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新书,叫《我是中师生》

《中师生》公众号将2021年定义为“中师生纪念元年”!

有一本新书,叫《我是中师生》

因为,从2021年起,中师生群体的纪念活动已经从原来的媒体传播,线上讨论,众人的呼吁和倡导,切实的走到了线下,范围扩大,形式多元,力量增强。

有一本新书,叫《我是中师生》


2021年,可圈可点的中师纪念活动有:

第一、2021年5月,中师教育历史研究会成立。在全国范围内,这虽不是中师教育研究的第一个学会组织,但是,在中师教育销声匿迹20多年来,这一学会能破茧冲天,意义重大。

第二、2021年6月,河南南阳一师1983一2003年全届校友联谊会成功举办。中师生群体总人数是400多万人,每一个学校的毕业生有限,南阳一师全校联谊的形式,开创了中师生联谊的标杆。校友会并专门编辑一期特刊。

有一本新书,叫《我是中师生》


第三、2021年9月,重庆中师教育陈列馆将开馆。通过多年筹备推进,中师馆将于9月28日开馆。中师馆定位于全国视角,不咎于校史馆形式,开中师纪念之先。

2021年,中师纪念活动,如星星之火,正在遍地引燃散于祖国大地各个角落的“蒲公英”。如北京的中师生正在筹备成立“全国中师生同学会”,《中师生》公众号正以编辑公众号的纸质版,并征集《中师千校文集:我与中师学校》文章。洛阳一师开展了百年中师纪念活动并正在进行全体毕业生的名单统计。

有一本新书,叫《我是中师生》

这里,需要提到了是,2021年8月,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维惠老师所著的长篇小说《我是中师生》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

有一本新书,叫《我是中师生》

这本书运用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一群15、6岁少男少女在中师学校三年的学习生活经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群初中毕业生走进师范校园后,从入学时的生涩到毕业时的成熟,成长为优秀的人民教师,他们在师范校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最为有意义的青葱岁月。小说塑造了江月、杜大星、吴亚妮、黄芹、李心雨、柳婷婷等中师生群像。

这是一本中师题材的优秀作品。从这一本书中,一代中师生可以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有一本新书,叫《我是中师生》


今天,我看到一年前发布在《中师生》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

中师生,是一个应该被纪念的群体。

谢新茂老师在文章《初中毕业上中师:教育之大幸与个人之不幸》中说:

“在十六七年的时间内(注:1980年代一2000年代),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涌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算高的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

周碧华老师在文章《中师生,中国腾飞的“垫脚石”》说:“我在中师工作八学年一学期,我深深知道,全国的中师生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师生,都有着相同的特殊心路历程:他们优秀,却走了一条平凡而清贫的道路。

因此,我们应向一代中师生致敬,没有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又怎有人才辈出?没有人才,祖国又怎能腾飞?”

有一本新书,叫《我是中师生》


关注中师生,纪念一代中师生群体,是《中师生》公众号孜孜以求的工作。

通过书写中师生文章,建立中师生交流群,运营《中师生》公众号,我们对中师生群体,中师生现象,中师生现状,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与万千中师生一起,致力于中师群体的纪念,以向一代中师生的致敬!

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四本有关中师生的书籍,和大家一起对中师生群体和相关作品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第一本:曹清萍老师长篇小说《中师生》

《中师生》一书,作者曹清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出版。43万字,436页。开本:700*1000

在米黄色书封面上,“中师生”三个大字上面,写着一行小字:一群二十多年前的青年男女从远处走来,为乡村教育演绎着虽然普通但却绚丽的昨日故事。

有一本新书,叫《我是中师生》


书的扉页,醒目的写着:献给中师生和为共和国基础教育事业奉献出青涩青春的人们。

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向荣先生为本书作序。书的后封折叠处,有一张作者的照片。

故事的时间经线:从1989年9月,泸县师范学校89级新生开学写起,写到2012年四川汶川地震。

故事的地点纬线:先是发生在师范学校,接着又是乡村学校,县城,然后情节多在地级城市进行。

故事中的人物:以中师生冷修竹的个人经历为主线,包括中师生女生:梅晓风、刘大燕、苏岩、李琼、王秀玲、宋雪梅。男生有张雪峰、林天扬、黄远航等,人物不多,关系亦不复杂。在学校是同学,毕业后,教书者居多,有梅晓风、刘大燕、林天扬先后离开了教育行业。

作品以冷修竹的一个梦境作隐喻,故事从冷修竹师范入学开始,读书时,冷修竹的学习优秀。冷修竹的父亲是一名是转正的民办老师,和母亲关系不好。读师范的同学同乡林天扬,喜欢冷修竹,后冷父去世时,才知晓二人同父异母。张雪峰与冷修竹真心相爱,二人毕业后都到了乡村学校教书。因为意外,张雪峰被迫与黄莉莉仓促结婚。在人生痛苦之中,冷修竹遇到同事邵华,结婚生子,几年后,邵华因急症去世。冷修竹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诗意语文教学的主张得到认可,从乡村到县城,最后又调到市里。又和同期调到同一所学校的张雪峰相遇。张雪峰已与前妻离婚,二人逐渐从人生婚姻的泥沼里走出,准备再次走到一起。汶川地震,张雪峰前去救灾,为了救一名学生,被山石夺去了生命。

黄少华老师在读《中师生》后说,我有一个希望,希望有个男性中师生,以男性生活经历和心态来叙述心路历程。因为社会对男性教师赋予的责任和角色要求更多。男性所受压力和冲击更大,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裂变和困扰更强烈。那样咱们中师生的群像更完整。以此两种性别的中师生的叙述和感受,结合改编为电影和电视更能激起全体教师的共鸣。影响更深远。

第二本:刘鹏飞老师著《我们曾经是中师生》

有一本新书,叫《我是中师生》


《我们曾是中师生》一书的作者刘鹏飞老师,是一位大学教授,学院院长,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辽源师范学校94级学生,学生会主席。 

这本书有一大特色就是,这是辽源师范学校94级2班全班50名同学的文章合集。题材选的中师生,范围定在一个班级集体,这本集子,虽小众,更珍贵。

这样一本中师生群体的纪念集的问世,一方面告慰岁月,为广大的中师生群体的情愫找到了依托,用正式出版物的形式来宣示曾经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又一代人,了解他们现在或者以前中师生出身的老师,是怎样走上教师之路。

第三本:唐正权校长主编《一代中师》

有一本新书,叫《我是中师生》


唐正权校长作为一线城市上海的一所学校的校长,在他的属下有众多的中师生从事着教学和管理工作。他对中师生有着最为直接和深刻的认识。他组织上海市几所中师学校毕业的学生撰写了文章,编辑成《一代中师》一书。

《一代中师》的作者,有学校的管理者、有行政部门领导者、有一线普通的教师,也有下海经商的成功者。

书中,唐校长在《给中师生的一封信中》中说:一代中师,中国基础教育的脊梁。他说,作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我,了解中师生的实力,你们是我们一辈子中的佼佼者,更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支撑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一代中师”。

唐校长说,我记忆中的中师生是光宗耀祖的,我眼中的中师生是凤毛麟角,多才多艺的,我身边的中师生是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我身边的中师生是满怀教育理想的,我对身边的中师生是愧疚和不舍的。

在信的最后。唐校长说,那个年代诞生了一代中师,那是一段难以回去的岁月,他们是一个让无数人神往的角色。我目睹了你们的优秀,你们用行动诠释了你们的能力。谨以此文,献给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中师生们,更是献给现在还在康城乃至中国基础教育各学校默默坚守和奉献的中师生们。

第四本:静清斋主人编《逝去的芳华--一代中师生的记忆》

有一本新书,叫《我是中师生》


《逝去的芳华----一代中师生的记忆》由福安师范91级校友策划、主编。收录全国二十多个省(市)80多所中师学校中师生创作的88篇随笔、诗歌(其中包括5篇福安师范校友创作的作品),时间跨度达二十多年(1978--1999)。

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中师生写中师生活,写中师生命运起伏的作品集,全书400多页,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每篇文章配作者简介,还有作者的照片。

编者说,但无论岁月如何无情,我心始终待你如初。如果说当初我们以优秀上中师,是以青春为代价换取了一张较稳定的“饭票”,谋得“公职人员”这一身份,换得一纸城镇户口,那么回首来时路,三年(也有四年)中师生活,则是我们人生芳华最磅礴奋进的阶段,是我们青葱岁月最思者无邪的时期。“恰同学少年!”中师校园生活,成为我们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中师学校,成为我们多数人一生接受最完整的全日制教育的最后殿堂。

1999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向二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过渡。2000年后,全国绝大多数的中等师范学校停止招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等师范学校停办已二十年。最后一届毕业生,也快年届不惑了。而1977年那一届毕业生,如今多数都已退休或行将退休了吧。数十年弹指一挥间,物是人非,只有香如故。

有一本新书,叫《我是中师生》


一代中师生,从学校出毕业后,这些蒲公英的种子,不论是飘向城市还是飞向农村,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力量,认真地工作,满怀的理想去付出教育,他们用自己的实力为一代中师生背书,赢得社会和家长的的认可和尊重。

中师生将成为历史上翻过的一页,但中等师范学校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我国的教育史册中,中师生的精神和故事也会在我国不计其数的中小学校里,在一代代小学教师的培育过程中传颂。

一代中师,光彩未来,时代前进,不会忘记曾经的英雄,不会忽略无私的奉献!一代中师,永远的楷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师生   中师   修竹   纪念活动   师范学校   基础教育   新书   乡村   师范   校长   群体   公众   年代   老师   学校   旅游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