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作者:宏哥

1998年新修的医疗器械厂大门还是挺光鲜亮丽的

别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今天的厂区已是一切皆无,空空荡荡。

别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别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引 子


当我重新踏上曾经工作了25载的、这片陪伴我度过半生人生历程的熟悉的土地时,曾经的山西省医疗器械厂已经不复存在,成为了一片平地。昔日的厂房,隆隆的机声,吵杂的人群已荡然无存,荒芜了多年的厂区和生活区即将成为棚户区改造小区。一想起来心中不免有些伤感,毕竟在此辛勤工作努力奋斗了半生,把全部青春和热血都融入到这片土地上。别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98年新建的厂大门,如今锈迹斑斑的“山西医疗器械厂”厂牌已成为历史

别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一进厂门大路中央新建的寓意企业腾飞的雕塑“腾飞”已再也飞不起了

别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㈠,初入医疗器械厂


初入山西省医疗器械厂,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985年11月份,我作为厂里的一名新职工应招走进了这所当时是国家医药管理局定点生产中小型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专业厂、是山西省医药管理局所属的省内唯一生产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国营企业,开始了我的人生历程。


山西省医疗器械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山西省政府投资,在原有五十年代开办的山西省第一干部疗养院原址上建设起来。起初厂里只能生产医院使用的刀、剪、镊、钳等小型医疗器械,产品单一,产能低下。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医疗厂逐步转向生产医用高压锅、器械台、档案柜、医用X线机等专业设备,产品种类逐步齐全完善,产能不断提升进步,技术得到很大的飞跃。到后来发展成专业生产医院用中、小型X线机的中型国有医疗器械企业,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乃至国外。厂里设有铸造、锻压、冷钳板金、机加工、喷漆、电镀、抛光、电器、装配、木工包装、动力维修等生产工序,加工手段齐全。


那时候的厂大门还是很具那个年代特色的建筑,一大两小三个门洞,方方正正,高大恢弘,在当时看来颇有气派。一进厂门对面不远,是一片凹型青砖灰瓦的老式单层建筑,这是厂里的办公区域,涵盖了党务、行政、后勤、销售、工会、总机台、财务、供应、医务等科室以及大小会议室、档案室、接待外来人员住宿的客房等,是山西省医疗器械厂的中枢区域和重点区域,也是我后来在党委办公室工作多年的地方。


走进医疗器械厂,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年代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找工作靠招工,国营企业进入难,省属国营企业进入更难。我们那批共招收了20名青年职工,有我、贺秀安、孙艳宾、岳殿军、武森、张贵生、张瑞峰、吴建海、王慧丽、贺艳萍、韩新云、赵爱仙、杨繁荣、李学玲、郭庆红、孙贵荣、罗雪梅、王静仙、范小琴、史俊梅,其中有十余名厂里老职工的子女,正式成为山西省首批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劳动合同制职工。


刚进厂,我们就在这片区域中的大会议室里度过了一段岗前培训的日子。短暂的培训过后,我们开始下车间正式进入工作阶段。我被分配到了表面处理车间的喷漆组,车间里还有抛光组和电镀组。在喷漆组我们同去的还有孙艳宾、孙贵荣(后来调税务局工作)、王慧丽、贺艳萍、杨繁荣(后调到利民机械厂工作)五人。初入岗位,什么都是陌生和新鲜的,什么都得从头学起。那时候的我们开始下决心要学好一门手艺,尽快成为生产中能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认真接受老师傅的传帮带,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我记得我的师傅是张志嘉,我们的学徒期是三年,而我到两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前出徒,能够独立投入生产操作。


由于我肯钻研,勤操作,参加工作没几年便被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于1988年6月同其他两位青年职工被派送到北京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学习,使我的眼界更为宽广,知识更加丰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说到喷漆工种,一般人不太了解。其实它是属于有毒有害工种,长期从事对身体是有危害的,难怪按规定工作三五年后都会转行干别的工作,这也是我若干年后才体会到的。可当时的我全然没有理会这些问题,一门心思地投入到工作中,一干就干了十四、五年,担任组长十余年,成为全厂在喷漆组干的最长时间的喷漆工。扎根喷漆一线也使我在1991年8月被正式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更加激励着我努力工作。


在喷漆组工作的日子,不仅脏,也很累,更有害,常人进入场地都会轻手轻脚,掩鼻捂口。为什么?因为我们工作时工件满地铺开,打磨腻子造成了粉尘到处都是,穿干净点的鞋袜走在车间地上一圈,就会弄脏鞋袜蒙上一层尘雾。油漆散发出刺鼻的气味直冲脑门,令人难以忍受,一般人真是不服,就连我们干上一天活下来尽管穿着工作服身上依然会留下一种油漆味。干这个工作既要出很多的力气,又常常由于徒手打磨工件被砂布磨的手指泛红、破皮、出血,疼痛难耐。这种苦可不是好受的。可就是这种工作,这种环境我从20岁进厂干到34岁那年。刚开始年轻不觉得怎样,后来年龄大了以后就感到力不从心,一天干下来身体酸痛,精疲力乏。在我担任组长的十来年里,前后送走了多少位组员转岗其他工作,也有过动摇的想法,但最后还是坚持干了那么多年,成为在喷漆组工作时间最长的员工。


在车间工作的时光里,我走遍了医疗厂占地八十余亩生产区的每一处,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在医疗厂工作的每一天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厂生产区大门(俗称二大门)

别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㈡,青春在快乐时光中度过


青春时代,是在山西省医疗器械厂的快乐时光中度过的。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春节来临,厂里召开迎新晚会。我作为一个新人,当时好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车间里让每个人都报上台的节目,我就报了个吹口琴。其实,后来回想起来觉得自己水平还没有达到登台表演的地步,竟然敢贸然去表演。记得当时可能初次登台有些紧张,影响到正常发挥,以至于是在看的歌谱才吹奏下来,真是现丑了。但不管怎样,敢于参与的精神还是可嘉的。


作为厂团组织中的骨干力量,积极投身于厂团委的各项工作中。


我们创办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团委的第一份团讯刊物《医械团讯》,向广大团员青年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厂内动态、团员青年中的好人好事等等。得到了团员青年职工的支持和广泛关注,也得到省医药管理局团委的充分肯定。


我们协助厂团委组织团员青年赴北京参观旅游,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风采,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怀。


我们组织青年走上街头,发扬雷锋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我们还积极参加中共太谷县委举办的庆“七·一”歌咏比赛,树立了大家团结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㈢ 走过辉煌的时代


我在进入医疗器械厂之前,就有写作的习惯,业余时间喜欢写些东西。进厂工作后,仍然坚持写作,并不断地在山西省级、晋中市级、太谷县级报刊上发表作品。基于这个因素,在进入新世纪的2000年后,迎来了我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2001年5月,我有幸被调到医疗器械厂党委办公室从事干事工作,从此,离开了战斗十几年的喷漆岗位,结束了生产一线繁重、紧张的体力劳动,开始新的征程。


虽然有写作的基础,但要很好地胜任办公室工作,尤其是党委办公室工作,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学习很多诸如公文写作、办公室事务处理、外来人员接待、报送上级机关汇报材料、协助主管领导处理其他事宜。由于党委办公室和厂行政办公室适合在一个大办公室工作,有时也要协助办理办公室的一些工作。我的首任上级领导是时任厂党委书记王元龙。王书记是一个从办公室干事做起的领导,历任办公室主任、厂党委书记,做事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严格要求。在这样的领导下面工作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可以使人快速成长,我感觉受益匪浅。


我经常接受纂写上报材料的任务,写东西出来王书记总会认真负责地审阅,仔细的找出问题指导修改,从文体的规范,到语句的顺通,一一把关纠正,使写出来的材料尽善尽美,也使我进步很大。一丝不苟的精神很令人佩服。


在办公室工作的几年里,我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2002年5月,我从党委办公室干事升职为党委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5月,又升为党委办公室主任。我成为同年进厂的这批全民所有制合同制职工中进入厂中层领导岗位第一人,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耀,也是我们这批合同制职工的集体荣耀。因为我看到医疗器械厂领导没有把我们合同制职工当做二等公民,只要工作突出,踏实肯干,干出成绩,一样可以有所作为。厂里没有正式工和合同制职工的区分,是金子总会发光。我感恩医疗器械厂这片沃土滋养了我,给我奋斗的舞台。只可惜王书记在2004年后调到省城太原工作,离开了医疗厂,从此,我缺少了一位好领导,一位良师益友,心中不免若有所失。


在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期间的2003年,恰逢“非典”特殊时期。作为曾经长期从事表面处理工作多年的老职工,当“非典型肺炎”在中国大地上肆虐的日子里,厂里承接了山西省政府下达的短时间内突击生产抗“非典”专用机器——“F50型移动式床旁医用X线机”50台,尽快交付抗疫一线医院使用的紧急生产任务时,服从领导安排,在做好手头办公室工作的同时,下到生产一线重操旧业,日夜兼程地投入紧张生产。上道工序什么时候下来急件,我们什么时候加班加点往出赶,早一分钟赶出就为下道工序创造宽松的时间,就能早一点把机器交付抗疫一线。临近尾声的日子,我们全体员工奋战一线,干到次日凌晨两点来钟终于将省政府交给的50台抗非典专用设备生产完成。当黎明前的曙光来临之际,大家看着一台台机器一排排就像出征的将士等待出发的号令,心中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倍感欣慰。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亲历抗击重大疫情的战斗。我至今不会忘记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彻夜不眠辛苦熬战赶工的医械人,更不会忘记逆行而上冒着随时感染病毒的危险深入抗击一线医院安装设备的医械人,是他们用不屈的精神撑起了医疗厂的风骨。


直到2010年医疗器械厂宣布正式破产为止,我在医疗厂工作了整整25年,青春岁月在这个环境幽静,绿树成荫的氛围中度过,见证了医疗厂兴衰起伏,平静辉煌,也见证了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医疗器械专业生产厂从高潮走向衰落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时光。成为我心中永远的一个痛点。

厂办公区前的主干道

别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厂办公区。在办公区上方的五角星,还是98年冬天我在喷漆组工作时亲自爬上六米竹梯顶上,冒着寒冷身穿工作棉大衣一刷一刷用红漆重新涂刷出来的

别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厂大礼堂。在这里曾经飘过无数次欢声笑语。

别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厂小食堂。抗击非典时从这里荡漾出诱人的饭菜香,为我们战斗一线的职工送上美味佳肴。

别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厂锅炉房。有它寒冬不再漫长。

别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破烂的窗口,破败的心情。

别了,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㈣ 愿山西省医疗器械厂浴火重生


山西省医疗器械厂之所以走到今天从市场竞争大潮中消失的结局,有体制的问题,有人为的因素,也有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在那个“国退民进”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医疗器械厂的生存和发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是我作为医疗厂算是老人的过来人所不愿看到的,也是所有为医疗厂努力奋斗过、拼搏进取过的医械人所不愿看到的。因为这里寄予了他们祖辈繁衍生息的希望,也寄予了老的、年轻的一代代医械人赖以生存的期盼。


面对今天医疗厂的现状,有多少职工愤然,有多少职工茫然,有多少职工无奈。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半辈子的生存环境失去,心中不免五味杂陈。但换种思维方式想想,我个人认为,医疗厂重新回到重启时代已是不可能,与其让医疗器械厂就这么破败下去,无人问津,荒芜人烟,杂草丛生,不如让它重新定位它的功能,让它以另一种方式承载新的希望,用新的模式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也不再让荒芜的医疗厂成为每个医械人心中永远的痛何乐而不为,这样的结局恐怕比让它死气沉沉要好得多。


“安得广厦千万间”。愿山西省医疗器械厂能在浴火重生中得到新生,让这片土地承载新的生存模式和希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去惠及更多的家庭生活。


别了,曾经的山西省医疗器械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山西省   太谷   医疗器械   合同制   山西   厂里   喷漆   别了   团委   非典   职工   办公室   领导   医疗   党委办公室   旅游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