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怎么就都得了大人的病?

  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孩子宅在家里,吃得多动得少,问题也来了。据首都儿科研究所统计,一年来该院心血管内科患者总体数量比疫情前增长了约20%,去年6月至今门诊初诊及随访病人14951例,病房共收治939例患儿。

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怎么就都得了大人的病?

  心内科涌来不少小患者

  从去年6月到现在,儿研所心血管内科主任石琳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受:高血压患儿增多了!这些孩子往往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体型偏胖甚至挺着个大肚腩;

  总觉得头晕头疼;

  食欲旺盛,红烧肉、炸鸡腿是最大的爱好;

  状态懒散,喜欢躺着不想动。一问原因,大多数是因为疫情期间停学在家,吃得多运动量又少,加上作息不规律,体重增长很快。

  看到这样的孩子,石琳基本上都有一个判断,这很可能就是一个高血压患儿。一个病例让石琳印象深刻。

  孩子因为总抱怨头痛,被家长带来做检查,一测血压,收缩压已高达200毫米汞柱!情况紧急,血管随时有破裂风险,石琳赶紧联系床位让孩子住院。这个时候,家长还满不在乎,“这孩子,就是不想学习,所以才想得歪招,鬼点子多着呢。”对此,石琳很是无奈。

  石琳提醒,头晕、头疼、短时间内长胖、情绪比较烦躁的孩子,一定要及时来医院做检查测量血压,特别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家庭,需要更加留意。

  孩子三个月长六七十斤

  12岁的大林就是一位高血压患儿。身高177厘米的他,体重却有100公斤,去年8月18日,因为头疼频频发作,妈妈韩女士带着他来到儿研所心内科就诊。检查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2级,同时伴有肾脏损害、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

  好好的孩子,怎么得了大人的病?原来,韩女士在朝阳区一家超市上班,没有节假日,每天两班倒,丈夫平时也总出差。疫情期间,课堂挪到了家里,

  “孩子基本上就成了没人管的状态。”

  每天上班,韩女士会把早餐、午餐一起做好,叮嘱孩子到时候把饭热一热。为了鼓励孩子能自觉学习,她又留了一些零食放在家里。渐渐地,她感觉到孩子的生活习惯有了一些变化:

  之前孩子特别喜欢吃素食,现在一次能吃三四个鸡腿儿;

  吃完饭就犯困,躺在床上睡觉;

  总嫌饭菜没味道,吃饭时喜欢把汤汁倒进米饭里,还喜欢吃番茄酱辣椒酱等调味品;

  偷偷去买零食和甜饮料……看着孩子慢慢胖了起来,韩女士心里边着急,但想着孩子这么大个子,也没有放在心上。直到学校常规体检发现了问题:孩子血压偏高!韩女士这才着急起来,不知不觉间,孩子三个月已经长了六七十斤。

  “真是看着他慢慢变胖的,真后悔没有好好管一管。”

  应对:建微信群对患儿一对一随访

  住院近半个月,大林的血压终于稳定了下来,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见到石琳,韩女士惴惴不安,

  “这降压药,是不是这辈子就不能停了?”

  看着韩女士焦灼的眼神,石琳给出了否定的答复,孩子与成人不同,有些疾病只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其实是可逆的。

  “孩子患上慢病,治疗只是一个开始,对日常生活方式的跟踪管理才是更重要的。”

  看着这么多出院即将回归家庭的高血压患儿,心内科专家们心里很着急。如何帮助家长更专业地调整生活方式?科室决定,对患儿一对一“进群管理”,医生们化身健身教练和营养师,为每名患儿制定专属的运动处方和饮食处方,督促孩子落实。

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怎么就都得了大人的病?

  进群前,心内科团队和临床营养科团队对大林的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血压升高程度及运动心肺测试等多项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大林拿到了自己的“低盐低脂饮食加有氧运动”的处方。

  饮食处方中,每天吃多少主食、瘦肉,喝多少低脂奶,需要多少蔬果、油、盐等全部都有了量化标准,还对进食总量、进食顺序、烹调方法进行了标注。

  “对于肥胖儿童,应当严格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同时限制鸡蛋黄、动物内脏、贝类等高胆固醇食物,”儿研所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刘杨介绍,“腌制品如广味香肠,油炸食品如炸鸡腿、披萨等都是高盐食物,也建议尽量少食用。”

  运动处方里制定了每周至少3次、每次最少20分钟到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规划,不仅有走路、跑步、骑车、跳舞、游泳等有氧运动,还有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抬腿、伸腿等力量运动。刘杨解释,对于血压已经平稳的孩子,每周两三次的有氧运动就能达到稳定血压的目标。

  “但运动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有效,心率就是一个参考指标,”

  刘杨说,家长可以给孩子购买能够测量心率的腕表,心率每分钟达到140次到150次,才算达标。

  成效:收获好习惯比停药更可喜

  一部分孩子坚持了下来,但也有一些完成效果不好的。石琳和刘杨经常会收到患儿父母发来的私信,

  “快扛不住了,看见好吃的东西,这孩子的眼睛都快冒绿光了!”

  面对这种情况,石琳的办法是:

  先给予鼓励,树立目标;

  再用方法,培养起习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多陪伴孩子。

  石琳注意到,来门诊的高血压患儿,往往情绪都不太好。身体胖了没劲儿,看到凳子就想坐下来。垂头丧气,捧着个手机无精打采。眼神躲闪,面对医生的询问不想做交流。“在家做健康管理,家长一定要多鼓励孩子。”石琳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包括孩子。石琳结合门诊经验给家长们出招儿,比如隔半个月就让孩子给医生发几张照片,

  “你看,最近又瘦了点儿,小下巴都出来啦。”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陪伴。

  “很多家长,把减肥这个事情都压在孩子身上,这肯定不行。最理想的状态,是跟孩子一块做。”石琳对此很有感触。

  在群里,降压效果最明显的也是这些家庭:不要窝在家里,多去户外,孩子在前边跑,家长在后边追;选择趣味性运动,比如一起打篮球、打羽毛球等;不要整天白菜、萝卜,花点心思就能让蔬菜变美味;为了让大家更有积极性,心内科还组织了年度“减重小明星”的活动……

  越来越多的孩子坚持了下来。

  “这几天,我们对过去一年的数据进行了统计,经过饮食运动管理及规律的用药随访,30%的高血压患儿已停药或减量服用。”石琳说。

  大林就是治疗效果不错的一个,4月初,韩女士带着他来到医院复查。医生惊喜地发现,身高180厘米的他,体重降已降到了78公斤,身体质量指数降到了24.07,血压也恢复正常。

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怎么就都得了大人的病?

  △大林入院前体重达到100公斤

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怎么就都得了大人的病?

  △大林经过健康管理降到了78公斤,血压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慢病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有困难,但做好了,同样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石琳说,家长要有信心,如果只是轻中度的血压升高,不并有心脏、肾脏、眼底等器官损害,及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完全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在群里做健康指导,医生们往往要付出比出门诊更大的精力,而且是无偿的,但石琳觉得,“团队正在做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见到减肥成功的孩子,是她最开心的事情。通过健康管理,孩子不光收获了健康,恢复了自信,和父母的感情变得更为融洽,同时,还培养了良好的健康习惯。

  “这是一段特别的经历,也是作为父母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孩子的身体正处于成长阶段,可别让慢性病也跟着孩子一起“发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孩子   心率   有氧运动   高血压   生活方式   疫情   处方   门诊   血压   体重   大人   女士   家长   饮食   医生   健康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