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尊重骑行者的“路权”

北京的汽车很多,我记得在我小时候,北京的汽车增幅有一个高峰期。隐约记得街坊邻居买汽车的时候还有一个“攀比期”。后来北京汽车越来越多,有些没必要买汽车的家庭,买了个车,停车和保养都是大问题,偶尔还会遇到尴尬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大家买汽车的热情就降下来了。现在周围的人不遗余力地去摇号买汽车,多数是因为真的需要。比如在周边县市居住,或者老家在天津或者河北,买一辆车是要方便一点。

汽车越来越多,自行车的地位就比较尴尬。既然都没有什么人骑自行车了,那么自行车道以后在规划的过程中是不是就能简略了呢?有一段时间情况确实也是这样。慢车道被电动自行车所覆盖,快车道里跑的是汽车,自行车想要能愉快地找一条路线骑行,在北京不容易。虽然北京共享单车很多,但是共享单车也慢慢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上街的话,自己在慢车道也属于“弱势群体”,而且停车的位置很尴尬。

当然这都是以前的情况了,现在的北京人想要在街上骑自行车,不管是骑共享单车还是动辄几万几十万的高端专业骑行设备,在北京还是能找得到路的。比如在北京的二环,就有一条慢行系统道路,在这条路上骑着自行车走一走,感觉会很不一样,偶尔会产生这可能不是北京的错觉。

北京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人特别多,路特别多,交通特别拥挤。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找到一条路给人骑行,这本身就能给人一种奇妙感。说起这个奇妙感,最近新京报联合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举行二环真“骑”妙。简单来讲就是发起了一项骑行活动,希望大家都能参与进来。现在在北京活跃着这么一部分上班族:他们每天上班,晚上有时间还会去参加一些休闲和娱乐活动,有人会去迪厅,有人会去酒吧,有人会找个公园坐一坐,有人会去健身房,还有人的工作很忙,为了高薪加班很多,回家就想躺着就睡。这些人里,去健身房的会说每天晚上都去健身,实在是太难坚持了。于是慢慢地从一星期去六七天,变成一星期去三四天,最后不去。其他的生活群体内心都隐隐约约知晓目前自己过的这种生活谈不上是健康的,但是总觉得什么时间都有,就是没有锻炼的时间。这样的群体,或许需要的并不是健身卡或者是一天再变出来两个小时用来锻炼,需要的是一条耐磨的裤子和一辆自行车。

相比其他的出行方式,自行车真的友好太多,能让人锻炼,也不会太磨损膝盖,每天上下班都骑行的话,身材保持住了,精神也能好一点,生活状态好一点,也没有再去办健身卡的必要了。想想我们小时候,去上学的时候都是骑自行车,那时候学校的体育课大多数会被其他科目的老师给霸占掉,做学生的时候,身材没有走样,身体素质很好,或许和身体发育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每天在不知不觉中都会进行锻炼,或许是下课时候的跑跑跳跳,还或许是因为下学时候的骑行。

骑行是个好东西,成本低,危险系数低,能帮助锻炼,还能在骑行的过程中认识很多朋友。我觉得真的要考虑一下。现在在北京,电瓶车放家里不安全,主要是充电的时候不安全,北京目前也不希望大家把电动车放在家里充电。而且北京满大街都是共享单车,不想买单车,骑一辆共享单车就可以。想去买的话,价格从二三百到几十万都有。害怕天气不好,骑不了单车的,也可以买一辆折叠自行车去坐地铁上班。当然早高峰的时候多数情况下,自己都不太好挤进去地铁,这折叠自行车能不能一同挤上去,还乣看技术和技巧。但这种情况是暂时的,北京的地铁系统会继续车继续完善,今年已经又完善了不少线路。

北京一直在撕掉“标签”,第一个撕掉的是“雾霾”,在不久应该会撕掉“堵城”。这点我毫不怀疑。多重举措一起上,就不信改变不了这座城。随着京津冀的继续发展,随着北京的新区建设更为完善,随着对这种慢行道越来越重视,北京的未来,就是一座宜居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慢车道   健身房   北京   行者   单车   奇妙   群体   地铁   自行车   小时候   尴尬   家里   身材   星期   时间   旅游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