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旧事」辽东边墙置法库于其外

「法库旧事」辽东边墙置法库于其外

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后,实行都司卫所制度,但东北大部分地区明初尚在以元太尉纳哈出为首的残元势力所控制。明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北方的统一,前后多次派兵征讨,最后退守金山(开原老城西北380-400里)的纳哈出降明。明朝在东北地区南部设辽东都指挥使司,开原以北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法库东部为辽东都司的铁岭卫地,西部属于奴儿干都司的泰宁卫蒙古牧地。

十五世纪初,居住在东北北部的蒙古兀良哈部和建州女真各部逐渐强大起来,屡次对明朝进行侵扰。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其在东北的统治,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曾先后五次亲征漠北,但均未能奏效,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附近)途中。

明成祖朱棣在用兵征讨的同时,又修筑“辽东边墙”,以防御蒙古、建州女真的入侵。

“辽东边墙”亦称“辽东长城”,它是明长城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没有“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这道长城坚固、雄伟而已。辽东边墙西从绥中县境内铁场堡吾名口台起,然后向东直到鸭録江边,全长1960余里。辽东边墙按其地理位置和修筑年代,可分为三部分:辽西边墙、辽河流域边墙、辽东东部边墙。贴近法库境的边墙,属于辽河流域边墙的一部分。

辽河流域边墙从广宁(今北宁市)镇静堡起到开原镇北关止,长达700余里。辽河流域边墙是三段边墙中修筑时间最早的,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这段边墙其形内凹,略如一个“U”字形,故中间丢掉了一大片辽河套的沃土,并且拉长了防线。成化年间边将邓钰曾建议将这段边墙补修取直,但没有被朝廷采纳。因此,法库被置于边墙之外,属于内蒙古哲里木盟辖区,成为蒙古科尔沁牧地。辽河流域边墙结构,除西部有较小一段石墙和劈山墙外,其余全线皆为夯土板筑城墙。明朝为了防御需要,加强通讯联系,在边墙沿线修筑很多烽火台。在依牛堡子乡石家荒地村南小山上有保存很好的烽火台。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19年),由于蒙古和女真族的兴起,对明边墙构成很大的威胁,明派辽东总兵官李成梁镇守辽东。李成梁勤于边事,重振边务。他用计杀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大大地削弱了建州女真的实力;他多次打败蒙古和女真各部的侵抗,成为明朝边疆的重臣。当年,李成梁率兵沿辽东边墙巡边,多次和蒙古、女真交战,因法库地处辽东边墙外沿,成了双方交战区。居民为了逃避战乱,纷纷逃离,使一度兴旺的法库变成了人烟荒芜的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多年的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明代城址只有石家荒地一处,烽火台除石家荒地外,还有三面船、工夫屯、蔡家沟、前山、和平村等五座,遗物在和平出土过“鸾风和鸣”铜镜,其他遗存没有以前各代遗存内涵丰富。又经多年的地名普查,发现法库地区的地名多是清初的,没有发现明代的村名。只是在普查登仕堡镇地名时,有这么一个传说:明末在一个小山上有座寺庙,庙里常年点着灯,过往行人称之为“灯寺”。到了清初,开始有人在此居住,起名为“灯寺堡”,后改为“登仕堡”。

作者:温丽和 郭耀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法库   辽东   开原   女真   辽河   牧地   明朝   蒙古   烽火台   长城   荒地   旧事   地名   流域   明代   公元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