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和抚州还是文化荒漠的时候,宜春和新余撑起江西文化半壁江山

无论是历史名人的含金量,还是历史上状元、榜眼、进士的数量,吉安和抚州都是江西文化的代表区域。吉安的庐陵文化和抚州的临川文化,都是江西文化最核心的部分。

庐陵文化的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解缙等人。吉安在历史上出了17位状元,仅次于苏州,是中国状元数量第二多的城市。吉安凭借着17位状元,被誉为状元之乡。

吉安和抚州还是文化荒漠的时候,宜春和新余撑起江西文化半壁江山

虽然抚州只有三位状元,但是盛产才子。抚州有以晏殊、晏几道为代表的“抚州八晏”,还有王安石、曾巩、汤显祖等才子,因此被誉为才子之乡。

南昌城始建于汉高祖时期,一直是江西的中心地带。南昌的历史名人,实在是含金量不足。南昌文化的头牌人物晏殊,还是从临川扒拉过去的。

吉安和抚州还是文化荒漠的时候,宜春和新余撑起江西文化半壁江山

晏殊在《宋史》上,白纸黑字写着抚州临川人。朝廷把晏殊的故乡临川文港镇,划归南昌的进贤县管辖,才让南昌文化有了代表性人物。

除了九江的陶渊明,上饶的张道陵之外。江西文化的代表人物,大部分是宋朝和宋朝以后的名人。比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黄庭坚等人。

吉安和抚州还是文化荒漠的时候,宜春和新余撑起江西文化半壁江山

江西文化的黄金时代在宋朝,江西科举的巅峰期在明朝。从隋唐朝到五代十国的漫长岁月里,庐陵和抚州还是文化沙漠。整个隋唐时期三百多年的历史,抚州和庐陵没有出过一位进士。

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根据权威的江西地方志《江西进士》一书记载,状元之乡庐陵,才子之乡临川,在唐朝时期就是文化荒漠。在庐陵和抚州兴起之前,袁州文化却一枝独秀,撑起了江西文化的半壁江山。

大唐会昌三年,也就是公元843年。袁州宜春县望蔡上乡的卢肇,金榜题名高中状元。袁州宜春县望蔡上乡,现在归新余市分宜县管辖。

新余在历史上属于宜春县管辖,到了三国时期,才从宜春县分家,成立新渝县。新渝县,历史上曾用新喻的名字,现在是新余市。隋唐时期,新渝县隶属于宜春郡、袁州府。从文化属性上来讲,新余属于泛袁州文化圈。

吉安和抚州还是文化荒漠的时候,宜春和新余撑起江西文化半壁江山

江西的第一位文状元,出自宜春县。江西省因此有了“袁州文章、节义,自卢肇始”的说法。顺便说一下,卢肇跟我的家乡吉安颇有渊源。卢肇担任过吉州刺史,并且殁于吉州刺史任上。

江西的第二位文状元,也出自袁州文化圈。高安县的易重,在会昌五年,也就是公元845年,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易重的老家,在今天的宜春市温汤镇九联坊村。

据《江西进士》一书记载,江西在唐朝总共出了两位状元,全部出自泛袁州文化圈(宜春市和新余市)。江西在唐朝总共出了104个进士,袁州文化圈出来的进士就有44个。

吉安和抚州还是文化荒漠的时候,宜春和新余撑起江西文化半壁江山

袁州文化圈在唐朝,撑起了江西文化的半壁江山。最主要的功劳,应该归功于韩愈、李德裕。韩愈和李德裕,都曾经在袁州任职。袁州士子纷纷拜韩愈和李德裕为师,形成了袁州崇文的风气。

会昌年间,李德裕官拜宰相,对袁州士子多有照顾。卢肇和易重,就是在李德裕当宰相期间,得以金榜题名高中状元。

韩愈虽然没有当宰相,但他是唐朝文化代表人物。韩愈离开袁州之后,积极推举袁州士子,让宜春士人更容易得到朝廷公卿赏识。

吉安和抚州还是文化荒漠的时候,宜春和新余撑起江西文化半壁江山

《江西进士》一书,高度评价了韩、李二公对袁州文化的贡献。笔者作为一个江西人,也觉得应该感谢韩、李二公对江西文化做出的贡献。

进入宋朝之后,庐陵文化和临川文化迅速崛起。袁州文化却出现了衰微的趋势。从宋朝到清朝,吉安和抚州出了20位状元,新余却没有再出一个状元,宜春也只出了姚勉一位状元。

到了现在,人们在讨论江西文化的时候,往往喜欢讨论庐陵文化和临川文化,却忘了在唐朝的时候,是宜春和新余撑起了江西文化门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对泛袁州文化圈不公平。

备注:配图全部是江西风光。

本文史料来源:

严嵩版《袁州府志》。

曾国藩版《江西通志》。

武汉大学出版社《江西进士》、《江西名人》。

本文由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王福星原创,欢迎喜欢江西历史和庐陵文化的父老乡亲,跟我一起品读江西历史,宣扬庐陵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抚州   新余   宜春   吉安   士子   江西   会昌   新余市   文化圈   文化   南昌   半壁江山   进士   宋朝   荒漠   唐朝   状元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