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新郎嫁新娘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大观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综合整理)近日,在贵州省江县西山镇高脚村举行了一场奇特的瑶族婚礼——“嫁郎”。

“嫁郎”是瑶族新郎落户新娘家的俗称,它与其他民族的“招婿上门”有所不同,瑶族男方到女方家落户后,要改跟女方姓,与女方家族不是外戚关系,而是宗族关系,是家族香火传承人。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多民族共居的贵州少数民族同胞都有哪些婚俗呢?跟随多彩贵州网小编来了解吧:

苗族

从江新郎嫁新娘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大观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侗族

侗族婚姻多是男女有恋爱基础后,由媒人说合缔结而成。侗族择偶不避同姓,但不能在同一房族内为婚。有“姑表舅婚”、“姨表禁婚”的习俗。

侗族婚姻,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他人说合,都得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应允,才择日完娶。

从江新郎嫁新娘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大观

迎亲的傍晚,由“接亲婆”手提灯笼,背一床铺盖,把新娘接到郎家。新娘进门时,全家回避。新娘进门后,坐在火塘边的新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念新婚词,向新婚夫妇祝福。接着,新娘动手架锅作炊事仪式,表示她从此为这家主妇。只宰杀一两只鸭,合家吃饭。所请亲友最多十来个人。邻寨的新娘子,饭后即归,外村来的新媳妇,住上三天即回这种习俗,视夫妻感情和年龄大小而定。

感情好年龄大的,一年半载即可到夫家落户,包办说合或年龄小者,两三年,甚至七八年才上夫家共同生活。

瑶族

从江新郎嫁新娘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大观

贵州瑶族姑娘到了婚恋年龄,便在卧室的墙上凿一个通向外面的“恋爱洞”。每当明月高悬、夜深人静之时,钟情于她的小伙子便手提小棍悄悄来到“恋爱洞”旁,将棍子捅进洞中。发出求爱信号。如果他是姑娘倾慕已久的心上人,姑娘就会情意缠绵地倚在洞旁,与他共叙衷肠。而如果她不喜欢这个小伙子,就佯装不知,沉默拒绝。小伙子见此情景,心领神会,也就悻然退返。

水族

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实行“同宗不娶”的族外婚,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较盛行姑舅表婚习俗。解放前婚姻的缔结,基本上是依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男女长到十五六岁就订婚,十七八岁即结婚。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要结婚也必须通过明媒正娶的途径婚娶,否则会被认为不合利规而受到谴责和轻视。

从江新郎嫁新娘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大观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

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开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举行。

仡佬族

吃“鸡卦酒”是在姑娘家举行的,未来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认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献“鸡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献给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时也要恭维老伴一番,说“娃娃是她养大的,要由他娘作主。”有人说,这是人类母权制在婚姻上由母亲做主的遗风。

从江新郎嫁新娘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大观

仡佬族女人出嫁时要自动打掉上颚大齿1-2颗,说是怕女人伤害夫家而产生的习俗。夫家视处女为一种可畏的东西,需打掉牙然后才敢与之成婚,个中古远民俗遗风意味深长。

还有“把门枋”、“追姑娘”和“打湿亲”习俗,在仡佬族婚俗里也很有特色。“把门枋”是新娘离家出嫁时,要双手紧紧地拉着门枋表示不肯离去。这时候,媒人就要过来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牵着新娘离开娘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声号哭,唱“哭嫁歌”。出嫁前还要乘人“不备”而“逃跑”,让嫁家婶娘嫂子等女亲戚把她找回来。离娘家出嫁前要拜别娘家祖宗,姑娘的父亲要解开她衣领边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闺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员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湿亲”则是在新娘娶进夫家之时,一跨进屋,就要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的人。传说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求个吉利。

彝族

以前,彝族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及转房制等习俗。

从江新郎嫁新娘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大观

现在,彝族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无论自由恋爱或父母作主,均有说媒、订婚、迎亲、回门四个程序。彝族姑娘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一般在15岁,就要举仔一种叫“陕拉尔“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女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这时姑娘要穿红、蓝、白、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女青年主要通过火把节、婚嫁丧事和一些传统的聚会进行交际。每当一方看中了自己的情人,就会主动去接近,并站在离对方不远处,拿出口弦弹奏,通过含蓄而流畅的音乐旋律取悦对方。而对方一经接到求爱的暗语时,也会迅速取出自己的口弦对弹。如此经过多次秘密交往,双方就约定时间,回去告诉自己的双亲。待老人许可后,择定一个良辰吉日,由男方家请一位长者,背上一坛酒,前往女方家去说亲。

(多彩贵州网综合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婚俗   仡佬族   贵州   从江   方家   侗族   瑶族   彝族   新娘   媒人   女方   娘家   少数民族   新郎   习俗   大观   姑娘   男女   恋爱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