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美与共 产业蒸蒸日上


乡村美美与共 产业蒸蒸日上

柏塘山茶成为当地农业的一张响亮名片。

乡村美美与共 产业蒸蒸日上

罗浮山下浪村致力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一派丰收的景象。9月23日,秋分之际,广大农民喜迎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博罗大地,不仅果蔬丰收,乡村振兴工作也硕果累累:全县34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干净整洁,全县农民脱贫奔小康,产业融合发展有了新气象……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而今,博罗正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更足的气势“接续奋斗”,探索走出具有博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值得关注的是,该县坚持“美线强点、连点成片、以片带面”的发展思路,用3到5年时间打造五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今年重点打造环罗浮山“福长和美”“百里茶香”“东江画廊”等三条示范带,努力打造广东范例、全国样板。

示范带建设

县领导挂任各条示范带“带长”

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把博罗县环罗浮山若干镇村打造成“媲美江浙示范点、全国拿得出手”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当前,博罗正奋力打造“福长和美”“百里茶香”“东江画廊”等三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对于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博罗县委书记谢远区表示,要从过去以“点”示范面的做法,升级为以“带”拉动面,赋予产业兴旺强劲动能,探索走出具有博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并将示范带打造成全国乡村振兴的广东范例。

目前,示范带建设已成为该县乡村振兴工作的“一号工程”。县领导班子成员挂任各条示范带“带长”,县、镇两级分别成立工作专班,抽调各单位业务骨干配齐配强专班力量,专责推动。县发展改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交通运输、林业、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合力推进示范带各项工作。

加快“塑形”,乡村越变越美

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三条示范带建设扎实有序推进。在做好规划设计的同时,该县加快推进“三清三拆整治”、沿线乡村风貌提升、农房微改造、“三线”改造、桉树改造等工作。

目前,“福长和美”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三清三拆整治”总体完成率约为73%;完成“四小园”建设40处,其余60处正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百里茶香”示范带,危废弃泥砖房清拆完成率100%,田间窝棚房整治完成86%,完成农房外立面改造1050户,建设“四小园”345个,铺设沥青路面14公里,优化提升绿化带6公里。“东江画廊”示范带,危废弃泥砖房清拆完成率97%,田间窝棚房整治完成75%,完成沿线乡村风貌提升12处。

与此同时,打通“动脉”,畅通区域交通内外循环。目前,“福长和美”示范带“一横七纵”路网项目已全面动工建设,总长9.8公里的环罗浮山旅游公路正在同步进行规划设计、拆迁和建设工作。建成后将串联示范带至罗浮大道的主道路,为示范带建设拉开更大框架。“百里茶香”示范带村内巷道改造已完成5.7公里,占计划的52.1%。

一系列“塑形”组合拳,不断刷新着乡村“颜值”,乡村风貌全面提升。

来到环罗浮山“福长和美”乡村振兴示范带,从324国道拐入长宁镇石下屯村,沿着沥青村道,一路向西北行走,干净整洁的环境、宁静优美的村庄,令人心旷神怡。在长宁镇新村村,一幢幢具有岭南特色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一条条铺上沥青的村道干净整洁,一幅幅壁画展示着别样的乡村风情。

在“百里茶香”乡村振兴示范带,乡村风景依旧美不胜收:从武深高速平安出口驱车向柏塘圩镇方向行驶,一条220国道串起了美丽连接线,一幅别具特色的田园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东江画廊乡村示范带乡村美景与东江沿岸相得益彰。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不仅让乡村各美其美,还美美与共,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厚植产业根基,“带”出共同富裕

博罗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局长陈永忠说,示范带建设不只是“花架子”,其还在产业振兴上做示范,引领乡村和农民共同富裕。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美的生态,在示范带建设中,该县厚植根基,夯实示范带产业基础。“福长和美”示范带目前已引进泰康健康产业投资公司进驻进行市场化运作,拟将示范带打造成古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文旅融合示范点;碧桂园集团到青云书室、博罗第三任县委机关驻地旧址现场考察,达成投资意向,即将正式入场施工。浙江卓创、浙江联众、广州宿描等多家知名企业有意在示范带布局名宿、酒店、智慧农业等项目。

与此同时,推动“改革”,探索共同富裕新模式。目前,该县有序推动“三变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成为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参与者和受益人。探索推进“五大合作”,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组建旅游股份合作社,开展乡村旅游;组建劳务股份合作社,开展充分就业村社建设;组建置业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和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示范“带”动,一幅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秀美乡村画卷,正在博罗大地徐徐展开。

人居环境升级

移步换景,全县人居环境大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打好乡村振兴的第一仗;美丽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在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同时,该县还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乡村“破茧成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让“美丽资源”催生“美丽经济”有底子和底气。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不断推进,博罗乡村越变越美。而今,走进博罗乡村可谓移步换景,转角遇到最美的乡愁。近日,驱车行驶在柏塘镇境内的柏邹公路上,只见道路铺上了沥青,乡村整洁有序,上田埔、石岗、邹光等沿线5村可谓“一村一景”。

进入湖镇镇钓湖村,村口有一棵大榕树,榕树下摆设着用废弃石磨、青石门坎做成的休闲“桌椅”,三五村民坐在树下拉着家常,一派惬意的乡村美景。村民丁桂棠告诉记者,以前榕树下杂草丛生,还有村民随意丢弃的垃圾。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村干部带领群众将垃圾清理干净,铺上地砖、摆上石椅,成为群众休闲好去处。

这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给博罗乡村带来的变化和美丽烙印。目前,通过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县“三清三拆三整治”基本完成,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处理等领域取得成效,343个行政村2934个小组均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打造“四小园”点缀美丽乡村

在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取得实效的基础上,今年,博罗县还以农村“四小园”和“美丽宜居村”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面貌提升。作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画龙点睛之笔,各地精心打造的小花园、小菜园成为博罗县美丽乡村的一个个亮点。

以博罗县湖镇镇为例,该镇以打造干净、整洁、可观赏性特色村庄为目标,按照政府奖补、社会捐助、村民自筹等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集“四小园”等小生态板块建设资金,有效利用“三清三拆”后的空地、菜地、果园开展洁化、美化、绿化、亮化工作,打造了一系列“四小园”板块。如,湖镇镇黄塘村的猪栏、旱厕地改造成小公园,使原来遭人嫌弃的地方,变成老人养老、小孩玩耍的休闲地。湖镇镇横光村利用荔枝园内数十棵荔枝树打造休闲公园,原村民荔枝小果园升级为荔枝公园,成为村民避暑乘凉、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像湖镇镇一样,该县鼓励村民合理规划、利用宅前院后闲置土地打造“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实现“美丽家园”目标,让乡村环境变得更加优美,生态变得更加宜居,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该县一类行政村已完成60%以上自然村建设任务;二类行政村已完成40%以上自然村建设任务;三类行政村已完成3个以上自然村建设任务。通过“四小园”打造,乡村风貌焕然一新,许多节点经过打造后,形成村民的网红打卡点。

除了美化乡村外,不少行政村、自然村充分利用本村的有效资源,鼓励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全力发展周期短、见效快、持续性强的“四小园”经济,把“四小园”建成家庭增收的阵地和安居乐业的场所,成为群众的增收渠道。

接下来,各级各部门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位置来抓,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突出重点、由点及面,抓提升、抓联动、抓宣传、抓投入,补齐短板,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升级版”,着力建设精美农村。

产业振兴新气象

农业产品丰富,特色产业日渐突出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要实现村兴民富,产业发展是关键。抓住“产业”这一牛鼻子,乡村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时下是秋茶的采摘季。在博罗的山茶种植大镇——柏塘镇,茶农在甜蜜地忙碌着,采茶、炒茶、包装……据了解,柏塘镇全镇38个行政村,有33个村种植山茶,种植农户达6000多户、2万多人,占全镇农业人口的51%以上;茶叶种植面积2.3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70%左右。据初步统计,干茶总产量约825吨,茶叶总产值超过3.72亿元。靠种植山茶,村民住上了小洋房,买了小汽车。

同样,石坝镇也有着农业拳头品牌——三黄胡须鸡。三黄胡须鸡以嘴黄、脚黄、毛黄、颔下有须而得名。近年来,石坝镇不断提升三黄胡须鸡产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全镇已形成了以四大龙头企业为核心,其它规模企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并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镇平均每年产出的三黄胡须鸡鸡苗达3600多万只,出售肉鸡超过2000万只,产值达到5.25亿元,约占全镇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2019年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后,辖区内同时有四个村被评为相关专业村。

好山好水种出好农产品。山清水秀的福田镇以福田菜心闻名于周边。福田菜心全镇种植面积约4000亩。2016年,福田菜心顺利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20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除了鼓励菜农种植福田菜心外,该镇还鼓励和支持,福田菜心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开发菜心元素产品。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福田菜心正加快成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拳头产品。

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广东省名牌产品17个,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1个。农业部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国家质监总局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获广东省著名商标农业类13个。同时,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促进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柏塘镇(绿茶)、石坝镇乌坭湖村(三黄胡须鸡)被评为农业农村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柏塘镇(柏塘山茶)、石坝镇(三黄胡须鸡)、福田镇(菜心)和泰美镇(荔枝)等四镇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24个村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一个个名优特产品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

融出产业新气象,村民有奔头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业新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博罗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产业融合中的联接作用,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作为惠州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单位,近年来,柏塘镇依托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打造乡韵乡愁亮点,培育民宿新型业态。进入坳头村,一栋土色的房子甚是吸引眼球,这里是民宿千贰山喜,也是由旧房子改造而成的,在设计与装饰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民宿负责人林菀婷说,项目融入了农耕体验、亲子活动、自然科普等,通过活动让民宿客源持续注入。据初步统计,柏塘镇共建设有7间民宿,分布于6个村,客房64间。

在观音阁镇南坑村,有座别致的小院,毗邻东江,与附近的竹林、古桥连成一体。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这个静谧的小院便热闹起来。这个小院是由闲置的校舍改造而成的民宿,一共有13间客房,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客房都会住满。

乡村旅游与农业的融合,打响了博罗乡村产业融合牌子。在产业融合发展中,该县依托农村丰富的农业和生态环境资源,深入实施将田园变乐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开发乡村研学游、乡村亲子游、乡村旅居、乡村休闲度假、乡村户外运动、乡村康养等系列旅游产品。同时,着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打造了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和农业公园等。

下来,该县将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的农业新型业态,带动乡村旅游、农村文化和农业产业的发展。计划再打造一批科技农业、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农业新型业态。坚持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努力走出一条“绿起来”和“富起来”相结合的乡村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多赢,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来源:惠州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罗浮山   博罗县   博罗   东江   乡村   福田   产业   旅游   行政村   人居   蒸蒸日上   胡须   村民   农村   美丽   农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