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读书的记忆

那些读书的记忆

作者: 石昌林

读书,在我看来应该一件美好的事。独守一隅,沏一壶茶,手捧书卷。茶香,书香,沁入心脾,陶陶然忘乎自己。这当然是理想化之读书佳境。大多的时候,闲暇下来,随手拿起一本,读上一段或者几页,持之不懈,日积月累。

那些读书的记忆


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村里人一到农闲便聚集在一起,听有学问的人说书、讲故事。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穆桂英挂帅、岳母刺字……这些精彩纷呈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那些有血有肉、性格迥异的人物从我熟悉的这些平平常常的乡亲们口中讲出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原来我生长的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那么多神奇的人物,发生过那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我抬起头来,仰望浩瀚无垠的星空,仿佛有一条璀璨夺目的历史长河从远古的天边汹涌而至,波澜壮阔,神秘而又辽远。懵懂少年不由得产生了要溯游而上,去寻找源头的冲动。

我有了强烈的读书欲望。可那时的我们除了书包里仅有的几本教科书,没有任何课外读物。集镇上有一家摆小人书的书摊儿。小人书是旧的,不卖,专门租给人看。掏两分钱就可以租一本来看。那时候父亲正好经营着村里的代销店,家里总是有喝过酒的空酒瓶子。每到周末我就把这些空酒瓶子,还有家里的烂塑料鞋底子、破锅烂铁收集起来,拿到集镇上的废品回收站去卖成钱换小人书看。

我蹲在书摊儿前挑来选去。别的小孩儿是选一本看完了再选下一本。我不这样,我一次选够几本。我怕我看完了一本再去选时,好看的被别人选走。终于选好了几本,交了钱,我便在书摊儿旁找一块干净地儿坐下,津津有味地看起来。那时候的我们真是幸福!小人书虽小不起眼,但它有文字有插图。虽然那些人物插图是黑白线描,却也栩栩如生、妙不可言。《官渡之战》、《火烧赤壁》、《武松醉打蒋门神》、《蟠桃宴》、《黛玉葬花》……我一本接一本地看下去,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直到书摊儿主人大声提醒我们:“收摊儿了,收摊儿了”,才让我们这些“书迷们”意犹未尽地站起来,揉揉眼睛,拍拍屁股上的土,扭动酸困的身子,迎着夕阳的余晖意犹未尽地往回走去。

集镇上的小人书差不多都被我读完了。没有书读的我想到攒下钱来买书。那时候一套《三国演义》五块多钱,我卖一次破烂儿只能攒下两三毛,攒了几个月还是不够,我想到去父亲代销店里“偷”钱。父亲有时候有事儿出去忙的话会让我帮忙看店,我便抓住看店的机会一次从抽屉里“拿”上五分一角。我不敢多拿,怕被父亲发现,几个月后,我用半攒半偷的钱买了一套《三国演义》。

家在农村的我农忙时是没有时间读书的,只有农闲或者下雨天可以。我便期盼着天下雨,每遇到下雨天,我搬把椅子坐在窗前,把书摊在窗台上,在窗外噼里哗啦或者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我读着自己买回来的书,渐渐地,窗外的雨声、家里人的喧哗声都听不见了,我进入到书中,和书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我忘记了自己。不知什么时候父亲来到了我的身旁。当他把窗台上的书突然拿起时,我才惊醒过来。我手足无措地望着父亲。父亲把书翻过来翻过去地看了看,问我书是从哪儿来的?我回答说是买的;父亲又问我从哪儿来的钱?我说是卖破烂不够,又从商店抽屉里拿了些钱。我低下头,等着父亲的责骂。可是父亲竟没有责骂我,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书,把书放在窗台上,转身走了。

我陆续买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岳飞传》等,并把它们一一读完。这些书本里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人物,深深地镌刻在少年的心底。他们或者风流儒雅、足智多谋,或者高大魁梧、武艺高强,或者侠肝义胆、路见不平一声吼,或者忠君爱民、精忠报国。他们在少年的心中埋下了智慧、豪侠、仁义、爱国的种子。在读这些书时,我有时候变成了掐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时候变成了武艺高强、重情重义的关羽,有时候变成了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鲁智深、武松;有时候又变成了文韬武略、保家卫国的岳飞、杨六郎……这些读书经历改变着我的内在气质,这些读书经历奠定了我最初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时我结交了一位朋友。他的家离学校比较远,平时他住在学校里,只有周末回家。他的学习很好,我不懂的知识就向他请教,他也乐意帮助我。我的家离学校很近,平时家里做了好吃的,我就给他带一份到学校。我们的友谊逐渐深厚。到了周末或者暑假他会邀请我去他家里。记得第一次去他家,我惊异于一个房间里全是书。他说是他读高中的哥哥买的。书真多。《延河》、《十月》、《收获》……床上、书桌上摆放的满满当当。我如获至宝般地一本一本地读着。那时候的夜晚,大人是不允许长时间亮着灯看书的。我便抓紧白天的时间读。太阳快下山了,我拿起书跑到房后的梁上去读。我爬在草坡上,如饥似渴地读着,直到天完全黑下来,已然看不清书上的字,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

初中快毕业那学期,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得到了一本杂志。也许是从大舅的,因为大舅在我读书的中学里教书。杂志的名字叫做《花苑》。那时候的我接触的书刊封面都是黑白色的,而这本《花苑》的封面是彩色的,彩色的封面让我觉得非常稀罕,非常美。杂志里面有一篇小说叫做《青青客舍》。我到现在清晰记得那个“客舍”:一幢两层青砖红瓦房,一条碧绿的小溪从房前缓缓流过,溪水两岸是高大的柳树,垂下嫩绿的柳枝。客店的主人是一位叫做“青青”的年轻女子,所以客店就依着店主的名字叫做“青青客舍”。故事围绕着青青客舍而展开,讲的是一位住店旅客和店主青青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大部分忘掉了,但这本漂亮的杂志,这个美丽的“客舍”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它让我始终向往远方,向往旅行,向往一场浪漫。

刚参加工作的地方在大山深处。山高水远,交通闭塞;没有电,没有电视。我仿佛又回到了七十年代。但贫困闭塞的环境却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读书。一到周末,一个人一本书爬到山顶,选一块可坐可卧的地儿,摊开书,舒展开四肢躯干,让脊背迎着太阳,听着悦耳的鸟鸣,让温暖的风掠过发梢。惬意的我渐渐进入到书中,恍惚间天地万物已不复存在,一切都融入到了书中。

我的读书兴趣不再局限于小说,我想更多涉猎一些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心灵鸡汤”类的情感读物。我在邮局订阅了《读者文摘》、《名作欣赏》等刊物。《读者文摘》到手后用不了几天就读完了,我便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名作欣赏》。我的写作功底可能就是那时候打下的。

偶然瞧见同事的办公桌上有一套《红楼梦》。这让我有点兴奋。《红楼梦》我早已知晓,有过几次被我捧在手上,但每次读几页便读不下去。生涩的文字,平缓的情节,让我对它提不起兴趣。这次不同。乏味的生活让我没有其它选择。这本世界名著被我从同事那儿借来,刚刚阅读没几页的我就为之倾倒。精妙的词句,唯美的意境,婉转的情节,宝黛之间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使刚刚“情窦初开”的青年几度落泪,几番叹息。我一口气读到第八十一回时,好像突然从高坎跌下沟底,没有了先前的那种震撼心灵的艺术享受,诗词意境一落千丈。原来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大师著书到八十一回时,在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后四十回是别人代为著作。我为大师的早逝而痛心,也为封建大家族的注定衰落而扼腕,更为宝黛爱情没有美满的结局而流泪。

一部《红楼梦》,写尽世俗人情。作者用行云流水之笔,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峰。作者以贾、黛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述了贾、薛等家族的兴衰历史。书中描写的贾黛爱情故事,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谱写了一曲关于爱情和理想的动人乐章,令无数的心灵为之震撼!这部世界级名著的阅读使得我在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鉴赏方面的理解水平达到了另一个高度。

病中的那几年,我的阅读兴趣有所转移。我借来了兼备医学和哲学的《黄帝内经》,知道了“天人合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理论;了解了“上医治未病”的哲学思想。这对于我身体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我又沉迷于金庸武侠。《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神雕侠侣》让即将步入中年的我欲罢不能,读得津津有味。在金庸的世界里我期待自己能得到一本武林秘籍,修炼出一身盖世神功;我幻想自己能从书中得到一部本草秘笈,药到病除,解除我的病痛。虽最终未能如愿,但这些书给了我极大的精神安慰。

至今记得《神雕侠侣》里杨过在绝情谷里对着被公孙止谷主困住的小龙女说的一段话:“姑姑,我是不会离开你的。哪怕我今儿死了,我也要死在这儿。就算我的尸首变成泥土,也要守在这儿,天天守护在姑姑身边;就算泥土化作灰尘,也要漂浮在这绝情谷中,围绕在姑姑身旁,听着姑姑说话,看着姑姑笑,陪着姑姑伤心落泪……”读到此处,我被这份绝世痴情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想象着这世间真实存在着这样的旷世爱情,它能感天地,泣鬼神。我在金庸大侠亦真亦幻、穷尽人间百态的书中,忘记了身体的病痛。

身体康复后的一段时间里,年岁渐长的我更喜欢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强的读物。我买来了《鲁迅全集》和余秋雨的书。他们一个是思想家、文学大师,一个是文化学者。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家都很熟悉。他先是学医,后来弃医从文。他目睹自己的民族衰亡,而人民却麻木不仁,浑浑噩噩,所以他决定用手中的笔作为战斗武器,向残暴的统治阶级与黑暗的社会制度宣战;他要用现实激昂的文字来唤醒人们的斗志和血性。他是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得读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市委西边的公园里。当我读到“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读到此处的我忍不住眼泪哗哗地掉下来,我泣不成声。我不管公园里人来人往,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先生的笔下,刘和珍君“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就是这样一个温和贤淑的女学生,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利益去请愿、游行。何错之有?竟惨死抢下。何其悲也,何其壮哉。我为牺牲了的刘和珍君、杨德群君哭,我为还在医院里呻吟的张静淑君哭,我为我们这个太多悲剧的民族哭。我同时为我们这个命运多舛的民族每到危难时刻总有这样一群“殉道者”的挺身而出而自豪。她们构筑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她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也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为什么能够一直岿然挺立的原因。她们为了追求真理,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她们是中华民族血液里的钙质。中华民族正是有了这些铮铮铁骨,才会生生不息,屹立不倒。

文化学者余秋雨也是一位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厚重、深情、富于哲理。读他的书就像是面对一位饱经风霜、悟透人生的百岁老人,听他山高水远,听他天高地阔,你看不见沧桑与消沉,只剩下平和、睿智、波澜不惊。他的书就像是他的内心独白。让你在风平浪静间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他的整个作品就是关于真善美的哲学思考。《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借我一生》、《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书被我一本本仔细读过,我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生命的思考在一步步提高。“珠穆朗玛峰上寒冷透骨,已无所谓境界。世上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这是《霜冷长河》里的一段极富哲思的文字。哲学的终极思考即是关于生命的思考。余秋雨先生已经在路上。

我不得不承认,余秋雨先生对于我在写作手法的运用、文章审美的取向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那些读书的记忆


现在的我更多的是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国外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内的老庄哲学以及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这些哲学书籍是人类历史长河中那些最具智慧的思考。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思考。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基本规律。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哲学思考。人类的任何问题都可以从这些哲学思考里找到答案。当前,我们面对诸多麻烦,气候变暖、森林大火、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新冠病毒……都可以从这些理论思考里找到答案。人与自然本就是一个统一体,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可能被大自然温柔以待。但愿人们能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能克制欲望,善待生命。当前,新冠病毒肆虐中国,这是一场人祸引起的灾难。除了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政务人员,举国隔离,教训极其惨痛深刻。

疫情引发的灾难下,吹哨英雄李文亮,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还有千千万万个奋战在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她们成为这次抗击疫情的脊梁。疫情引发的灾难下,也产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故事。澳洲包机捐赠防护用品,就连国外的朋友都在感叹:“这个民族太团结了!太可怕了!”是的,在强大的民族团结面前,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止中国前进的步伐。相信不久的将来,疫情就会消失,新冠病毒就会被我们打败。前进的道路虽然曲折坎坷,但前途却是一片光明美好。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人类必将走向美好的明天。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最终都活成了自己小时候所讨厌的模样。”我不记得这是谁说过的话,我记住了这句话。它让我时时警醒自己,唯有读书可以让你保留一颗童心,永远不被世俗的灰尘沾染。读书会让你少了许多暴戾恣睢,会让你的心底阳光温厚。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不论你身在何处,哪怕山高水远,哪怕道阻且长,只要你还保留着读书的习惯,你的内心必将会有一片广阔明媚的天地。

那些读书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客舍   红楼梦   小人书   书摊   集镇   疫情   姑姑   秋雨   家里   父亲   哲学   民族   记忆   人物   故事   爱情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