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更要“守”艺——记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哈彦忽洞村民间艺人景宏

在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哈彦忽洞村,有一位手艺人---景宏。多年来他潜心专研“鲁班凳”手艺,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项民间传统技艺。

手艺更要“守”艺——记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哈彦忽洞村民间艺人景宏

走进景宏的工作间,便能看到货架上摆放着各色成品,除了“鲁班凳”,还有“将军案”和“牛角二胡”等成品。

“鲁班凳”“将军案”都是景宏拿手的物件,“将军案”是将士们古时行军打仗用的工具,将士们背上这样一块“木头”,到了营地直接打开就能用。现代人们买回家,可以用来做摆件、小茶几等。

手艺更要“守”艺——记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哈彦忽洞村民间艺人景宏

二者的奇特之处在于,所有的工艺是基于一块完整的木头,不用一根钉子以及任何金属部件,看起来松散却又不分离,打开就是一把凳子或一张桌子,合上去就是一块完整的木头。

手艺更要“守”艺——记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哈彦忽洞村民间艺人景宏

鲁班凳”制作工艺精细复杂,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锯、刨光、磨、钻、凿、抠、上漆、打蜡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原理基本上是靠“以缺补缺的方法,”一锯下去,两个面应相互蕴合,天衣无缝,或是一凿下去,一举两得。既是卯又是榫,看似其一,关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关连。景宏说:“别看说得容易,其实每一条缝都特别难开,做成品的工序多,要求的技术非常严格,条块之间的缝隙不足1毫米,操作误差几乎为零。”

手艺更要“守”艺——记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哈彦忽洞村民间艺人景宏

在景宏家屋子的墙上,还挂着马鞭、鞋拔子、痒痒挠、佛尘等,仔细点还能发现小小的“愚公制造”字样。由于家住化德县公腊忽洞乡哈彦忽洞村,挨着蒙古族,景宏也会点蒙文,还不忘在自己的作品上刻上蒙文。说起愚公制造,景宏喜欢把自己叫做愚公。他说,这人做一件事情必须要钻研,要具有愚公精神才能做成。

今年73岁的景宏,仍旧坚持每天做“鲁班凳”,一早吃完饭收拾利索,老伴出去串门,景宏就在家做“鲁班凳”。景宏说:“我太爱好这个了,一拿起来就放不下。”

手艺更要“守”艺——记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哈彦忽洞村民间艺人景宏

十多年的工匠经验,让景宏做“鲁班凳”的技艺逐步娴熟。拿出自己十多年前做的鲁班凳时,景宏笑着说:“你看这个工艺明显不如现在做得细致,现在做出来的鲁班凳能做到严丝合缝,以前做的明显缝隙大。”

提升的不仅有制作工艺,还有制作的原料。最初做鲁班凳的时候,景宏都是用内蒙古本土的榆木做原料,加工“鲁班凳”。近年来,随着物流和通讯的发展,景宏不但与红木店老板熟识,还加了微信群,线上买卖红木和“鲁班凳”。景宏介绍,非洲红花梨、缅甸花梨、乌木等进口木材,油性好、密度高、颜色正,经过加工后,做出来的“鲁班凳”更加美观耐用。

手艺更要“守”艺——记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哈彦忽洞村民间艺人景宏

景宏的木匠手艺是从爷爷那里传承下来的,爷爷那时偶尔会做“鲁班凳”,但制作工艺粗糙,“鲁班凳”模样和使用方式都不够精细。近年来,景宏通过自己的研究摸索,逐渐对“鲁班凳”进行了改良。现在,景宏做出来的“鲁班凳”不仅模样精致,使用也更加便捷。

手艺更要“守”艺——记化德县公腊胡洞乡哈彦忽洞村民间艺人景宏

传统文化需要代代传承,唯有薪火相传,文明才能延续。现在景宏的名气越来越大,想要来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景宏说,爷爷把手艺教给他,他也不能让传统手工艺失传,要将这门手艺更好的传承下去。目前,景宏正在申请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来源(活力化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化德县   愚公   手艺   乌兰察布   蒙古族   鞋拔子   花梨   红木   工序   技艺   缝隙   木头   村民   成品   艺人   将军   爷爷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