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敷穴 冬病夏治

天灸敷穴 冬病夏治

体虚的人每当天气渐冷,痛病就会出现,中医将之称为冬病;部分冬病更会持续好几年,不易根治。现代人越来越注重身体调理,近年流行的天灸疗法,以冬病夏治的原理,在大热天特定日子施行天灸,将药物磨成粉状,加入姜汁调成膏状的药贴敷于穴位上,无论成人或儿童,均有助调适其冬日病情。‍

夏至(6月21日)过后,天气会日渐炎热,在街上行走,总是容易汗流浃背。不过根据中医理论,善用酷热天气的特定时刻,有助治理冬病。


中医学上的天灸疗法,在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于对应穴位贴上膏药,有刺激经络、调和脏腑的功效。

增强三类患者机能

孙博士指出,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即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初伏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7月13日);中伏为“夏至”后第四个庚日(7月23日);末伏则为“立秋”后第一个庚日(8月12日)。


中医认为,在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进行天灸,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经由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可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


天灸对患有冬病的患者,可起治疗作用。


另一方面,在季节交换时,天灸亦有助避免外感疾病侵犯,有病治病、无病预防。

何谓冬病?中医认为,主要可分三类。


天灸敷穴 冬病夏治

第一类是呼吸道疾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及慢性咳嗽等。


第二类是消化道疾病,例如成人虚寒性胃痛、慢性腹泻,以及小儿腹泻、消化不良及厌食等。


第三类是慢性虚寒体质、顽固性疾病,例如成人及儿童复长反期咳嗽、平常虚弱多病的体质偏寒者。


中医称,上述疾病一般寒冬季节发作较频繁,症状明显。在冬天,常以治标缓解症状为主,不便从根本进行治疗。到了夏天,这类疾病发作较少,正是根治的好时机。通过一些特殊的治疗来补益人体元气,增强抗病能力,以预防冬季来临时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冬病夏治”。


天灸敷穴 冬病夏治

以天灸治理冬天常见的疾病,除成年人外,儿童亦可透过这疗法治病,中医建议首次药贴可敷20分钟;其后可敷90分钟。


儿童成人皆可敷药贴

究竟天灸成分为何?会有哪些身体反应?

中医解释,天灸采用温、热的中药,例如白芥子、延胡索、细辛及甘遂等。将药物磨成粉状,加入姜汁调成膏状药贴于穴位上,每伏贴药一次。“敷贴后皮肤会出现红赤充血,甚至发泡,就是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如果患者敷药贴后,皮肤出现刺激感、局部红肿,甚至起水泡、化脓或现灸疮,其疗效相对会较好。”


中医指,成年人首次接受天灸治疗,建议敷药贴45至90分钟;其后敷药贴三小时。建议儿童首次敷药贴20分钟;其后敷药贴90分钟。惟须留意,三类人士包括过敏体质者、孕妇、严重心脏病及严重皮肤溃烂者等,均不适合接受天灸治疗。

冬病选穴大解构

常见冬病包括鼻敏感、哮喘,以及肠胃消化问题等疾病。


孙博士表示,鼻敏感人士可针对大椎、肺及肾等穴位作出治疗。“对于治疗哮喘患者,除上述穴位,亦可外加定喘穴,有助缓解哮喘、咳嗽、支气管炎及呼吸困难等问题。”至于消化系统问题患者,可在脾及足三里取穴,以缓解肠胃病、便秘等问题。

天灸敷穴 冬病夏治

大椎

定位:位于背部颈椎第七节,项颈下脊椎首节凸出处。

功效:主泻胸中之热,能改善及调整肺功能。

天灸敷穴 冬病夏治

定位: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两旁约1.5寸。

功效: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以及鼻塞等。

天灸敷穴 冬病夏治

定位:第十四椎(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两旁约1.5寸。

功效:益肾气、强腰膝、壮阳气,可治疗肾不纳气的咳喘。

天灸敷穴 冬病夏治

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3寸,胫骨前缘外约1寸。

功效:保健穴位,可健脾壮胃,并提升人体免疫力、消除疲劳及恢复体力等。

文/郑福发 图/何柏基、Photos.com

编辑/Max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初伏   中伏   膏状   夏至   穴位   经络   哮喘   体质   功效   患者   成人   中医   皮肤   疾病   儿童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