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掌故」旗袍来历与满族发式

沈阳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又是满族的发祥地。在这里,摘要介绍些满族的习俗。

「沈阳掌故」旗袍来历与满族发式


发式・耳环

满族人的发式,基本延续了女真人的发式一一半剃半留也就是将周围的头发全部剃掉,只留颅后的一撮,编成发辫,垂在脑后。解放后,满族老年人中,仍有留这种发式的。至今,在儿童里,为了“好养活”,也有留这种发式的,而且在汉族中,也有一定影响。

「沈阳掌故」旗袍来历与满族发式


满族女子的发式,分为成年和幼年两种。幼年时期的女孩,基本与男孩子一样,去四周的头发,留着一条子。成年之后,特别是出嫁前,才把头发绾起来,梳上髻,中、老年的妇人则把髻梳在头顶上,不似汉族妇女,绾在脑后。现在,有些满族老年妇女仍保持着这样的发式。

满族的发式渊源于女真,《大金国志》中记:“金俗好衣白,辫发垂肩,与契丹异,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妇人辫发盘髻”。这个八百年前的记载,至今仍可以看到它的遗迹。

满族妇女很重视耳饰,为使耳朵上的装饰品增多,他们在小的时候,就要在耳垂上贯通三个小洞,然后系上丝线,长大了之后,便在耳朵上佩戴三副耳饰(俗称“钳子”),而汉族或其他民族妇女多是扎上一个洞,带一副耳饰。满族妇女这种在每只耳朵上扎三个洞,佩戴三副耳饰的做法,叫作“一耳三钳”。这种习惯延续了很久,今天,年纪稍大些的满族妇女,耳朵上仍留着三个洞。这种一耳三错的做法,也是女真人(满族前身)的古老习惯。

到了清代,特别是入关之后,由于汉族一耳一钳的影响,部分地有了改变,但是皇家选“秀女”还是严格规定要一耳三钳,由于最高统治者和政府的强调,才使这种习惯部分地保留下来。而在沈阳一一清王朝的故乡,这种习惯则保留得较多。清高宗实录记载,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一次选秀女时,乾隆(弘历)下谕说:“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俗,断不可改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并相沿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可见一耳三钳确系满族古老的习俗,也是满族妇女佩戴耳饰的标准式样。

旗袍、马褂、荷包

旗袍,是满族固有的传统服装。过去,无论满族的男女老幼,或是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人们都穿着它。顾名思义,旗袍是旗人穿的袍子。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创建后金国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建立政权,组建军队的需要,把所有的满族都编在旗内。以后,辽东地区的汉人和部分蒙古人也被编入旗,它既是民户,又是军户。清兵入关以后,便停止了编旗,于是旧有旗人便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旗人所穿的袍子一一旗袍这个名称,也就跟着诞生了。

「沈阳掌故」旗袍来历与满族发式

旗袍的样式和结构既简单美观,又穿着方便。它是圆领、捻襟、窄袖,四面开襟。这种衣服是为了适应马上骑射而逐渐形成的。四面开襟是为了上、下马方便,窄袖便于弯弓射箭。

为了适应冬季的寒冷气候,窄袖的前面还接出了一节类似马蹄形的袖头,因此也叫做马蹄袖,也就是箭袖。圆领则穿着方便,颈部可以随意扭动。箭袖可以任意翻卷,遇寒时,放下保护手背,不用时,卷起成为附属物与装饰品。

但是,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由于国家安定,骑射衰微,箭袖也就失去了先时的作用,只剩下了见面问安时的礼节动作一“掸袖头”。这种箭袖在沈阳郊区农村很流行,“车把式”冬天都用毛皮做成马蹄袖,儿童在户外游戏,也喜欢马蹄袖,玩起来既方便又暖和,特别是在堆雪娃娃时。

「沈阳掌故」旗袍来历与满族发式

过去,满族妇女的旗袍很讲究装饰,往往在衣襟、领口、袖子边上,镶嵌上几道花绦或彩牙儿,镶嵌得越多,就被认为最美。清军入关之后,北京甚至流行着“十八镶”,也就是说最多的要镶嵌上十八道花绦或彩牙儿。

旗袍的样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逐渐地演变,比如,开襟从四面变成了两面,下摆由宽大而逐渐收敛,袖口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等等。而今,旗袍的花色、样式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妇女夏季最爱穿的一种服装,甚至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旗袍是满族在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这朵美丽的服装之花盛开不败,说明它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满族而汉族,由沈阳而遍及全国。

马褂,也是满族服装中的一种。马褂,是在马上穿的褂子。它罩在袍子之外,以防风寒,长不过腰,四面开襟。这种穿法,在清军入关以后,还只限于在八旗士兵中穿用。康熙以后,八旗子弟为了显示武勇,穿的人便渐渐多了起来。雍正之后,士庶阶层也流行开来,于是便成了一种礼服,这种服装直到民国初年,还在流行。

今天,人们常穿的对襟、圆领、带算盘疙瘩扣绊,有开襟的小棉袄(也称“便服棉”)以及妇女冬天罩在棉衣外的“女罩衣”,都是由三百多年前盛行在沈阳的马褂演变而来。

荷包,是沈阳地区妇女最爱佩戴的饰物。

解放初期,还十分盛行。现在,每到端阳节,沈阳地区特别是农村还要挂荷包或给小孩戴在身上,里面放上香料、草药以避瘟解毒。衣服上缀有各种佩饰,是满族风俗之一。

「沈阳掌故」旗袍来历与满族发式


常见的是荷包、香囊、解食刀、火镰、匙箸、扇子套等,这是一种原始习惯的遗风。最早,荷包是用皮革制成的,盛装食物,带在身上,以便在进山挖参或远途射猎中充饥。清军入关以后,由于财力、物力的丰富,荷包也讲究起来,改用绫、罗、绸、缎为质料,而且装上香料或者烟草,容积也缩得很小,变成挂在腰间的小饰物了,但也还有盛装食物的。比如,《红楼梦》写贾宝玉所带的荷包里,就装着“梅花饼”、“香雪润津丹”等小食品。从清末以后,荷包里已不再装食品,而变成香袋了。

作者:沈漫游;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满族   发式   旗袍   满洲   乾隆   汉族   旗人   掌故   马褂   袍子   圆领   头发   耳饰   荷包   来历   妇女   习惯   旅游   沈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