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作者:芮永华

 1965年—1970年期间,本人曾经在漕宝路上的化工学校就读。

校园不是很大,但布局合理,小巧精致,传统风格的校舍和树木成荫的绿化错落有致、相映成趣,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

离开学校已有几十年了,还会经常想起那年那人那事。对母校的身世也十分留意:校址以前是什么地方?何人所造?虽略有所闻,但不甚清楚,一直如云里雾里。

退休后,闲暇时上网浏览翻阅,才渐渐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

一、学校是上海市总工会所造,创建于1955年,它的第一位主人是上海市工会联合会干部学校(简称上工联干校)

上工联干校的身世有点复杂,它是由两所工会干校合并而成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上海解放之初,百废待兴,为了急需培训工会干部,由政府拨款购置威海路696号作为上海总工会干校校舍,首任校长由上海工人运动领袖、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三书记、总工会主席刘长胜兼任。

1951年5月30日,上海总工会干校开学,学员400人。


▼刘长胜,上海总工会干校首任校长。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海总工会干部学校1951年、1953年短训班毕业证书,校长刘长胜,副校长王关昶、金绍朱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海总工会干部学校第一期、第二期毕业纪念章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同年的5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华东办事处主办的华东工会干校开学,第一学期共235名学员,学期3个月。

它的旧址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成都路的西南角),前身是旧上海英国商人建造专供外国人游乐的乡村俱乐部,又称“斜桥总会”。上海解放后,政府接管斜桥总会改办华东工会干校。


▼1951年5月20日的人民日报登载华东工会干校开学的消息。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1879年开业的斜桥总会会所历史场景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斜桥总会”地图,从这张老地图可见,斜桥总会就是今天上海电视台的位置。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华东工会干校第二期四班一组留念1953年元旦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华东工会干校1951年第一期毕业纪念章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华东工会干校1951年学习材料《学习》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1954年3月经市委办公厅批准,上海总工会干校与华东工会干校合并,并在瑞金二路450号设立二部。

1955年1月,上海市工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上海总工会的名称更改为上海市工会联合会。

1955年3月,总工会干校也随之更名为上海市工会联合会干部学校(上工联干校)。


▼1955年1月17日《文汇报》登载:上海市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闭幕;关于更改上海总工会的名称为上海市工会联合会的决议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市总工会为适应日益繁重的培训任务,决定新建干校校舍,1955年秋于漕宝路120号建造的干校新校舍竣工,新校舍占地165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拥有教学大楼一幢,办公大楼一幢,图书馆、阅览室,大礼堂一座、中型礼堂二座,学生宿舍四幢,八幢教职工宿舍小楼,健身房、足球场、篮球场等设施。


▼两张学校主建筑群的照片

主教学大楼,红墙黑瓦坡顶,是一座有着中国传统元素的、气派的老建筑。大楼前有一个中心花坛,花坛中央设有国旗旗杆,五星红旗正在旗杆上迎风飘展。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工联干校”同学在大门前合影留念(四张)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工联干校”第19期主席班1班4组1956年7月教学大楼前留影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工联干校”专业班第十二期同学1955年校园留影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1956年“上工联干校”体育运动大会奖牌拼图

男子200公尺低栏第三名,成绩36秒1

男子200公尺跑第三名,成绩29秒5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女子400公尺第二名奖牌,成绩1分28秒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至1956年,上工联干校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理论教研室:下设哲学、党史、政治经济学三个教研组;工会建设教研室:下设组织、宣传、生产、工资、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六个教研组;经济知识教研室:下设劳动、经济企业管理两个组。学员增至1850人,工作人员194人。


▼金绍朱 :“上工联干校”校长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二、从1958年起,校址的第二位主人是化校以及后来的化专、农化校(简称化三校)。

1958年,上海市总工会经过内部整风,实施机构精简。根据“关于实行工会权力下放”的精神,决定干校停办,校舍和财产上交政府(划归化工局)。

同年,化工局遵照市府决定,将上工联干校(漕宝路部分)改建为上海市化学工业学校。

如此说来,化校的前世应是上工联干校!学校的办学目标,从培训工会干部转变为培养化工技术人才。

化校建校初由化工局瓮远副局长兼任校长。

1962年起张业林任化校校长。


▼化校第三届毕业生在教学楼前合影1963年2月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化校1961年化机专业梁秀永学生成绩册,数学杨昌福、物理张家雄、政治徐振富、校长瓮远。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化校1962年党政工团致郑重庆家长参军报喜信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化校1962年化机专业郭馥兰毕业证书,校长瓮远副局长。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化校1964年无机6314班学生成绩册,校长张业林、教务付校长张云阶、数学陈业宏、物理张家雄、无机谢宝根、语文谢烨、英语董承康、体育余克臣,班主任谢宝根。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看了这张成绩册,不禁也想起那些曾经教我诲我的老师:

班主任曹经纬、陈兴寿;

语文谢烨、贺卓君,数学陈业宏,化学周坤元,物理袁宜庆,英语袁锦华,政治应朝霞,体育余克臣......

我的教室(有机22班)是在教学大楼底楼最东面靠南的一间,走廊对面是有机化学系教务办公室,主任好像叫吴祖德(不知对否?)


▼化校无机专业学生项国杰1965年8月毕业证书,校长印鉴张业林。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当年学校广播台播音员合影老照片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记得学校广播台有一段时期,每天播放的起床音乐是《旭日东升》,曲调起始悠扬,终末大气磅礴,最后在东方红旋律的变调中结束,象征红日东升,新的一天开始。

我在网上找到了该乐曲,就把它作为本篇的背景音乐。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校园里的学习生活是那么紧张活泼,朝气蓬勃。

每天清晨,当广播里放送出音乐时,寂静的学生宿舍立刻苏醒过来,同学们立即起床,以最快的速度整理洗漱完毕,就抓紧时间到大操场里晨练,记得我是住在4号楼三楼315寝室,窗户面临操场,晨曦中,有跑步的、打拳的、翻杠的.....,青春岁月、意气风发,然后吃早饭,接着做广播体操,稍微休息片刻,八点一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紧张学习。

下午课程结束了,斜阳下的校园内,一片轻松欢快的氛围,那是学生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草坪上,林荫小道间,图书馆里,篮球场内,到处是莘莘学子的身影,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这张照片的建筑尽管已改成小卖部,还是能看出老食堂的痕迹。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对我们那一代学子而言,食堂可是个诱人之地,尤其是将近中午时分,经常已是饥肠辘辘了,下课铃一响,人人几乎是百米冲刺。最初是吃“桌头”的,有室长分菜;后来是自己买饭菜票排队到窗口打饭菜。

可是,每月8.2元的伙食费,总是填不满年轻的胃!


▼化校学生食堂代饭券壹两、代价券壹分、及入场券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这张照片是学生宿舍区间的花坛,看上去疏于修剪、杂乱无章,记得以前是个荷花池,如今恐怕已埋掉了。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化校寄给胡晓明家长信封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化校编写及使用的教辅书籍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 该教材的封面设计尤感亲切,我学习的教材大多用此种版本。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化学校徽,白底红字学生章,红底白字教工章。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化校校牌的大门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1968.12.18摄影于化校大礼堂边,前排左二是本人。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本人毕业前在学校大门前的留影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1959年,化专创建,初名为上海化学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校部设在上海市化工局,学制3年。

学校设无机、合成橡胶、抗菌素、塑料、石油炼制5个系。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少数在职职工共155人。分别设在天原化工厂、上海合成橡胶研究所、上海第三制药厂、上海化工厂、上海炼油厂分散办学。分别由蒋兰荪、陈焕新、许文思、郭钟福、朱古人各厂总工程师兼任副校长。

1960年7月,更名为上海化学工业专科学校。

1961年,化专迁至漕宝路120号,与化校共处一个校址。

建校时化工局局长梅洛兼任校长。

1962年起校长由化工局余昕局长兼任,卢世鲁任副校长。

1964年,化工局为支援农业生产,经市府批准,投资90万元,建造教育楼、实验楼,在化工学校内创办上海市农业化工学校。鉴此,化专、化校、农化校三校并立。学校进入兴旺发展阶段。

时任校党委书记是谷正容


▼梅洛,上海市化工局第一任局长、化专第一任校长。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海化学工业专科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合影留念(1962年)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1962年,化专、化校举行第一次毕业典礼大会(大礼堂内景)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1962年化专、化校全景、教学大楼、大礼堂老照片(书签)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1962年化专、化校办公大楼、运动场老照片(书签)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化专有机系63班1963年毕业留念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化专8122班师生合影留念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化专编写和使用的教材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化专建校20周年纪念(1959~1979)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化专校徽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1970年6月12日,中共化三校新党委成立,谷正容任党委书记,委员张业林、柴定三、陈英娣(工宣队)、余文娣(工宣队)。

69年—70年,学校三届学生毕业,按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新指示,除了有数名学生坚决响应号召,到内蒙、江西插队,小部分照顾留在市郊工厂外,其余一部分分配到甘肃、内蒙、黑龙江军垦农场,另一部分分配到安徽、江西小三线军工厂。

▼化三校1970年5月23日介绍信,有会章和语录。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1971年5月,化专、化校、农化校三校合并,组建上海化学工业专科学校。嗣后,学校教职工主动与工厂联系开办各种短训班。

1974年,执行“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化专一度改名为“化工七·二一工人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6年特殊期结束后,化了2年多时间整顿教育秩序,恢复一些规章制度,使学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


▼三校合并后化专校牌的大门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化工七•二一工大”学员证1976年1月6日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学员证、借书卡、游泳体检合格证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上海化学工业专科学校名称。

学校设化学工程、精细化工、化工机械、自动化4个系及有机化工、无机化工、橡塑工艺、化工经营管理、精细化工、化工分析、环境治理、化工机械、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计算机应用10个专业。实验室比原来扩大了3倍。规模由原来的1200人定为1600人。


1971年并校时有教职工562人,其中大专教师131人,中专教师162人。1990年底,在校学生1295人,教职工75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2人,教授级高工2人,高工4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154人,工程师18人,实验师15人等共有中级职称210人。


建校三十多年来,为上海化工系统共培养大、中专等学生14238人。其中大专生5905人,中专生3874人,七·二一工人大学毕业生860人,其他学生3599人,成为一线工程师的摇篮。

(1978年以后,先后由薛永辉、董明柏、徐子成任校长。)


▼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校名调整为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海冶金机械学校1954年校徽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海冶金机械学校建校十周年(1955—1965)纪念书签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海冶金专科学校大门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海冶金七二一工人大学校门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升格后的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校门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三、校址的第三位主人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2000年4月,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撤销,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组建后的新学院,已成为一所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本科全日制高校,由于规模扩大了许多,在奉贤海湾地区海泉路100号建设了新校区。


▼应用技术学院揭牌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并校后的应用技术学院南区大门(原化专)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并校后的应用技术学院北区大门(原冶专)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应用技术学院南北院区之间跨越漕宝路的天桥,徐匡迪题词。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南校区(原化专)平面示意图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应用技术学院合并组成示意图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学校宿舍、操场航拍图。


原先的老宿舍还能辨认,但随着发展扩招,如今又造了许多新建筑,显得拥挤不堪,原来的布局已经破坏掉了。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学校建筑铭牌及铭文

漕宝路120号的学校老建筑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但铭文错误明显:说建于1961年,是错把化专入驻的起始年当作建造年了,这就违背事实了。


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目前正满怀信心,向着建设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奋进!


▼教育部关于同意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更名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函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应用技术大学老校区大门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应用技术大学奉贤新校园大门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应用技术大学校徽

上海漕宝路120号校址的变迁

从1955年至2000年,45年里,校址数度易主,校名几经更改,令人有点晕,但主要是三次重组合并:

第一次(1955年),是两所工会干校合并,迎来了学校的初创和第一位主人;

第二次(1971年),是文革冲击下的化三校合并,反映了教育的萎缩和无奈(学生已全部分配掉了,又没有新的招生);

第三次(2000年),三所高等专科学校的合并,是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一次华丽转身。


原化校有机22班 芮永华

2020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校址   上海   化工局   工联   斜桥   干校   上海市   校舍   总工会   应用技术   工会   校长   化工   学校   学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