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况晗 ,1961年生于江西宜丰,现定居北京.

198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出版社美术编辑。曾荣获首届徐悲鸿奖学金。

199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1988年在母校举办有史以来第一个学生个人画展。1992年在北京燕山石化举办个人水彩画展。2002年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云峰画苑举办“留住胡同──个人宽线条铅笔画展”,2005年11月,在北京云峰画苑举办“留住胡同──况晗宽线条铅笔画新作展”。受到专家和群众的肯定。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作品《京都纪事》入选中国美协第十三届新人新作展;《城市变迁》组画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人人健身迎奥运》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拆迁之前》入选《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2005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出版有《留住胡同--况晗宽线条铅笔画作品选》一书。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美术、当代美术、人民画报、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宜春日报等国内外媒体作过专题报道,多数作品被世界各地艺术鉴赏家收藏。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况晗198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初住在胡同里,对胡同产生了情感,于是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收集了近三千幅的胡同资料。从日常生活的景物中发现诗意和美的韵致,用水彩和铅笔来描绘胡同。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在1995年中国艺术博览会上,他的《北京胡同系列》受到艺术鉴赏家和收藏家的注意。他选用宽线条铅笔特有的笔触来表现历史的遗存,从他笔下的门楼、房舍、街景等日常景物中你会发现平凡生活的诗意、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还会体会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感。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胡同是古老北京的特色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老北京的代名词。大片的四合院就分布在数不清的胡同里,京腔、京调、京味都是胡同的产物,当然更有着许多百姓催人泪下的故事……。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随着北京城市规划的需要,许多胡同的风貌只能在况晗的画作中再现昔日的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欣赏性,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1989年,大学毕业后的况晗来到了北京工作。和那时候的大多数异乡人一样,他也在北京租房子住。最开始他住在三元桥牛王庙。1991年,单位给他在北新胡同找了间只有9平方米大小的房间住下,对于一直生活于南方的况晗来说,陌生的环境、迥然不同的气候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然而,北京城用它的包容,胡同用它的质朴, 大杂院的大妈们用她们的温暖,缓解了况晗心中的不安与惆怅。让他不仅适应了北京的生活,更在日常的茶米油盐、邻里的互相照应下慢慢体会到了老北京胡同里琐碎却温情、古老却生动的氛围,并爱上了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况晗在这里生活了6年。朝夕相处的大杂院的人们就像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而他儿子的第一句话更是非常的“胡同”。“那时候,胡同里天天都有收废品的、卖菜的、修锁的、磨剪刀的一路吆喝着走过。有一天我领着儿子刚到门口他就说了一句拖着长声的‘啤酒二锅头……’哈哈哈,那是他人生说的第一句话。”“老北京人对于北京文化的传承,有些已经进入骨髓,就像我们北新胡同小院里的居民,虽然多数已经搬走了,但亲情还在,有空的时候还是会找个地方聚聚,那感觉像我们又一起住在胡同里一样。”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 作为艺术家,笔墨当随时代。”用画笔记录下生活中的事物是一种职业的习惯,更是内心世界的表达。从况晗的胡同系列画作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画家对北京胡同的浓浓眷恋。那时的况晗担任某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工作之余,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北京城,收集着有关胡同的点点滴滴。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况晗的某位小学同学曾在博客上介绍说,况晗从小就热爱画画,而最擅长的是水彩画。而况晗的整个《北京胡同系列》全部使用了木工的扁头铅笔,用大块面的笔触,表现出细腻的老北京胡同里厚重的人情味。对此,况晗说:“我是师范生,什么画种都要来几笔,但也有喜好,水彩画就是我的喜好。开始也是用水彩画去表现,感觉与灰砖灰瓦的胡同搭配在一起总是有点别扭。偶然翻到自己以前练习的宽线条风景画,就用它来试试,这一试就让我试了半辈子。法为画,画不为法。技法是为画服务的,而不是画为技法服务。一方面,胡同的静谧时光与灰色调正好与铅笔的灰色相融合。另一方面,那时候我还在上班,没有时间一气呵成地画水彩。铅笔画不用担心时间的安排,可以慢条斯理、不慌不乱、条理清晰地去安排自己的时间。”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1995年,国家艺术博览会上, 况晗将《北京胡同系列》画作展示在众人面前,受到了艺术鉴赏家和收藏家的注意。

1995年朝阳门北小街墨河胡同拆迁,而况晗才刚描完它的轮廓。他第一次意识到画笔赶不上推土机的速度,于是拿起照相机开始边拍边画。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一台相机,一个军绿色帆布画板,一个装着铅笔盒的布袋,就是靠着这一身简单的行头,30年间, 况晗走街串巷,记录下北京城的1000多条胡同,把那些正在消失和已经消失的胡同留在了画纸上。看着胡同一天天的减少,他必须抓紧时间把逝去的胡同留在纸上,手已经磨出了老茧,有时肩周炎让他抬不起胳膊。这个被称为和推土机赛跑的异乡人已经拍下近万张照片,也用一支铅笔画出了青砖灰瓦、木窗石阶,画出四合院的动静春夏,和最地道的北京底色。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1998年,况晗的作品《京都纪事》入选中国美协第十三届新人新作展;1999年,组画《城市变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2000年, 况晗出版了个人画集《留住胡同——况晗宽线条铅笔画作品选;2002年《拆迁之前》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同年, 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云峰画苑举办“ 留住胡同——个人宽线条铅笔画展”;2008年, 出版《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2020年,出版了《树影·鸽子·人——胡同北京的生趣与乡愁》三本胡同专著。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况晗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业界更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北京晚报·新视觉画廊》评价道:在他(况晗)的宽线条铅笔画下, 勾勒出线面组合的物体,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暗色、灰色、亮色相互融合拼凑,汇合成古朴北京城里最日常的生活、街道、胡同,得益于宽线条笔触带来的质感,让灰色的铅笔画多了一份西洋油画般的立体效果。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舒乙在为《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作序中写道:况晗的作品……属于有相当艺术价值的图册,史料之外,又多了一层美学欣赏价值,分量大不相同…… 宽笔铅笔画是一种新画种。宽笔铅笔画可以说是况晗的发明,此前仅有个别外国人拿来作速写,真正当一种正规的艺术创作手段的还没有……这种宽笔铅笔画讲究笔触, 一笔是一笔,不可涂抹,颇像中国画、中国书法、木刻和水彩。画时手臂必须很用劲,一笔下去,画纸上会留下一个凹沟,摸起来颇有立体的质感。这种画吃功夫,不大的一张画,要耗时整整7 至10天。况晗是个壮汉,连续画画,7 天下来,竟大病一场,可见耗精力之大。如此看来,这部图集可算是一部身心投入的力作了。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况晗笔下的很多胡同已经被钢筋水泥取代,他最担心的是以他现在每日一幅的创作速度,画到100岁也画不完。“金融街的那一片,就因为它拆得比较早,我没有留下什么资料,我真后悔。作为南方人,当年我首次看见胡同,很有感觉。那灰砖灰瓦、那精雕细琢的门楼、那飞檐走壁、画梁雕饰,处处都是先贤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随着城市的变迁,这些会不会消失殆尽?想起来就让人心疼不已。就这样看着它们消失而无动于衷吗?当年,我就想着用绘画的方式留下、记录下这些。用艺术的手法让它们在画纸上重现。让历史与现代城市有个衔接,让后人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三十六年前,况晗还在江西宜丰县城附近一个公社的电影队里画电影海报。不过彼时的他,凭着一手出色的水彩画在县城里已经非常有名。

名气是有了,但其身份毕竟还只是一个过早辍学的社会青年。1984年,弟弟考上了大学,和弟弟年岁相仿的很多小青年也都纷纷上了大学,这让大龄青年况晗重新燃起了求学的愿望。

况晗来到南昌,与几个有志于报考美术学院的青年一起,在江西师大附近一条名叫半边街的出租房里,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况晗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989年从南京师大毕业后,况晗来到了北京。1991 年4 月,况晗一家三口搬到了北新胡同12 号院,住进了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平房,和七八户居民挤在一个四合院里。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逼仄的住房条件、杂居的生活方式、无法排遣的对父母亲人的思念,还有那迥异于江南的物候,让这个从赣中山区走出来,记忆中只有黑色土地的江西小伙颇感不适,甚或有几分沮丧。

好在街坊四邻、大爷大妈对他关怀备至,让这个南方游子在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胡同里找到了家的感觉。渐渐地,他不再觉得家乡遥远。走进胡同,就如同回到了家乡,看到了熟悉的大山,撞见了一群纯朴的乡亲。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在况晗眼中,胡同墙缝里塞满的沙尘,就如同家乡小镇巷子的墙缝里长满的青苔。春天,看见大爷在院里为花草施肥,就想起自己的父亲在田里忙碌播种;夏天,看见大爷光着脊梁打扫庭院,就想起自己的父亲农忙回来立即换上围布打潲喂猪,看见胡同里随处晾晒的干菜,就想起自己的母亲头顶烈日为家人晒豆角和梅干菜;秋天,看着小院红通通的石榴熟了,总能想起父母在金黄色的稻田弯腰收割;冬天,看到北京家家户户忙着冬储大白菜,就想起家乡的自留地,听着北风呼啸的胡同中夹杂的叫卖声,又会想起父亲当年带他走街串巷卖柴卖菜……

正是在这个陌生又熟悉的环境里,下班回来无事可做的况晗,开始用水彩画屋角的腌菜缸、公用厨房墙上的菜篮子、胡同口斑驳的墙皮……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况晗就这么画着,然而,北京冬天的严寒让他猝不及防。因住房条件简陋,天气太冷,他调好的水彩画颜料经常被冻住,这是他根本想不到的。也许是天意,也许是机缘,正是在这样无奈的艰苦境况下,况晗抛开水彩笔,另辟蹊径,用不怕冻的铅笔创作出如今令人称绝的北京胡同画。不过,这个说法在若干年后或许只能称作一则关于况晗的掌故。

对于画风的转变,况晗有自己的说法。就在他无聊地蹲在院中信笔画水彩的时候,胡同里长大的邻居小伙儿在一旁忍不住咂嘴:“我看您啊,愣是把硬邦邦的老北京,画成了温软的江南水乡!”

一语点醒梦中人。况晗从箱子里翻出多年前花5毛钱买的美国画家西奥多·考茨基的《宽线条铅笔画》,琢磨起来。秾丽温软的水彩画,确实不适合北京,更不适合胡同。铅笔的灰色调,有着纯粹、静谧、高洁的独特魅力,契合胡同古老素朴的韵味。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从此,况晗走出院子,一头扎进了胡同。军绿色帆布八开画板、几支铅笔、一个小矮凳、一辆二八飞鸽自行车,是他全部的行头。他的笔下,不再是屋角的腌菜缸、墙上的菜篮子之类的沉默的静物,开始有了动态的影像——爬山虎下摇尾巴的小狗,丝瓜架下炒菜的主妇,胡同口一边剥蒜一边聊天的大妈,还有那过路的收废品小哥竖着耳朵听大妈聊天……

随着城市化大潮的涌流,胡同里的这些寻常景象,渐渐变得难以找寻。况晗感到,自己必须和推土机赛跑。于是他用相机取代画板,十多年里疯狂抢拍了万余张照片——先拍下来,回家再慢慢画,尽管“画到一百岁也画不完”。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北京奥运会前,况晗选了四幅画作参加“我心中的北京”人文奥运主题展览,被评价为“这四幅铅笔画中的胡同才真正是老北京的感觉”。他还记得,首次举办“宽线条铅笔画胡同主题展览”那天,很多北京市民去参观,“有些上了年纪的观众是流着泪看完的”。

2010年,况晗的一位老乡来北京出差,忙里偷闲,抱着“捡漏”的心态欣然前往潘家园。未料遍地尽是粗制滥造的物件,连“膺品”资格都不具备。失望之中正欲折返,于一冷摊上发现一张北京胡同风景速写,落款“况晗”。这位老乡见此名字,不禁心中一动,便蹲下身仔细端详,心想:莫非真是他?出于“淘宝”习惯,老乡向摊主随意问了句:仿品吧?哪知摊主竟痛快答道:“当然是仿品了,真品可要上万哪!”

彼时的画,上万元一幅。如今十年过去,况晗的身价,显然已不可同日而语。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况晗的宽线条铅笔画,已自成一派,却很有些“费力不讨好”。由于长期伏案用力,他的右手中指不仅长出黄豆大的硬茧,而且长期伴随肩周炎。更为要命的是,他的肩胛骨已开始钙化,现在全靠打激素来缓解疼痛,手稍一用力就使不上劲。他的产量越来越低,因为不想糊弄,也不能糊弄,一年最多画上两三幅,到底还能坚持画多久,“我也不知道,能画多久就画多久。”一次况晗喝了点酒,望着窗外的一棵老槐树嘟囔着。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近半个世纪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将古老的胡同一片片抹去,但总有些方式能将这些历尽沧桑的胡同留下,纵使留在画纸上,也好过让后人无迹可求的无奈。这些静默了几百年的胡同,如今大多不复存在,是况晗用一支铅笔,三十年与推土机不间断的赛跑,为胡同在纸上构筑了另一重安身之所。

著名画家况晗返乡义务绘墙画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能为老家创建全国文明城出点力,感到特别开心!”

2017年,况晗得知宜丰县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便在当年暑假回老家办事时,主动提出为县城桂花社区义务绘制大型公益广告墙画《咱老百姓》,受其影响,当地部分书画爱好者也加入到义务绘制公益墙画之列。

画家况晗,江西宜丰人,一支铅笔寄慰八百年北京

拆不掉的是记忆,抹不去的是乡愁。向这位潜心三十几年“磨铅笔的人”致敬!

收录于话题 #宜丰各界人才精英榜

65个

上一篇邱建荣,黄岗山垦殖场人,湖南长沙宜丰商会会长下一篇周正强,宜丰人,广东省江西商会常务副会长,广东喜洋洋便利店有限公司董事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宜丰   江西   铅笔   北京   北京城   画纸   铅笔画   水彩画   推土机   画作   笔触   画家   线条   胡同   美术   艺术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