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活要放慢、减缓(上)

我们给“慢生活”定义为“放慢生活节奏,行为动作减缓”,从这个定义中,可以找出怎样才能做到“慢生活”的两个关键词——放慢、减缓。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这两个关键词,规划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行为动作的快慢。这里,我就这方面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几点建议,供老年朋友们考虑。

1、摒弃“求快”习性

我们这一代老年人,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年代,后又经历了改革开放“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的岁月,当时,不想快也得快的思想已成为习惯。如今回顾这段时期,就会发现那时所走的这段路大多走得匆忙而慌乱,以致于走了不少弯路和岔路。今天,我们退休了,岁数也上去了,应该学会放慢脚步歇歇脚了,我们应当深知此理,适时调整生活节奏,变换步伐,让“慢生活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老年人生活要放慢、减缓(上)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年人一旦遇到问题依旧很“急”。比如,在等候电梯时,不停地按键,总想着电梯能够快点到达自己的楼层;在餐厅排队买饭菜遇到较长的等候时间,便会不耐烦,抱怨工作人员手脚慢,嫌弃前面的人动作慢;等待红绿灯过马路时,抱怨红灯时间过长,迫不及待地想要穿过横道线去到对面;公交车上,嘀咕车开得慢,又被旁边的车子超越了。也有一些老年人喜欢把速度与效益等同起来,将慢与浪费联系在一起,总认为快比慢好。

诚然,“快”能带来效益,同时也会带来反效果。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凡事图快,指望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比如,有的老年人坐地铁,到闸机旁刷卡时却找不到卡,顿时急躁起来,越想快越是无法找到。此时,如果静下心来仔细回忆,慢慢寻找,也许很快就能想起放在哪里了。类似这样欲速则不达的情况,相信不少老年人都经历过。笔者就曾有这样一段教训。记得那时一个休息日,和妻子一同绕绒线,因绒线比较乱,经常打结,我有些心急,就使劲去拉拽,谁知越拉越乱,最后成了死结。妻子见后,不慌不忙,仔细地将打结情况看了一遍,慢慢地理出了头绪,结业很快解开了。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凡事勿心急、勿求快。

老年人生活要放慢、减缓(上)

心急求快,有时还会惹得祸来,某报刊登了一条新闻,说一位年过七旬的张老伯去超市购物,为了买廉价鸡蛋,急忙向销售点奔去,就在来到排队处时,突然脚一滑摔倒在地,并带倒了边上排队的阿姨,致其摔伤,经法院调解,张老伯赔偿6万元。老年朋友们,别奔了,张老伯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行文至此,我突然想到2014年最后一天跨年时发生在上海外滩陈毅广场的踩踏事件,我寻思着,如果当时大家都能慢一点,后退一些,或许能够避免这场“人灾”。

凡事操之过急,对人体的伤害也是相当严重的。据医学书上说,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往往与其动作过快、过猛有关,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中,急性子的高居90%,糖尿病患者也有60%之多是急性子的人,女性甲状腺患者90%以上属于急性子。医生还告诫大家,呼吸太快会伤肺,喝水太快损心脏,吃饭太快易得癌……可见,一个“快”字对健康构成了明显威胁。

老年人生活要放慢、减缓(上)

总之,心急求快,对老年人来说,是有害而无益。老年人应当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摒弃急于求成的习性。《后汉书》曰:“匪匪砥匪革,终沦嬖习。”所以,我们对“心急、求快”这样的不良习惯一定要下定决心改掉,以免沦为恶习。当然,习惯的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吐温说:“习惯就是习惯,任何人都无法把它一下子扔到窗外,只有耐心才能把它一步一步从楼上哄诱下来。”因此,只要有决心、有耐心、有信心,“心急、求快”的习惯一定能摒弃。(待续)

亲和源康桥会员

胡光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后汉书   马克吐温   老年人   绒线   急性子   老伯   习性   心急   凡事   老年   效益   节奏   习惯   动作   时间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