好好聚聚。这么隆重的日子,我不能扫老赵的兴。

一进村子,首先迎接我的是扑棱棱飞起的一群鸟儿。在“橙香”院子遇上昌德书记,他正指挥乡亲们安装太阳能路灯。

冬天,红橙挂满枝头。十七八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依山建了一个小村落。小青瓦、坡屋顶、白粉墙,院坝前留着小菜园。两棵苍天古柏长在房子前面,乡亲们说:这是院子里的吉利树,谁也不能动。

昌德书记看见我,激动地说:快来,快来把把脉。我仔细一看,精致的太阳能路灯已安好,每家院坝前还安装了庭院灯。昌德书记滔滔不绝起来:乡亲们一直在想刚搬了新家,这个年咋过,就搞了这个“点亮家乡、庆祝新年”活动,在外挣到钱的打工仔们纷纷响应,都说自家灯,自家出力安,几天就筹了一百多万元,新建的五个安置点全部要点亮哦。树平你认识,这家伙看不出来,猕猴桃卖了五万元,捐了三万!我说不要捐那么多,你猜他咋说?他说,安路灯不让出钱可不行,我走在明晃晃的路灯下,也要个心安噻。

我笑了:树平这小子,晓得感恩。想起第一次见他,坐在院坝里头发蓬松、懒散的样子,再看他现在侍弄几亩猕猴桃园子,施肥、除草、剪枝样样在行,人也变得精灵起来,整个儿气象一新啊。

这时,乡亲们满脸喜气地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对我说:往年都是单家独户过年,冷清得很。今年搬到一起,我们要办自己的春晚,热闹热闹。

“松雨”院子和“橙香”院子隔着一条沟,我和昌德书记几步跨过去,来到老赵住的“松雨”院子。这里住着四十多户人家,清一色两层小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一进大门,就看见院子里摆满桌椅,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接踵而至,老赵满脸堆笑,忙着端茶递烟。

很快,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来,那个香啊,飘了一整院子。老赵还抱来一坛子土酒,喜滋滋介绍,自家酿的高粱酒,冰糖和猕猴桃泡的,不打脑壳。

几杯酒下肚,老赵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好了,路通了,看看摆了这一路的摩托车、小轿车,我高兴呀。我转过身,望着那一溜车,像条彩带围在半山腰。忘不了村民告诉我的故事:路通那天,村里男人们聚在一起,庆祝他们再不要走上百里的山路背东西了,仿佛一座山从背上真正卸了下来。第二天,几个人齐刷刷去城里一人买回一辆大红摩托车,摩托车喇叭声一直从山下响到山上。

老赵的话被几杯热酒撵了出来,侃侃地说:这话不好意思说,但今天高兴,想说呢。二十年前,让我当了一个修路先遣队队长。那时候,村里还请不起挖掘机,得靠人一锄一锄挖。放炮炸山时,我没留神让石块压坏了腰,从此干不了重活。不是吹,要是这腰不断,出去打工挣钱,我也是当不了这贫困户的。

昌德书记接过话头:老赵,现在好了,种好猕猴桃,养好土猪,路又通了,这山里的东西都成了紧俏货。今年的猕猴桃都不用人往山下背,还卖了个好价钱,你卖了得有两三万吧。老赵点点头,一杯酒又下了肚。

一群孩子在水泥路上玩跳房子游戏,一边玩,一边唱《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大人们就着酒意,商量起春节的“新买卖”:“松雨”院子的二十多套民宿,在网上一晒就预订完了,要想点花样迎接城里的客人呢。


松雨亭上晒太阳最安逸!

还是要搞个钓鱼比赛。

要照顾小娃儿们,开个朗诵会。

我家出钱,年三十我们办个小小焰火晚会。

这路通了,就是不一样,城里人也和我们一起过年了。

……

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

新房,新路,新生活!

新春,这就来啦!

乡村,大好年景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昭通幸福路

沈 洋

和同事去老孟家那天,天光不亮,早晨像是下午的光景。建档立卡贫困户老孟家住的村庄,叫团海子,是云南昭通大山包镇的一个小村落,海拔三千多米。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一地的枯草,那些绵延的草甸,平缓、荒凉。风呼呼过,穿过衣领灌进身子,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老孟家和他的乡邻们住在这高寒山上不易。

不过,老孟一家,马上要搬迁到昭通城郊红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昭通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实行“挂包帮、走转访”,部门挂村干部包户,机关干部下沉一线,每个干部都要定点帮扶几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对那些高寒贫困山区,则通过易地搬迁,彻底“挪穷窝、断穷根”。

开始,一提到易地搬迁,老孟一家顾虑重重,担心生活不习惯。近两年来,为了做通老孟一家的工作,负责“挂包”的女同事三天两头开车往老孟家跑。从城里到老孟家,近百公里。尤其是冬天,要穿过二十多公里的冰雪路面。看到过翻在路边的车辆,她不敢开车下山,干脆住在村上,直到冰雪消融,才回家看看儿子。这位三十出头的扶贫干部披风沐雨,顶霜冒雪,奔走于她挂包的九户易迁对象,她的丈夫在另一个偏僻乡村,也做扶贫工作。

沿一条小山谷下到沟底,见一个村庄沿谷散落而下。绕过断墙,我们到了老孟家院门口,远远就看到老孟和他的老伴叶奶奶站在门口张望,像是盼望亲人归来。那情形,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像极了四十年前她站在村口等我的情状。

老孟和叶奶奶热情地招呼我们,领我们从泥墙中间一道门穿过,里面是一个小院子,墙角堆满农具和杂物,有些凌乱。正面是他们家的老房子,土坯房。两天后,两位老人就将告别这片住了一辈子的老屋。

半月后的一个下午,昭通坝子沐浴在温暖的冬阳里,春节的气氛渐渐浓了,昭通的大街上,点点红,或片片红,众商家已然打出许多花花绿绿的年货广告,或把灯笼和中国结挂在街口显眼处。我们再次启程去老孟家,这次去,不是团海子村了。车子穿过昭通北部新区那些新开通的宽阔马路,我们来到了一片新的天地。

挂包干部已来过搬迁安置点好多次了,为他们的挂包户看房子,带领他们买家具,教他们如何坐公交车。叶奶奶说,她习惯赶乡场,乡场上的东西便宜些。同事就告诉她去附近的北闸街,那儿近。为了让那些不识字的老人能识别自己家住在哪一楼哪一层,社区干部想出一个办法,在每一幢楼房上贴上各种动物:鸡、鸭、鱼、马、牛、羊、猫、鸽、雀……在每个电梯的按钮旁边贴上番茄、黄瓜、核桃、苹果、梨子等各式常见水果蔬菜。随口问一位白发苍苍的大娘,说你家住哪一幢啊,老大娘颤巍巍地说:“我家就住核桃那儿。”那一瞬间,我眼睛都有些湿润了。

老孟一家分到了七层一个五十平方米的房子,属两人户。见我们上楼来,老孟和叶奶奶起身相迎。我环顾老孟家的新房子,门上贴着喜庆的红对联,一个十来平方米的客厅,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两个小卧室。厨房的灶台上摆满了锅碗、各种炊具和粉条、食用油、红辣椒、腊肉等年货。透过七层楼的大阳台,放眼望去,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几条庆祝乔迁之喜、喜迎春节的大红布标从高楼上垂挂下来,在风中飘扬,喜庆之气扑面而来

搬不动山就搬人。让树长到该长的山上,让人住到适宜的地方。在滇东北昭通,这种新时代的愚公精神让人震撼。昭通二十三个易地搬迁安置区,三十六万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过上了新生活。

红路,易迁之路,何尝不是一条红红火火的幸福路!

乡村,大好年景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回来啦?”“回来了!”

朱谷忠

年关将近,在节气流转中变幻着光影的小山村,虽说照样云开雾散,星隐日出,却倏地变成磁石一般,散发出无尽魔力,把外出打工的村民,陆陆续续招引回来。

眼下,那条新修的水泥路好像也发生了感应,不时响起摩托鸣笛和亲切的笑声。附近几只山鸟被惊飞起,又落在柑橘园里几棵叶片赭红的乌桕树上,不停打量那些风尘仆仆的归乡人。

“回来啦?”“回来了!”

有人在招呼,有人在应答。而那些踏上故土的人,拎着大包小包,兴奋地走着,好像都忘了途中的疲惫。望见熟稔的村影、缥缈的烟缕,胸口就有什么东西在溶化,温温的、湿湿的,慢慢涌上眼眶……

山风吹来的气息,像滤过一样清新。这个地处闽中北部的小小山村,已经迫不及待掀开冬日最美的襟怀:山岚低垂,竹林连绵;小溪泛着日光的暖色,泉声隐含草木的微香;田坡缓缓,房影绰绰,几处提早挂出的红灯笼,格外醒目。偌大晒场上,片片篾席铺满笋丝、香菇、银杏果和红辣椒,几个儿童在追逐嬉闹,笑声与色彩交汇。

返乡的人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再次回转田园。这一刻,整个小山村,每一个角落都比以往喧闹了许多,乡音飞处,笑语盈盈。

路过村委会门口,一副崭新的大红对联,映入返乡人的眼帘:接力奔跑,仍需加劲冲刺;千年追寻,圆梦就在今朝。人们放下行李观看墙上贴出的“榜”。榜上列着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的任职时间、主要做的工作,条条项项,行行字字,整洁扼要,一目了然:在扶贫干部帮助下,带领村民通过这几年开荒种果、科技兴果、市场旺果,果园面积达到千亩,并建成柑橘批发交易所,产品远销省外市场。这期间,村里还铺上环村水泥路。全村实现户户有毛竹山,家家有瓜果园,在脱贫致富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向晚,暖融融的灯影下,老幼齐聚,把邻居也叫来了;席间,那一壶自酿的米酒,口感纯纯的,沾唇一抿,无不叫好!随之,话题又扯到扶贫干部身上,说人家走山涧、爬陡坡,在“精准”上谋实招,用“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晚饭过后,村委会里开起了返乡人员座谈会,村支书热情洋溢地发言——

“今后村子的发展,还得要靠大家,继续走符合实际的路子。村后的山坑,竹笋都是野生的,是不是可以组织合作社搞点开发,再办起‘电商’?另一点,大家说到要搞旅游,我赞成!不过,如何保留山水风貌,突出乡土味道,要琢磨透了才行。”

归来的人们不甘落后,纷纷发表意见。一个说道:听城里的专家讲过,有条件搞旅游的乡村,先得对村落进行保护。一个接着说:这里边,包括瓦罐、竹耙、石磨和打谷桶等,现在可稀罕了,都是历史的见证。还有人补充说:原有的“知青点”可以搞民宿,但得注意内部装修和陈设,满足便捷化、舒适化生活需要……

看来,年夜刚近,一缕春光,已提前拨动了小山村许多人的心。那是从深山呼吸出的春光呢,怎不让人更觉奋发?

乡村,大好年景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本文转载于:人民日报客户端,部分图片来源于摄图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昭通   飞起   乡村   院坝   挂包   年景   贫困户   猕猴桃   乡亲   路灯   院子   新春   城里   书记   春节   干部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