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你听说过“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吗?淹城,你若来过我的老家常州,就一定会知道“天下第一舟,世上无二城”的春秋淹城。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早听说常州有个春秋淹城,一到常州就查阅地址,当我看到淹城遗址公园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时,我的眼睛亮了,”常州市武进“是我从小到大无数次填写的地名,他是我户口簿籍贯一栏里跟随我一生文字,春秋淹城就在这片土地上,我却浑然不知,作为二分之一的常州人说起来真有些汗颜。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那次随父母回常州最想了解的就是淹城,历史是一个城市的底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常州是一座历史悠久,俊才星驰的文化名城。淹城是常州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遗址。我的老家在这里,我的根在这里,我岂能不去寻根问祖。于是,第二天我便开车随父母来到春秋淹城遗址公园。

问千年淹城由来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淹城,是我国春秋时期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城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2700余年历史。淹城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汉朝《越绝书》:“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古代“奄”、“淹”两字相通。奄国为商殷属国,今山东曲阜县东有奄里,即淹里,也即是奄国所在地。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淹城从内到外分别是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互嵌套像个迷宫。

“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罗城。内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中兀立玉女墩。内河坝,外河墩,通道唯有城西坝,独木舟渡古无坝。”这朗朗上口的童谣,将春秋淹城三城三河清晰的描绘出来。从版图上看,淹城像一只大乌龟,据说淹城和玉龟有着不解的渊源。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淹城成如其名,由外到内三河三城环绕,这即可防范外敌,又利于防洪蓄水的城市建筑,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被专家称之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吴越争霸的军事堡垒”。

如今城内的建筑已荡然无存,而城池及护城河保存完好。传说这谜一般的宏大水系工程就是白玉龟的杰作。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传说淹城由神龟变化而来,两千五百多年前,被周王朝讨伐的淹君带着臣民向南逃亡,为汉水所阻困,神龟背负着淹君等人,驾云南飞到现淹城所在地,神龟力竭而死,便化作现在的淹地,神龟由此成为淹国的图腾。而奄族族民对龟的崇拜应始于图腾,巧合的是篆书的“奄”字,本就是一只大龟。

外城野趣神秘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从西门上桥过外城河,进入外城,千年曲水低吟清流,古城墙逶迤起伏沉睡在绿草花木中,古城池水护城,城依水,茂林修竹,苍松郁秀。晚秋的午后,温暖的阳光洒满了寂静的城池,清幽的林荫小路,散发着桂花的清香,香樟的幽香,枫树的暖意,翠竹的温情,这哪里是遗址,分明就是个天然氧吧,世外桃源。

清末《淹城记》云:“泌水之乐,东山之卧,衡门之栖, 钓台之依,奚若斯城之天然成趣味,是以游目骋怀,极我视听之娱耶。”足见淹城之美。妈妈让我深呼吸,嗅嗅家乡的味道。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不远处一大门紧闭“古城会馆 ”,仿造的残墙断壁似乎唤醒王公诸侯,扬起吴越狼烟的尘埃。几只流浪猫精灵般的跑来跑去,成了这里的卫兵,迎来送往穿越时光,为其主守候这千年的秋梦。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说到淹城的主人究竟是谁那?史学研究说法不一,一说淹城乃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奄君即山东曲阜之东的奄国君主,因背叛周成王被逐,率残部辗转南下,在此开河筑城。
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晚期吴国公子季札不满阖闾刺杀王僚夺取王位,与之决裂,并在封地建造此城。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原以为遗址上会有城的遗迹,除了土堆石墩似乎没有什么。宽阔的外城池内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石墩,散落在黄花绿草间,绿树成荫中几座仿建茅草顶的瞭望台,瞭望台一侧一片空旷的练兵场,继续前行苍松毓秀中逐现大小土堆,据说有七十多座,多是春秋时代的墓葬。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最令我唏嘘的是内城河对面的三墩,路边有石碑介绍说:淹君有一女百灵公主,长得如花似玉,且酷爱琴棋书画,能歌善舞,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勤劳姑娘。野心勃勃的留王之子,骗取淹王信任,招为驸马。有一天,驸马乘淹王外出,盗用公主的名义,骗得后花园的钥匙,偷走淹君的护国之宝——白玉龟。淹君回来得知国宝被盗,大发雷霆,不分青红皂白,把百灵公主处死,并碎尸三段,分葬三处,据传现在内城的头墩、肚墩、脚墩的三墩即是百灵公主之墓。据1991年的考古证实头墩系墓葬。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事后,淹君弄清事实的真相,悲痛万分,后悔莫及。亲临百灵公主墓地,对百灵公主头、肚、脚三个分葬地培土植树,以示忏悔和怀念。如今看到的头墩、肚墩、脚墩是三个绿荫环绕的树丛,虽然是墓葬并没有阴森恐惧感,相反,还有恋人在这里拍婚纱照。

内城清幽静谧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走过外城过内城河,护城河水量丰沛,千年时光从这里流淌而过,周围草木茂盛,虽已深秋,依然可以看出春夏时节的繁花和葳蕤。

平静如镜的护城河水,游船荡起深邃的涟漪,千年前也曾有几叶小舟悠悠划过。岁月更迭间,这条河伴着淹城见证了春去秋来的惆怅,始终一碧如洗的淡然,站在桥上看着水波荡漾不由沉浸其中。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春秋晚期,淹城三城之间水路相连,并无桥梁建设,三城之间的交通完全依靠船只来进行。考古学家在淹城内城河中,先后发掘出土了4条轰动学界的独木舟,其中最长的一条11米,为整段楠木火烤斧凿而成,距今约2800年,被誉为“天下第一舟”,现收藏在历史博物馆。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开篇讲述一个美丽邂逅:翩翩少年,寤寐思怀,辗转反侧,只为伊人。少年抚琴弄瑟,唱着心中的情歌,爱在钟鼓声中成熟。
沿路前行,子城河畔古道边,邂逅一口关雎井,指示牌上写着:关雎井“百灵公主在关雎井边打水,与留国王了热恋中,曾在此海誓山盟,情定终生,关雎井因此成为一眼爱情井”。过往的情侣们纷纷在这里合影留念,原来自古这里就是爱情圣地。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关雎井对着河边是关雎桥,说是百灵公主和留国的王子在此一见钟情,从此结下一段动人情缘。
在这里《关雎》中“窈窕淑女”的原型是淹君的女儿百灵公主, 而那位“好逑”君子则是留国的王子。关雎井边执子之手,外城河畔与子白头。《关雎》是《诗经》中描绘纯洁之爱的开篇,是古人留给后人对春秋时代的美好幻想,事实上从古至今美好爱情总是和现实差距甚远。
这里虽恐为今人杜撰,但我还是愿意相信这里的”关雎“是真的,外城河畔的“三墩”是假的。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历史本身就是辨证的。走过内城进子城,游人寥寥越走越清幽,子城河沿岸的苍苍蒹葭与水中的残荷,诉说曾经戎马倥偬的铁血岁月,以及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子城空旷揭秘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关雎桥是通往子城的唯一通道,桥下长满了荷花,子城绝世独立于一片荷塘之中。
子城是淹君临朝理政与日常生活的地方,想象着三城三河之中一定是金碧辉宏的皇宫大殿,走进一个竹木仿造的门楼一看,除了入口处有一口竹木井,只是一片不大的空地,一切都掩埋在千年尘埃的岁月中。试想当年这里的殿宇高阔,辉煌至极。如今衰草遮蔽,一片空旷,让人不胜叹惋。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有介绍说:子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呈方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另外还有一道外城廓,周长3500米。淹城面积的大小,适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记载相吻合。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城墙是用挖河取土堆筑而成,印证了2700多年的历史。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子城内现存仅有的一口竹木井,这口井与现代的砖石井不同,由竹木构成,井深约7米,井口不大,四周用竹竿围起,据说对净化水质很有作用。

考古时在井内还挖到了多只陶罐、陶瓮、陶壶。据专家推测这井距今约有三千年历史,这里很早以前就有人生活过。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除了竹木井,传说子城内还有一口金井和玉井。金井的井内有金门槛,每当天空出现“七巧云”时,井中鼓乐声声,井口金光闪闪。而玉井是淹君用来放养护国之宝——白玉龟的地方,因白玉龟每天生蛋,蛋白如玉,所以也叫玉龟井。奇怪的是这两口井在清光绪年间淹没了,如今只有子城墙下这块石碑在诉说了。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走出子城站在河岸,看着满池的荷花谢了,枝叶犹在,一阵秋风吹过,荷叶摇曳不定,随无沧桑之感却显些落寞,一派空山无尘绝俗之境,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漫步三城三河,城墙隐隐水迢迢,秋染城池草未凋,一路的故事伴着秋风萧瑟,是岁月沉淀着历史的厚重,让千年光阴一日归还。

”在古老的经典里,时间始终是一个谜团“在历史的长河中,世间万物的演绎不会停止,淹城诞生于江南腹地常州,就像一首跌宕起伏的史诗,诠释了一个神秘国度的匆匆过往,更多的不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

随父母回故乡寻根问祖问淹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曲阜   子城   土堆   周长   墓葬   常州   护城河   城池   城内   百灵   遗址   故乡   春秋   千年   父母   公主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