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年是怎么过的,你还记得吗?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以前日子苦,年就是一个盼头,所以从腊八便开始盼着年早日到来了。盼着,盼着,盼了半个月,终于年到了,还只是个小年。

小年没有大年热闹,可也有着它的习俗。关于小年的习俗,我现在记得最清楚的一项是和吃有关的,谁让小时候最贪的是吃呢。可也怨不得我,小孩子不贪吃的又有几个?

当晚我们一定要吃一种吃食――油馍。做法很简单,和一团面,搓成长条形,切成一段一段的,擀成薄片,撒以用猪肉,白菜做成的馅,像包包子似的把馅包进去,再擀成薄厚均匀的饼,锅里油热后,放到锅里煎。要小火,要及时的翻,要适时的加油,不然便有可能糊掉,饼子上会出现一块块的黑斑。有时妈妈不小心把饼给煎糊了,也会自我打趣道:哎呀,油馍成了包公了!

包公似的饼,不好看,却并一定就不好吃。但中国人吃东西,讲究色香味俱全,相比于包公似的饼,煎好的黄澄澄的,油亮亮的,香喷喷的则更有诱惑力,只看着,口水就不停的流出来了。

曾经的年是怎么过的,你还记得吗?

口水在流,却不能立时就吃。得先拿出几个用盘子盛了,分别放到老天爷,灶爷,保家大仙和列祖列宗的牌位前,燃香,燃烛,烧纸,磕头,放鞭炮,之后我们才能开吃。那时最喜欢听的就是鞭炮声了,因为鞭炮一响,就意味着可以放开肚子,尽情地享用美味了。

农村的房子不如城里的好,以前的屋面多以红砖铺地,好一点的再铺一层水泥,如是连日落雨,地面就又脏又湿了。明知道,磕头是必须的,看着又脏又湿的地面,开始有犹豫了:到底磕,还是不磕呢?爸爸不想磕,便让妈妈去磕,妈妈当然不理他,小侄子年纪小,不知事的,让磕,便趴下去磕了起来,在众人的哄笑声中,这个仪式就算过去了。

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这几天本应是很忙的,记得小时候,每到这几天,家里便忙着蒸馒头,出油,炖肉等。所谓出油,便是炸东西,炸酥肉,鸡肉,鱼肉,还有油饼,糖糕,麻叶等。最喜吃的便是麻叶了。把鸡蛋和芝麻和进面里,擀成薄若蝉翼的一层,切成一个个的菱形状,一入油锅,立刻如鱿鱼的须一般卷曲起来,不多会便熟了。捞出来,看着漂亮,黄澄澄的,上面嵌着的芝麻如天上的繁星,吃着酥香可口,吃了一片,忍不住地要去拿下一片。

曾经的年是怎么过的,你还记得吗?

那时出油仿佛在举行一场神圣的仪式,我们小孩子会被反锁在门外,不准在家的,生怕我们一不小心,因管不住手,管不住嘴,而坏了规矩;炸好的东西要先孝敬老天爷的,我们不能先吃。现在则不太讲究了,炸完了,口馋了,拿起来就吃,妈妈看见,虽觉得不应该,但也只不过笑着斥责一句:瞧你不懂事的,亏了长成那么大的人了!赶紧拿上一些,给老天爷送去,以弥补罪过。想着自己现在的地位已超越了老天爷,不知是该感到自豪,还是该感到可笑?

大年三十,大清早地要起来,带着纸,跑去祖先们的坟前去烧去放,请他们回家过年。小时候我总喜欢跟着爸爸一块去。爸爸烧纸时我在一旁看着,爸爸放完了炮离开,我则在麦苗之间忙着翻捡散落下来的未爆炸的鞭炮。现在,忙着睡懒觉,不早起,更不会往坟地里去了。有时,爸爸会开玩笑似的发点感慨:等我们死了后,可能过年时,都没有人来我们坟前烧一烧纸。

上午一般便是贴春联、门画了。以前的门画,花花绿绿的好看,不是关羽张飞,就是秦琼尉迟敬德。现在的门画简单,一张大红纸,上面只须写个大大的“福”字就够了。好好的福字还不能好好的贴,一个正贴,一个要倒贴,寓意着:福到了!因有《三国演义》,我不愁后人会不知道关羽张飞,但我却有些忧虑:不知多年以后,后人还能不能知道秦琼尉迟敬德是谁?

曾经的年是怎么过的,你还记得吗?

曾经的年是怎么过的,你还记得吗?

门画、春联,过春节一定要贴,但若是当年有直系亲属没了,去了天国的,贴的和正常的是不一样的。买来的不能贴,买来纸,要用毛笔写,写个对子,分贴门的两边,既当春联又当门画了。这样子,要三年。三年后,才能重新贴买来的门画、春联。

奶奶是在我小学一年级时去世的,我尚小。爷爷去世时,我已上了高中。爷爷去世后的那三年,家里门上的对子便是由我写的。我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爸爸到别人家里把春联的内容抄下来,让我照着写就是了。我一边写,爸爸在一边夸赞:嗯,不错!好看!真没白供你上这么多年学!

我的毛笔字写得怎样,我最清楚,我也清楚,爸爸之所以夸我,则是他担心我写着写着不想写下去了,这样的话,他又要从村子的西头跑到村子的东头去找人代写了。

晚上吃年夜饭,守岁。听老人们讲,凌晨十二点时老天爷会开天门,下到凡间来,见了人,便能满足他所提出的一个愿望。我还记得曾经听来的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傻姑娘,都说傻人有傻福,她见到了老天爷。老天爷问她要什么,她不说话,只是手摸着嘴巴在那里傻傻地笑。于是,老天爷赐给了她一副长长的茂密的胡须。

老天爷给了女子一副胡须,这老天爷未免显得有些老糊涂,但我还是想见到他,毕竟能满足一个愿望,这太诱惑人。我坚信,如能见到老天爷,即使老天爷有些老糊涂,我也一定能使他清楚明白地知道我的愿望,好满足我。可是我仍然时时的感觉到遗憾,因为我以前曾多次忍受着寒冷与困意熬到十二点,现在看春晚,几乎每次都是在十二点之后睡的,但老天爷我一次也没见到过。

大年初一,规矩最多了。每个门前都要放根棍子,目的是为了拦住孤魂野鬼,不让他们进来和自家的祖先们抢供品吃。

早上要吃饺子,往往还要包枚硬币进饺子里,看谁能吃到。吃的时候都小心翼翼,你问我吃到了没,我问你吃到了没,有时吃到最后,饺子吃完了,然而,谁也没有吃出硬币来。用漏勺一捞,发现饺子破了,硬币沉在了锅底。

曾经的年是怎么过的,你还记得吗?

在这一天,不许开抽屉,不许开柜子,不许扫地,用了的水不能倒在地上。在这一天,基本上什么都不让做了,能做的不过是在家里看看电视,或去别人家串串门子。

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戚了。记得小时候跟着父母一起去走亲戚,总是挎着筐子或提着篮子,里面装着炸的油饼,用纸包装的散糖,裹子、罐头等物。到了一家,总要吃了饭才走,不管吃的如何,要的是那份亲人之间的相聚热闹。起身离开,客人和主人之间的较量就开始了,主人拼命的从筐子或篮子里往外拿东西,主家则一手捂着筐子或篮子的口不让客人再往外拿,另一只手拼命的把客人已拿出来的东西给塞回筐子或篮子里去。这样拉扯着往外走,终于客人出了门口,对主人说:走了啊!不用送!

曾经的年是怎么过的,你还记得吗?

主人会客气道:来就来了呗,瞧你,还留下了这么多的东西!其实呢,留下来的东西真没多少,而且多半孝敬土地爷了。

那时走亲戚很慢,一家一家地走,往往从初二能走到十五,才把亲戚走完。

现在走亲戚,特别简单方便了。村口超市里堆着有像小山一样的礼品,眼花缭乱的,选上一样,两样,去到,扯上几句家常,就告别,开始下一家了。有时,一天能走好几家,甚至十几家,二三天时间,走亲戚这个过年时必须要走得过场就走完了。

以前走亲戚带的东西便宜,但人情重,现在走亲戚带的东西贵重了,但人情却极薄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对于迫于生活压力的年轻人来说,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在家里度过呢?不知是否还能记得元宵节这天的习俗?

元宵节这天,白天没讲究,晚上要蒸布袋吃。所谓布袋,说白了就是一个大包子,长长的,一头用刀割开个小口,是袋子口,身子稍微弯曲,弯曲处缠一圈用面搓成的细线。布袋一般包的都很大,很满,寓意着新的一年能有大丰收。如不是特别能吃的话,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是吃不了完整一个的,总要掰开来,一人一半。

再就是放烟花了。现在的烟花制作得不光外表好看,也做得越来越大,小的几十响,大的几百响,名字也起得非常好听,比如什么大吉大利啊,财源滚滚来啊,年年旺啊等。放的时候人总要躲得远远的,看着确实漂亮,比小时候那些可以拿在手里放的小烟花,小花筒看着漂亮多了,可是却无论如何感受不到那时的那份快乐了。那时只是为了放烟花而快乐,也只是为了快乐而去放烟花。现在呢,放烟花已变成了“就那回事”,已变成了一种炫耀财富的方式,快乐也不知因何而快乐了。

曾经的年是怎么过的,你还记得吗?

那时十五买来的烟花并不是一下子都放完,总要留下一些,等到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再拿出来放的。现在十五买来的烟花都不留了,不知二月二还会不会再放?至于二月二,估计大多数人只知日历上有这么一天,而不会去在意到底是在哪一天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切成   筐子   烧纸   小年   春联   布袋   篮子   元宵节   老天爷   饺子   亲戚   烟花   小时候   爸爸   东西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