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未曾发表的长篇通讯及其故事 (下)——记优秀共产党员王宏城

作者:乔新贤

大山一样的情怀

正当王宏城踌躇满志发展崤山北坡40万亩苹果时,灰色历史却给这位热血青年开了个意想不到的玩笑,一夜之间,他被打成了“资产阶级权威”“阶级异己分子”发配到了当时灵宝最荒凉的寺河山劳动改造。全县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9万多亩苹果,也被那个非常时代创造的“推磨砍树法”(本村果农不愿毁树,就让这个村的人砍下个村的树)毁去了3万多亩。王洪城的心碎了!他挥泪血书将此事诉诸当时的国家林业部造林司司长王秉,才使灵宝剩余的6万余亩苹果免遭劫难。

当时,寺河山的环境是极其艰苦的。

这里有的是荒山秃岭,据说全国有一百单八县的游农曾在这个荒凉的山区时聚时散,开荒种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寺河山,人如雁,春来秋去冬不见”。每每收完果实,游农们就离开了这个偏僻荒凉的地方。而王宏城在数九寒冬也必须天天顶着星星出,踏着月华归。铁锹磨秃了,身体累垮了。深夜,王宏城仍偷偷在那不足6平米的草庵里,就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总结白天发现的苹果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高塬苹果生长特点。

当时,寺河山的7000亩苹果正患白腐病,年产不足4.5万公斤,打什么农药也不见效。后来,监督他改造的地方领导只好同意他配制土农药喷洒,他竟指导果农们奇迹般治服了白腐病。1971年,寺河山苹果产量恢复到150万公斤,1975年达到650万公斤,84年发展到3000万公斤。仅苹果一项,寺河乡人均收入就达1500元。这个数字在当时可谓非常惊人了。

就这样,一次历史的玩笑,一个劳动改造者的际遇,成就了一个名闻全国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昔日贫穷落后的寺河山一去不复返了!

一篇未曾发表的长篇通讯及其故事 (下)——记优秀共产党员王宏城

从1968年到1978年这10年的改造经历中,王宏城先后摸索出许多果树栽培管理的经验。如:根据豫西的特点,在等高、营养面积、整齐度如何配置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山区如何建设大面积果园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总结出的跟当时指导全国苹果生产理论正好相反的《苹果大小年修剪方法》,攻克了全国苹果生产上一个重大的技术难关,为平衡苹果大小年产量和稳定苹果市场供应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了这些技术理论,王宏城以树为伴,潜心研究,几乎把家都忘掉了。

1978年4月的一天,妻子从灵宝县城打电话告诉王宏城:孩子病了,高烧。她害怕!要王宏城马上回家。王宏城当时正搞花期喷药试验,把妻子的话丢到了脑后。

又过了一段时间,试验结束了,他才猛然想起这件事,便匆匆忙忙徒步往家赶。

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妻子提了一桶水正趔趔趄趄往屋进,看见他后,先是一怔,接着又气又伤心地问:“你找谁?”

说罢,两眼噙满泪水,猛回头将屋门“砰”地关了,害得王宏城在门口蹲了一夜。不过,他理解妻子:一个女人家,拉扯着两个孩子,提水、拉煤、磨面、做饭……难啊!

第二天黎明,王宏城把果农送给他的一斤红糖和一块肥皂放在家门口,默默返身往山上走去。谁知,刚到山脚下的草湖中,突然蹦出来3只小黄狼,绿莹莹的眼中闪着贪婪的凶光。正在危机时,幸亏妻子不放心尾随跟来,两人相互呼应,才赶走了恶狼……

后来,妻子上山看他,半道上翻了车,被砸在了车下。王宏城听说后,从山上一口气跑到出事地点,不见了妻子。待他赶回家时,只见妻子可怜巴巴地躺在床上,两个小女儿正扑在床边哭喊着“妈呀、妈呀!”他急忙雇车将妻子送到白马寺正骨院,一检查,第三、第四腰椎骨折。他愧疚地摩挲着妻子那消廋的脸庞,大滴大滴的泪珠濡湿了妻子的长发。

然而,几天后,他将妻子托付给病友照看,将4个孩子分别送给孩子的姨妈、舅妈等亲戚,便又上山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宏城担任了灵宝县农业局副局长兼园林所所长,主抓林果生产,他更是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崤山。截至1985年底,崤山北坡苹果发展到40余万亩,总产突破两亿公斤;1984、85两年全国苹果鉴定评比,灵宝的国光、青香蕉荣膺第一,红星、金光并列第三……

灵宝苹果出名了,灵宝出名了。每当苹果成熟季节,300里崤山的北坡上,40万亩累累硕果,招来了车水马龙。伴随着声声汽笛欢唱,一框框红艳艳的苹果去了,换来了一沓沓令人欣喜的人民币。于是,灵宝人的腰包鼓起来了,灵宝人的笑靥又平添了几分诗意。

一篇未曾发表的长篇通讯及其故事 (下)——记优秀共产党员王宏城

踏上新的征程

1985年秋天,崤山北坡40万亩“绿色金矿”建成后,王宏城已是年届半百的老人了。他深知自然规律赋予他实施自己愿望的时间有限了。于是,他急切地要求组织上调他到属于洛阳市的崤山南坡去工作。

考虑到他年事已高,组织上把他安排到了洛阳市农业局。

搬家那天,他的书籍、被褥等装了满满8纸箱又十几个破荆篓,司机笑他,“这些个破玩意到了洛阳可就没地方放了,你来灵宝30年了,咋连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制?”

王宏城呵呵笑了一下说,“当初我来灵宝的时候只带了一个铺盖卷儿,现在带走这么多东西,够多了!”

是够多了!这些年,王宏城在果树病虫害防治、果园土壤管理、果树整形修剪、果品贮藏保鲜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取得了近百项科技成果,其中11项在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评比中获奖,著述达100多万字。其中单《苹果土窑洞保鲜贮藏技术》一项,每年可为崤山北坡果农增收1000多万元… …这些,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王宏城并没有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果。调到洛阳不久,王宏城没顾得上安排女儿的工作,没顾得上布置一下屋内的陈设,就一头扎进洛宁上戈、宜阳高村等地,进行崤山南坡40万亩苹果基地的规划论证和组织实施。

在王宏城的竭力倡导下,一个“两头挤”的崤山南坡苹果发展规划开始实施。

1985年冬天到1989年春天,作为崤山南坡“绿色金矿”西端的洛宁县上戈等地已发展苹果17万亩;

1987年秋天,作为崤山南坡“绿色金矿”东端的宜阳县高村、盐镇、石村也开始行动,至1989年春,也栽植苹果18万亩。

然而,侍弄惯了谷麦豆黍的庄稼汉连定杆、涂白这样简单的果树管理措施也不懂。王宏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决定将家搬到山里去,像当年开发崤山北坡40万亩“绿色金矿”一样,手把手教农民修剪、治虫等园艺技术。

王宏城的想法得到了市农业局党组的支持,局长、党组书记高超亲自两下高村为王宏城选点。1987年春节刚过,王宏城连老伴也没敢告诉,便带上锅、碗、瓢、勺和全部积蓄独自来到了高村乡孔昌村果园一座孤零零的土屋安了身。

这是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

夜深了,沿宜河故道刮下来的西北风戗在山梁上,发出“呜——呜——呜”的嘶鸣,整个崤山也仿佛冻僵了似的,蜷缩着身子一动不动。王宏城却不顾寒冷,每天早出晚归,调查当地果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农民提出管理建议,同时还要为当地400余名苹果技术员轮流上理论课和实践课。

与此同时,他还承包了南岭200亩正患严重腐烂病的果园和150亩荒坡作为实验基地。两年里,王宏城就住在那座孤零零的小屋,每天要自己从沟里提水、自己生火做饭,但他从没有中断向农民传授园艺技术和进行科学研究。盛夏酷暑,他羸弱的身体背负沉重的电动喷雾器为果树一趟又一趟的喷药……每棵果树下,洒有多少汗水、留下多少脚印已无从记起,只知道他的脸上、身上被蚊虫叮了一溜又一溜的红疙瘩;只知道他妙手回春,使那200亩“要死不死”的老龄果园返老还童;只知道他在那片150的荒坡上所建的矮化密植苹果试验园获得成功;只知道他先后为崤山南坡培训果树管理技术员2300多人次……至于王宏城在这两年里为村民传授技术、搞科学实验搭进了全家多少积蓄,人们就更难说得清了,只知道他欠局里和同志们的借款就有15000元,这在那个人均月工资不足百元的年代,绝对是一笔巨大的债务了。

尾声

1991年元旦过后,人们便开始为羊年的春节而忙碌了,王宏城却还在为崤山南坡最后5万亩苹果基地的建设而奔走。

元月5日上午,他从市政府回来的路上被一辆呼啸而过的汽车撞倒在地,头颅严重受伤,当即昏迷不醒。人们急忙把他送往医院,经过抢救后刚脱离危险,他便趴在医院的病床上开始设计崤山北坡40万亩果园的后期配套管理蓝图,建议推广苹果优良品种和第二代异花授粉新技术。他要在这黄土高坡上培育出色泽鲜艳、味美可口的优质新品种,去占领国际市场,他要把整个崤山变成一个诺大的“绿色金矿”,去为祖国换取亿万外汇!

王宏城的愿望正在变成现实。崤山巨龙就要腾飞了!

(注:此文采写于1992年春天,应文中主人翁的要求,未曾发表。)


作者简介乔新贤,乔一凡,报纸、电视台记者、编辑,曾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牡丹》杂志等媒体发表作品千余篇,获国家和省、市奖40余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灵宝   洛阳市   荒坡   劳动改造   果农   河山   农业局   果园   果树   金矿   荒凉   长篇   优秀共产党员   妻子   苹果   通讯   故事   全国   旅游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