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河南省济源市巍巍太行山下的五龙口镇有个五龙头村,村庄形成至今约620多年。据考证,明朝洪武年间李姓先祖跟随移民队伍迁居至此,现已形成一个常住人口1400多人的中等村庄。

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五龙头村北依太行,紧邻沁河。据村史记载,1940年5月6日,朱总司令出太行南下洛阳,与国民党将领卫立煌谈判,从这里出太行过沁河。现在,沁河老渡口上建起了公路桥、焦枝线铁路桥和二广高速大桥,三座大桥横空,蔚为壮观。

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五龙头村地灵人杰,走出一位开国少将叫李健。他曾在当地中学任教,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他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冀中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参与指挥了解放任丘、肃宁县城和攻打容城、清风店、石家庄、保定、太原、平津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华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参谋长、炮兵第六师师长、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等职务,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和1981年“华北大演习”,为推动新时期炮兵部队的全面建设做出了贡献。

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这是李将军的故居,现在仍保存完好。他参军临行时给家人留下一首诗:“国破家亡山河碎,中华男儿怎偷生?愿效班超投笔去,马革裹尸亦英雄!”

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晚年的李将军十分关心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捐款在家乡建起了太行书屋,捐书3000多册。

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李将军参加革命后,从未回过家乡。他生前告诉儿女,要把自己用过的一些实物运回家乡,以表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目前,在太行书屋的一座房子里,陈列着李将军的铜像和他生前使用过的很多用具及撰写的诗文。

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今年67岁的李青春是李将军的侄子,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下后,负责太行书屋的管理工作。

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农闲时,来太行书屋看书的人络绎不绝。

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这位87岁的李清昭也是李将军的侄子,酷爱书法,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儿子叫李洱,是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的长篇小说《花腔》,入围第6届茅盾文学奖。

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五龙头村是当地乡村振兴示范村。目前,该村已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家家户户外墙保温工程,农家改厕正在紧张进行。

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村子里发生的变化,这些老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间。

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五龙头村风民风很好,这位大妈叫李水仙,今年71岁了,丈夫患脑梗已有33年。她在家一边照护丈夫,一边给企业加工数据线,是村里公认的好媳妇。

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村里基础设施好了,村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太行山脚下发生的红色故事,朱德在此渡沁河,村里走出位开国将军

这两位老奶奶一位90岁了,另一位92岁了,她们在“将军村”里安享幸福晚年。(王天定 图/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容城   平津   冀中   肃宁   北京军区   太行山   济源市   太行   将军   华北   河南省   炮兵   出位   侄子   大桥   村里   书屋   脚下   家乡   红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