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赣南 寻找船工后人 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在全面了解长征之前,我一直以为长征就是红军为了躲避围剿,把队伍集结完毕,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开始了遥远的征程。其实在这两万五千里的路途上,有很多细节是我们不知道的。

受共青团中央委托,我们“重走长征路”。见证新历史下的老根据地。

从北京出发,驱车48小时,行程2000公里,终于到达万里长征的第一站—赣州于都!

第一站就有很多故事在等着我们,这里有当年参加长征依然健在的百岁老红军,有曾经摆渡红军过江老船工的后人,有专门研究长征路上女红军的专家学者……

这是于都城,于都河

游走赣南 寻找船工后人 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在于都浮桥拍摄

游走赣南 寻找船工后人 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对话百岁老红军

游走赣南 寻找船工后人 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87年前,也就是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集结到于都河30公里河段的北江。

短短的一段时间之内,家家户户动员,捐款捐粮,支援红军。

在于都的四天四夜里,8万多红军官兵的吃饭问题是个棘手的困难,按照口粮一个人一天一斤,一天就8万多斤,四天那就几十万斤。于都百姓送粮食、送蔬菜、送水果,这些口粮都是于都百姓家家户户节省出来的。

于都河,江面有600多米宽,水深1至3米 ,水流很急,当时这个8.6万人要渡江,没有船,没有桥,是不可能过江的。

为了解决这个搭桥的用材,当时调集了800多条船,搭起了5座浮桥。

今天的于都河依然在用船搭建起来的浮桥。

游走赣南 寻找船工后人 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游走赣南 寻找船工后人 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在并排的船上搭上木板,就建成了浮桥。

游走赣南 寻找船工后人 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在搭桥的过程中,于都河两岸的百姓,把门前屋后的毛竹啊,甚至把家里的这个门板都拆下来,拿到工地上用于搭桥。

游走赣南 寻找船工后人 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渡江是17号到20号这四个晚上。因为国民党有这个侦察机,甚至有时候还会轰炸。所以傍晚5点钟天一黑就开始搭桥,桥搭好红军开始从桥上渡江,到天快亮的五六点钟就赶紧把桥都撤掉。这样这个侦察机就看不到红军渡河的迹象。循环往复,一直持续4昼夜。

当时一共有8个渡口,在下游第七到第八两个渡口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搭浮桥的船和木板了。

这两个渡口叫做鲤鱼塘渡口,还有一个是石尾渡口。这两个渡口在江北里面驻扎的部队是红五军。

游走赣南 寻找船工后人 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游走赣南 寻找船工后人 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全景拍摄当年的渡口。

游走赣南 寻找船工后人 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当年在这里摆渡红军战士的船工后人李明荣给我们讲述他的父辈和祖辈是如何摆渡红军过江的。

李明荣老人

游走赣南 寻找船工后人 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那几天,几个官兵在河边视察江面水情。我家祖传是打鱼的,我父亲和他们的父辈,一个家族,有大小船只20条。在鲤鱼塘的上游捕鱼。

我父亲看到江边上,有几个红军官兵叫他们靠过来,这几个官兵就说明他们的来意,今天晚上大部队要渡到河对岸去。

我父亲打量到他们身上穿这个灰蓝色的衣服,帽子上有红星,是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所以他们就满口答应了。我父亲和母亲当年都是18岁。

因为是夜渡,为了不暴露目标,还不能打灯,所以只能靠他们对地形的熟悉和娴熟的摇船技术,安全地把红军一船一船地送过去。

水深流急,3米深的水,到了这个水深的地方,就要摇橹了,这个船篙是达不到底的,只能把全身的力气下到这个腿脚上和手上,整整一个晚上,一刻也不能停。第二天早上整个手掌都起泡了。

不能打灯,夜晚的江面还是很黑的,所以船跟船之间相隔的距离也看不清楚,要靠他们这个竹篙的叮咚声或者摇橹的声,去识别船与船之间的距离相隔多远。否则的话,就会相撞。

一个晚上,体力消耗过大,浑身酸痛,肚子也呱呱叫了,在这个时候,你不能生火做饭,也没什么熟食的东西。再加上在拂晓前要把全部这个红军官兵送到对岸去。

他们就只好抓一把生米,放到嘴巴里,喝两口这个凉水,这样充充饥。

两个晚上,送了6000多人,安全到达江对岸。”

这就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第一渡!

游走赣南 寻找船工后人 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于都的百姓为了支援红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做了特殊的贡献。

中央红军8.6万人夜渡于都河北上长征,其中于都籍红军就1.7万人,其中1.3万人牺牲,3000人回原籍斗争,只有1000余人胜利达到陕北,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每一公里就有一名于都籍红军将士倒下。

母送子,妻送郎,舍下孩子上战场的场景,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说好的分别两三年,大部分都成了永远。

我们在这里拍摄的三天,是特别温暖的三天。这里人心的善良,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尤其是在乡间,老乡们给了我们很多无偿的帮助,淳朴的民心,善意的帮助,简单纯粹,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年红军的根据地要建在这里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之后我会更新百岁红军以及女红军的故事,感谢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船工   万里长征   于都   老红军   侦察机   浮桥   江面   水深   渡口   对岸   官兵   红军   后人   当年   父亲   百姓   故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