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责骂之中难出好孩子

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

这句老话似乎有点道理,但自我理解很偏颇。

严师可出高徒,可是严爸强母却不一定教育出好儿郎。

自从儿子出生后,我就特别爱儿子,那可算发自内心最深处的挚爱,那是说不出道不明的真爱,爱得那么义无反顾,爱得那么执着不悔,爱得那么肝脑涂地且无怨无悔,很有一种骨肉相连血完全浓于水的特别味道。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责骂之中难出好孩子

虽然平时也会批评孩子,怒责他的问题,训斥他的过错。

可这些偶然的突发现象,完全不会影响到我们父子之间的真情实爱。

男人不轻易说爱,更不善于言情,但爱孩子却是天性自然而然的直接体现。

不用明白说,不用形容修饰,不用直接表达,顺其自然地亲情展现。

非常喜欢这种宠爱儿子关爱儿子的感觉,因为其中并没有掺杂人生中的各种社会丑恶纽带,也没有追求市恩且贪图日后回报的市侩思想。

无人时,经常会深深品味着人世间这份最无私、最公正、最温暖的浓情爱意!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责骂之中难出好孩子

值得自豪的就在于:自小我就没有打过儿子,相信自己能将这个不打孩子的优点永远发扬下去,让儿子一直生活成长在幸福快乐之中。

棍棒底下出孝子,似乎与我真没有太多的关联,对此真正地不感冒。

个人特别不喜欢打孩子,认为其实这就是育儿教育彻底失败的根本体现。

主要原因在于: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父亲打自己时的那份凄惨与痛楚,虽然疼痛的感觉完全消失了,但伤心的感觉至今铭刻在心田。

当然了,打是亲来骂是爱,无论如何父母的打骂都包含着浓浓的爱子心切。

实际上,骂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打也不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虽然孩子不会记父母的仇,孩子也不会怨恨父母的打骂,可打骂终将是伤害双方感情的有力武器。

我们为什么不选择一种更温馨、更温暖、更舒服的教育方式呢?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责骂之中难出好孩子

从自身而言,少年时期曾经因自我犯错而挨揍的事情则完全忘记了,而那些没有过错却挨打的痛苦经历依然记忆犹新。

如此采用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个人感觉完全没有取得最佳的效果,也实在没有必要。要知道那是自己的孩子,那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并不是家长或父母的私有财产。

况且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能交由棍棒打出来,孩子所取得的成就也不是在父母的责骂下才能获得,为孩子提供宽松舒服的成长氛围,增强孩子学习成长收获的机遇,这才是父母应当而且必须要做的正经事。

故而我不想让自己最亲爱的儿子,在少年成长期间留下这样完全可以抛弃的负面阴影。

爱孩子,为众人之本性,因为孩子都是自己至亲的骨肉。

请勿随意呵斥责骂,不必时常棍棒加身,当以身作则,陪伴孩子幸福成长,共享成长快乐,如此温文尔雅的教育方式,相信更能增添父子间的情感交融,必能取得最佳的良好教育成效。

爱我所爱!爱之须宽!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责骂之中难出好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棍棒   孝子   人时   荆条   骨肉相连   肝脑涂地   好孩子   过错   父子   舒服   温暖   儿子   父母   感觉   方式   孩子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