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陈永贵是一个传奇,可以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陈永贵是英雄,有人说是英雄演了一场悲剧。

陈永贵的生于1914年或者1915年,他给自己定的生日时间是春节。他本不是大寨的人,因为家里太穷了,陈永贵的父亲卖了妻子、卖了女儿,带着陈永贵逃荒来到大寨,他爹将他委托给周婆婆,自己到处扛活,最后无奈回老家上吊死了,过了很久陈永贵才知道爹死了。

陈永贵爱打抱不平,性格倔强,还非常注重义气,一直到三十岁也没有混出个样子来。

陈永贵的前妻叫李虎妞,那年他去太原闯荡,回来的时候看见一个女人在玉米地里吃没有成熟的玉米,他说生玉米这吃不得,女人说“饿”,女人愿意跟他走,只要能吃上饭就行,陈永贵实在没有办法带她走,说最多两年一定来接她,两年之后,在乡亲们帮助下,凑了几斗玉米将李虎妞接了回来,这就是他长子陈明珠的母亲。

陈永贵贩煤时结识一个好朋友,姓王,他们关系很好,后来,他当上国务院副总理时,国家给他配厨师,他不要,就让老王去给他做饭。

1946年,昔阳解放了,陈永贵一家分了地,共产党在这里建立解放区,号召人民多打粮食支援前线,陈永贵非常的积极,多次要求入党。在区委书记张怀英的帮助下,他入了党。从那时起张怀英成了他的好朋友。

当时,大寨的支书叫贾进才,在村里成立了互助组,里面有陈永贵的名字,但是不要那些老幼家庭。有几个孩子找到了陈永贵,要跟着他干。陈永贵决定另外成立一个组。

陈永贵的互助组成立了,大家也是为了争一口气,人人起早贪黑的干活。当年亩产达到150斤,比贾进才的互助组多30斤。就在这个时候,陈永贵自己带头真正做起了合作制,他真正是有了“大公无私”的情怀。

大寨一共700多亩农田,却分成了四千多块,可想种庄稼干农活有多麻烦,当时,一块块的分在个人手里,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陈永贵统一安排劳动,大家也完全听他的,所谓“人穷志气大”,像贾承联当时才十二岁,但是,懂得知恩必报,早上往地里送粪,跑了六趟天还没有亮,孩子们都是卯足了劲干活。

后来大家都体会到陈永贵这个互助组的魅力,要求到他这个组里来,到1949年已经由最初的9户发展到了20多户。当时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大寨好生产、武家好意见、留庄好寺院、金石坡好剧团,由此可以看到大寨搞生产的风气早就形成了。

1952年陈永贵的互助组一部分地亩产达到五百斤,县政府表扬了他们。这一年他被评为省级劳模。

1952年贾进才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陈永贵,主动找到上级领导,将大寨支部书记的职务让给了陈永贵。

陈永贵的思想觉悟高,想得远,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法宝就是开会,讲政策、讲阶级友爱、讲多打粮食支援国家,他不停的讲一直到人们不再唱反调为止。这一招很有成效,那一年旱情严重,但是粮食依然增产。

陈永贵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办合作社,他们发现产量确实比单干要高,他在大柳树下搞了一个庆丰收大会,让年轻的姑娘、小伙上去演节目,给社员发的现金用红色包着,也就是发红包,对表现好的奖励几尺布、发个笔记本,很多人都觉得很新鲜,也体会到了集体的好处。

1955年成立高级社,他带头将自己家的牛、猪等入了社,他带头将自己的资产评估到最低,别人都觉得他吃亏,他认为是应该的,也让其他想多估算点的人,没有了办法,只好以他为榜样来评估。

大寨的环境很恶劣,十年九旱,七沟八梁一面坡,地块又多,为了改变这个状况,他带领全体村民,冬天里开山炸石修堤坝,挑土造田,第一个改造的是白驼沟,长一里半,三丈(10米)宽,以前由九家共有,他们苦干十八天砌筑24道堤坝,修成梯田,丈量后才五亩,这只是“修地”的开始,对于老一辈的大寨人来说,能看到这么好的土地,他们是激动的。

尤其起狼窝掌,两公里长,三四仗宽,是山洪出水的地方,除陈永贵外,没有人想把它改造成良田,他知道会有人反对,直到1955年冬天才提出来开始干,五十八个劳动力干了一冬天,修了三十八道堤坝,填了几万方土,第二年种上庄稼,长的挺好,结果一场大雨冲了一干二净,1956年冬天又干三个月,同样又被冲垮了,接着认真总结经验,终于获得了成功,这就是“三战狼窝掌”。

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精神是其他地方的人学不来的,他们对待土地的感情与其他地方也有一定的差别。

陈永贵对粮食、对种地有特殊的感情,将地看得异常宝贵,这方面他确实是个专家,大寨年年增产,从没有例外,当然在粮食方面他也出现过失误,仅有的一次。1953年这位省级劳动模范带头积极向国家卖了三千五百斤余粮,大寨的村民也仅仅留下一点口粮,都卖了余粮,大家对陈永贵是信任的,几年来跟着他也越来越好,没有想到第二年到处不够吃,大寨也家家断粮,县里想返销给大寨一些粮食,他没有要,硬是饿着肚皮挺了过来,从此他再也没有冒进过。1959年开始三年“自然灾害”,多少地方无粮可吃,陈永贵动员社员,留够口粮,多卖余粮,平均每户卖粮三千斤,1960年平均每户卖粮三千五百斤,并且集体还有储备。

特别是1960年,周边的灾荒到了极点,但凡能吃的东西都会被人买去当粮食吃,大寨人依然坚持低价销售,周边生产队来大寨借过粮食。

1964年大寨实有耕地705亩,总产量57万斤,亩产810斤。这一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1964年12月26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用自己的稿费安置三桌席宴请一些人吃饭,陈永贵和其他劳模同毛主席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的时候,毛泽东对陈永贵笑道:你是农业专家噢。陈永贵听不懂毛泽东的湖南话,只是一个劲地连连点头,咧着嘴使劲笑。有人在一旁翻译道:“主席说你是农业专家。”陈永贵听了立刻又摇起头来:“不,不,我不是农业专家,不是农业专家。”毛泽东问起陈永贵的年龄,陈永贵答道:“五十啦。”毛泽东笑道:“五十而知天命哟。”不知这次是听不懂湖南口音,还是不明白孔夫子这句话的意思,陈永贵没有否认他“知天命”。

其实,到这里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要“农业学大寨”了,全国很多地方都缺粮食的时候,大寨不缺,粮食产量普遍不高的时候,大寨的粮食产量名列前茅。很多地方的人请陈永贵去指导,陈永贵觉得人家的地太好了,最不理解的是这么好的地为什么不打粮食。

大寨的土地是贫瘠的,是他们的巨大付出换来了不一样的收获。

在大跃进放卫星的年代,陈永贵宁可不当劳模也没有乱报产量,确实也就是那年他没有当上劳模。

陈永贵是无私的,大寨也是无私的,1973年大旱,大寨当时已经有了蓄水池和水渠,有充足的水源,水就在他们的田头流过,大寨人没有向自己的田里开口放水,因为其他大队的地也需要浇灌,水都支援别的生产队了。他们担了十二万担水、刨一百万个坑给五百多亩地种上玉米,这种“千里百担一亩苗”的壮举到秋后换来亩产一千零二十斤的好成绩。

陈永贵的奉献精神是很大的,他自己不怕死,能够身先士卒,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说出话来别人不能不服,比如说起有关干部的那些话:

“干部干部就得先干一步,不先干一步不能当干部”,

“要得山河变,就得艰苦干”,

“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

“说人不如人,没有资格教育人”等等。

他一定达到“说人如人”,他一直做到劳动在前、享受在后。他自己能干,也期望别人能干,他自己无私,他也期望人人都一样无私。

1959年陈永贵做为劳模应邀去北京,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了毛主席。

经过互助组、合作社都人民公社,陈永贵得到了上级和老百姓的认可:一是改变了面貌,二是产量不断提高,三是本应国家照顾的却向国家交了粮。

1963年大寨遭受了七次灾害,百年不遇的大雨来到了大寨,下了七天七夜,大多数房屋被冲毁,不过人和牲畜都没有遭受损失。陈永贵的房子没有被冲毁,他让孕妇等住他家,学校里也安排住一些人,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大雨过后首先安排救地里庄稼,该扶苗的扶苗,该补苗的补苗。县里要救助大寨一千元,他与党员商议后,一致决定不要国家救助,他觉得自力更生战胜灾害,可以让大家更热爱集体,也对促进大寨大队继续革命有利。他号召大家集资盖房,全村八十户人家七十户都有存款,一夜间集资一万多元,这在当时全国的农村非常罕见,住房重新规划,房子集体盖,私人住,出一半的钱,上下两层,三年时间社员全部住上了新房,陈永贵是最后一批搬进去的。现在到大寨看到的窑洞就是那个时候建的。

三届人大陈永贵当上了人大代表。

1965年5月周恩来、李先念、罗瑞卿陪同阿尔巴尼亚政府经济代表团访问大寨。8月塔桑尼亚报纸宣传中国大寨的巨大成就。

陈永贵具备了“四不倒精神”:困难多,难不倒;灾害重,吓不倒;成绩大,喜不倒;荣誉高,夸不倒。

1966年九月,陈永贵随团对阿尔巴尼亚进行访问。到这个时候,陈永贵和大寨的地位已经稳如泰山了。大寨已经不再是陈永贵的大寨,也不再是大寨人的大寨,大寨已经成了一面旗帜,已经成了圣地。

周总理三次到访大寨,周总理说“大寨人不多,干的事不简单”,1967和1973年陪同外宾到过大寨,1973年周总理说“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山上没有树,如今树木成林,还种了那么多水果树,梯田又修的这么漂亮,又修蓄水池,我说的大寨都这么做了”。

陈永贵和大寨没有辜负毛主席、周总理对他们的厚望,这块土地年年变样。周总理第一次来大寨的时候提出要注意农具改革,要向机械化要劳动力,大寨就买了手扶拖拉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文化大革命后,陈永贵参与了夺权,将在文水县受整的张怀英解救到昔阳当县委书记,昔阳太平了,但是他对没完没了的争斗不搞生产很不满。他给毛主席写了一份信,他提出“不能斗干部”,信里还描述干部是“春天是红人,夏天是忙人,秋天是穷人,冬天是罪人”,最关键是生产无法搞是不应该的。毛主席批转了这封信,很多干部被感动得痛哭失声,陈永贵深得人心。这样的信“除了陈永贵没人写,除了毛主席没人批”。

1967年12月26日陈永贵在大寨搞了个“庆丰收”活动,这一年亩产达到九百多斤确实丰收了,活动主题是给毛主席祝寿,这次活动非常隆重,省里、地区、县、军区领导都来参加,搞了好几天。

1967年陈永贵成了昔阳的领导,他要把昔阳变成大寨,当时昔阳全县的产量只有八千万斤,他提出“重新安排昔阳山河”,由他带头带领几千人拦河造田,到第二年春天就筑起两千多亩土地,1968年春季在四级干部会上他宣布“今年好好干,等秋后丰收了,社员欠集体的粮一律免掉”,当时,社员欠集体两千万斤粮食,这一决策,没有人敢拍板,陈永贵自作主张就宣布了,当时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全县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那一年全县产量超过一亿斤,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秋后兑现的时候,有人提出地主富农的怎么办,陈永贵说“都免,大会宣布,就说是我说的”。别人劝他再想想,他说“社会主义就是要人人有事干,人人吃饱饭,战犯都还要吃饱呢,统统免掉”,他免掉了两千万斤的粮食,收获了全县十几万人的衷心拥护。从1968年起他弄得全县每个公社都有工程,每个生产队都有项目,也是1968年开始,他在昔阳办起了企业。

陈永贵找周总理批建了一个化肥厂。又在县里建了一个酒厂,有了酒糟,配套了一个养猪场,全国缺肉吃的时候昔阳外调了很多猪肉。

他不准昔阳有几派,不准有武斗,也没有人敢乱来,这在当时是非常奇特的。

1969年九大召开,陈永贵当上了中央委员。

1973年9月十大陈永贵再次当选中央委员,并且当选政治局委员,他非常感谢毛主席把一个农民提到了国家领导岗位上。

1974年陈永贵当选国务院副总理。他向毛主席打报告,要求不搬家、不穿军装、不拿工资,还要求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三分之一时间到处跑、三分之一时间在大寨。他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只要是陈永贵提出的主张,毛主席差不多都表扬他。

他非常注重节约,从不浪费,从不搞特殊化。国管局给他配厨师、服务员、管理员,他都不要,只要一名司机,因为他不会开车。他将自己多年的老伙计借来当厨师。

陈永贵在北京住不习惯,最喜欢的是回大寨,到了大寨,天高地阔,真正是他的天地。

在国务院里他是个穷人,每个月三十六元的补助,手头上紧紧巴巴的。他在自己院子里种菜,吃不完还送给警卫班的战士。

1980年9月陈永贵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根据中央安排转户口,定工资二百元。

陈永贵不愿闲着,向中央提出做一点具体的事情,经过选择他去东郊农场做顾问,在那里他受到了不亚于副总理的尊重。但是不久他得了癌症。

1986年3月陈永贵在北京逝世。4月4日,陈永贵的骨灰回到大寨,自发前来的老百姓浩浩荡荡哭声一片,大寨人将他的骨灰一部分撒到了地里,还留了一部分,给他安葬起来。

陈永贵走了,大寨也被人非议。但是,功过是非,后人自有公道评说。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1963年建设的新大寨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陈永贵故居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苦柳,见证了大寨的苦难与发展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大寨小学(现在已经搬到新学校)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周恩来纪念碑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陈永贵墓碑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陈永贵雕像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总理三次到大寨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陈永贵的话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陈永贵的话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陈永贵的话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陈永贵的话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陈永贵的话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陈永贵的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在狼窝掌附近的雕像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领导到大寨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今日狼窝掌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大寨人形象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大寨人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农业学大寨


陈永贵和他的大寨

大寨

大宋万军作于2020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大寨   阿尔巴尼亚   互助组   昔阳   余粮   亩产   狼窝   劳模   社员   全县   玉米   粮食   集体   干部   国家   旅游   陈永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