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市营仔镇仁灶墩村历史

廉江市营仔镇下洋村委仁灶墩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村民最初以种植白麻为主,故称“白麻墩村”,后来村民建灶煮海水制盐贩盐,村名改为“盐灶墩”。后因推崇仁义道德,“盐灶墩”再次改村名为“仁灶墩”。

廉江市营仔镇仁灶墩村历史

仁灶墩村有一口老井,据说是始祖来此定居次年挖掘建成,井口的青石尽显沧桑,井水清澈见底。现在村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但部分村民仍然饮用井水。老井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仁灶墩人,见证了不同时代村庄的变迁。它是不同时代情怀的烙印,被仁灶墩人完整地保护着。

老井不远处有一座残损的炮楼,炮楼原有三层,现余两层,高约5米。炮楼建于二十世纪初,共三座,炮楼间以城墙相连,将老村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城寨,村民抱着保家卫村的情怀,防范土匪海盗侵扰。城寨门口走几步便到海边,海陆交通极为便利。

烽火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党组织在仁灶墩炮楼设立联络点,廉江县党组织负责人谢华胜、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新编第三团团长李树德等常来此指导工作。在革命圣火的引导下,一些村民满怀保家卫国的情怀先后投身革命。仁灶墩村成为革命活动点,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仁灶墩村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捕捞、制盐产业,村民生活殷实。改革开放后,廉江在营仔镇围海造“万亩虾塘”,发展养虾产业,海水逐渐远离仁灶墩村,过去村民赖以生存的海洋经济环境不复存在,渔业和盐业生产逐渐消弭。

失去海洋生产资源的仁灶墩村人没有固守小渔村随波逐流,部分村民坚守家园发展种养业,部分村民扬帆击浪,到珠三角地区打拼,逐渐闯出了名堂。

改革开放后,仁灶墩人释放出更炽热的新时代情怀,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外出经商的村民在种养业、酒店、点心食品、冻品、模具、电器、服装等行业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率先富起来的村民不断反哺仁灶墩村,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廉江市   抗日战争   人民解放军   联络点   炮楼   角形   地保   井水   党组织   改革开放   村民   海水   情怀   海洋   产业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