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官微发古诗鼓励这届高考生翻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天就要高考了。

北大官微发古诗鼓励这届高考生翻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北京大学官微今天发布两句古诗,为今年命运多舛的考生们加油鼓劲。

北大官微发古诗鼓励这届高考生翻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说起来,今年的高考生真是多灾多难,赶上百年难遇的疫情,最终高考几十年来第一次因为意外事件而临时改期。可谓史无前例。

1978年恢复高考,当年由于时间紧急,临时定于当年10月高考,然后从1979年开始高考一直固定于每年7月,持续24年,2003年我高考的那一年,高考首次改到6月举行,因为七月流火,实在太热了。但是这次改期是计划内,早就宣布了。

所以,今年高考,是恢复高考以来,首次,因为重大事件被迫改期。此前就算咱们和某国发生局部冲突,也没有影响高考啊。

北大官微,在这个时候发这个应景,也算应有之意。想不到,却闹出了不小的笑话。

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单看这两句诗“须知少时凌云志, 曾许人间第一流。”其实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很励志的诗句,充满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很符合明天高考的氛围啊。

其实这句诗,倒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在高考前夕。去年6月,某搜索引擎为“高考”专门制作了专题,配图就出现过这句。

北大官微发古诗鼓励这届高考生翻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只不过去年这句诗没有引起人们太多注意,今年就不一样了。北大官微引用之后,效果就是不一般,让这句过去10年来已经在网上火了一把的诗句,彻底出圈了。也就因此引发了后来的故事。

首先,有人搜索了这首诗的全文,发现不简单。据某百科资料显示,这首诗后面还有2句

北大官微发古诗鼓励这届高考生翻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如果只看前面2句的话,充满了励志和昂扬向上的勇气;可惜加上后2句,就彻底反转了,一下子由前面的斗志昂扬,变成了无比颓唐。于是网上有人说,北大官微发这句诗,简直是官方嘲讽啊。

北大官微发古诗鼓励这届高考生翻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这意思似乎在说,哪怕你考上了北大,觉得自己少年得意,其实后来还是会发现不过是蹉跎岁月,一事无成。

于是北大官微发的这句诗,彻底翻车了。一时之间,网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但是,这才是第一次反转。

接下来,网上有好事者进一步挖掘,发现这句诗原本是清朝诗人吴庆坻所著律诗《题三十小像》的最后一联。

原诗如下:

食肉何曾尽虎头,卅年书剑海天秋。

文章幸未逢黄祖,襆被今犹窘马周。

自是汝才难用世,岂真吾相不当侯?

须知少日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吴庆坻资料如下

吴庆低(1848一1924,一作1848一1922),字子修,又字敬疆(一作疆)、稼如,别号悔徐生、蕉廊、补松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二年(1 886)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充会典馆帮办,总纂中外图籍。其后历官四川学政、湖南提学使、政务处总办等。辛亥革命爆发后,移居上海,与冯煦、樊增祥等结超社、逸社,为“文字之聚”。曾主持续修《浙江通志》,参与《杭州府志》编纂。著作有《补松庐文录》、《补松庐诗录》、《蕉廊脞录》、《吴氏一家诗》、《悔徐生诗集》等。

出自论文《吴庆坻手札二通考释》

北大官微发古诗鼓励这届高考生翻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这个属于比较权威资料,应该没有问题。

这首诗写于诗人30岁(1878年),当时他还没有高中进士(1886年),古代人30岁就已经算比较大的年纪了,还没有中进士,所以吴庆坻写了这首诗自嘲,也不乏牢骚。当时他根本想不到自己8年以后终于高中,而且还进了翰林院做庶吉士,将来有希望进内阁。

如果这老兄30岁就中了进士,想必不会再写这首丧气的诗了。

所以,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拿它给考生加油,确实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

当然,最大的问题在于,北大官微引用的诗句,本来就是错的。

大家对比吴庆坻原诗,“须知少日拏云志”,和现在流行的“须知少时凌云志”有2个字不同。其中拏通拿,拏云和凌云差不多,估计这个字有点生僻,在后来网上流传过程中被以讹传讹改写了;原诗“少日”被改成“少时”,应该也属同样状况,但是呢,原诗用“日”才合律,改写后的“少时”根本不合律。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吴庆坻原诗起头“食肉何曾尽虎头”,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后面的每一句都要符合这个律诗起头的格律,这个比较复杂,就不多说了。

总之改写的诗,完全是乱七八糟。不仅乱七八糟,还张冠李戴、狗尾续貂加了2句,成了另外一首诗。

这玩意到底是谁给改成这个德性,已经不可考。但是通过搜索网上资料,最迟在2010年,网上就流传这首改写之后的绝句了。

北大官微发古诗鼓励这届高考生翻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大家看,当时“拏云”就已经被改成“拿云”了,也可以看出这个网上流传改写有一定过程。

好了,事情到这里就清楚了。简单总结一下:

清朝某不知名诗人吴庆坻,因为在科场蹉跎十几年,一直没有中进士,在30岁那年发牢骚,自嘲写了这首诗《题三十小像》,这首诗也不太出名,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最后这句“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颇有点意境,因此单这一句在后世小范围流传。

如果搜索一下,可以看出前些年一直有人在不同地方引用过,比如这个是2018年

北大官微发古诗鼓励这届高考生翻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这个是2017年

北大官微发古诗鼓励这届高考生翻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想来,有的人只知道这2句,对于背后的故事根本不了解。

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比如据说慈禧写过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太有名了对不对?但你知道这首完整的诗吗?

时光流转,吴庆坻这句诗流传在网上以后,有好事者给添加了两句,结果还署了他的名

北大官微发古诗鼓励这届高考生翻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于是,原本律诗不常见,这首被后人改写的诗却在网上广泛流传了。

直到这次北大官微引用,让这首诗出圈以后,才有人搞清楚来龙去脉。

也不知道,吴庆坻地下有知,不知会做何种感想呢。

好了,事情搞清楚了,那么这个事儿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我觉得吧,第一,作为北大的官微,影响力如此大,发布内容还是要更加严肃一点。北大是咱们国家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一举一动都有很多人关注,发布这种古诗之前,难道小编就不仔细核实一下?总不能出事了都推给临时工吧?

当然话说回来,这首诗的源头,因为北大官微发布而被搞清楚,也算是官微小编的功劳一件了。否则这笔糊涂账,不知道还要在网上流传多久。

第二,这件事让我们最感慨的,其实是知识传播的不易啊。

我大学学过古典文献整理相关,对此印象很深。古人写的东西,在传播过程中出各种错,实在是太正常了。因为古代都是传抄,哪怕印刷术发明之后,大多数著作也还是传抄,比如著名的《红楼梦》,都是清朝中期了,最早也是各种读书人传抄,抄来抄去,这个字写错成另外一个字,那是司空见惯,每天都在发生。然后本来对的可能后来彻底失传了,反而是错的玩意一直流传到今天,谁又说得准呢?

如今互联网时代,其实条件已经被以前好太多,但是互联网时代也有新的问题,那就是泥沙俱下,海量的垃圾信息很可能掩盖真实有效的信息。而且很多时候,越是错误的信息,反而更容易广泛传播。

这次北大官微发布的诗,原本就是个错误版本,而且已经流传了不短时间。这次是恰巧出圈,被搞清楚了。

那还有我们不知道的,更多的错误信息,是不是正在我们的网上传播呢?

这真是细思极恐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翰林院   考生   北大   律诗   翻车   好事者   少时   进士   杭州   古诗   诗句   清朝   须知   诗人   启示   人间   旅游   资料   网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