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三地委」本溪县政权建设历程

「辽东三地委」本溪县政权建设历程


1945年9月18日,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曾克林部队解放本溪。10月下旬,辽宁省委(驻沈阳)分配我到本溪县任县长,一直工作到1948年10月末我军最后解放本溪。由于时间过去30多年,手边又未留下多少资料,仅就政权建设情况作个粗略的记述。

我是1945年10月25日到本溪县任县长的。在我到职前,本溪县由本溪市代为接收,并于10月22日召开了本溪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市长田共生兼任本溪县县长。当时的本溪县有17万人口、10个村镇、234屯(伪满县下设村屯两级)。接收后,在全县建立5个区、203个村,取消屯建制。

伪县公署的取缔,我县政府的建立,区村改制,从形式上看是建立了民主政府,实质上由于我们无干部可派,县机关除警务科、司法科、法院的日伪人员走掉外,其余的科室如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农林等科室的伪职员均原封未动。当时建立的区级政权也是由市指定,从乡绅中推举的区长。因此,县区工作无法开展。这些旧人员情况很复杂,思想很乱,我之政令难以推行,工作难以展开。

为了迅速改变现状,我们积极向他们宣传国际国内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他们对坏人坏事,不管内部外部,都要检举揭发,坦白交待,但收获不大。不久我解放区干部陆续来东北,县区都分配到少量干部。县机关民政科、秘书科、财政科有了主要干部,秘书杨爱农同志、民政科王爱民同志、财政科雷振鸣同志。各区派了区长,如白升堂、白东海、孙彬、翟啸、孙永勤等同志。为尽快打开县政府工作局面,县政府于1945年12月6日召开政府工作会议,布置全县政府工作几项任务:(一)继续清查散布于各地的敌伪资材及敌伪之开拓田,以便全县统一处理。清查伪满兴农合作社,查出部分现款,由县财政支用。敌人的仓库物资,除在日伪刚投降时失散一些外,均由武装部队看管并组织转运。(二)深入调查各地学校教员、学生的各种状况,特别是目前存在的各种困难,以便予以帮助,提早复课。(三)严禁贪污勒索,冻结债务,以解脱对贫苦农民的束缚。(四)开放义仓,发放义仓粮,救济贫苦农民。上述四项政府工作的推行,加上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县形势大为好转。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拥护人民的政府,广大农民觉悟有所提高,混乱局面已经过去。

12月中旬,省委为了加强本溪县的工作,又陆续给本溪增派干部。这时县委书记汪之力同志也已到职,县委正式建立,并于12月19日县委首次集会,研究形势,部署工作。县委决定各地先突破一点,发动群众开展清算斗争。经过二十天的重点发动,石桥子区整顿了区保安队,扣押了副队长,在下石桥子发动了对伪屯长吴振樵的清算斗争;草河口区扣押了有罪恶的伪区长傅秉仁;田师傅区扣押清算了伪街长福岛(日本人);小市区发动了对伪警务主任船本(日本人)的清算斗争。

在这个基础上,全县铺开了清算运动。在反奸清算斗争中改造村政权,建立民主政府。全部清洗日伪村、屯、镇、街长,民主选举村长。县政府和区政府的旧人员采取分别对待的办法。县机关留用表现好的送到干校学习,大部分离职回家;对全县留用的5名旧区长进行分别处理:草河口区长傅秉仁由于伪满时欺压群众民愤大;满足群众要求,交群众斗争;小市区长谢大本、田师傅区长刘宝书均免职,桥头区长戴广胜、石桥子区长崔振乾,伪满时没什么欺压和迫害群众劣绩,群众没什么意见仍继续留用。为推动减租减息反奸清算斗争深入开展,县政府颁布了“二▪五减租办法”及敌伪土地处理办法,使群众运动有章可循。

随着民主政治的推行,反奸清算斗争的深入,本溪县民主政治进入了新阶段。1946年1月19日召开了本溪县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历时三天,到会各界代表54人。会上县政委(当时县委书记的公开称呼)汪之力作关于中国和平、东北前途以及党对东北的主张的政治报告;县长作5个月政府工作及目前施政要点报告;县政府教育科长作了今后教育工作报告。讨论中,代表强烈要求反对在东北打内战,赞成开仓济贫,减租减息;妇女代表倡议男女平等,建立妇女联合会。最后大会通过了七项决议案:1.为反对国民党在东北打内战向全国同胞的通电;2减租减息暂行办法;3.开放部分义仓救济真正贫苦农民及军属;4.彻底清除敌伪残余;5.继续清理敌伪财产;6.推行民主政治、成立县参议会筹备会;7.优待军人家属。会议一致表决王甦继任县长,并选出出席辽宁省人民代表13人。

为迅速恢复教育事业,使失学青少年尽快复学,县政府办了教师训练班,分两批对全县300多名教师进行集训,提高他们的政治和教学水平。同时在全县选拔200余名青年积极分子分两期进行政治培训,从中吸收近百名青年参加各级政府和事业部门工作,初步解决一下干部不足问题。

为巩固与保卫刚刚建立的人民政权,做好人民的除奸保卫工作,县政府于1946年3月设公安科,组建公安队,从县到区设立保卫系统。充分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保卫人民,镇压敌人。公安科建立后积极投入了对敌斗争,仅3个月的时间即处理了日伪与国民党相勾结组织秘密武装的案件200余起。破获伪团长李盛唐组织的国民党地下军,震动全县,大快人心。

本溪县在接收敌伪政权、建立民主政府的同时,大力发展人民武装。1945年10月份,徐德友、李振环二同志在本溪工人中发展人民武装近千人,组建起保安队。12月成立了本溪县保安大队,有4个中队约500多人。各区也都组建了区中队。这支刚建不久的县区武装在保卫社会治安、保卫反奸清算斗争中作出了贡献。但是迅速发展起来的武装成份严重不纯,干部成份相当复杂,武装纪律很差。有的以查军用物资为名,随意没收群众物资。以抓赌为名勒大脖子。县委为了改变县区武装现状,切实加强武装建设,保证人民军队建军宗旨,消除潜在危险,纯洁县区武装队伍,决定县大队集中整顿。整顿后将县大队改编为县保安团,直接领导中队,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组建四个中队一个警卫连。清洗了不纯分子,提拔了一批工农骨干,从而使县区武装政治素质、军事素质都有很大提高。

1946年3月底,东北蒋军大举进犯本溪,本溪西部、北部保卫战已经开始。战争一到来,群众情绪动荡不安,土匪活动也很猖獗。这时支援战争、保卫本溪,成了全县首要任务。县政府全力以赴进行支前工作:

(一)开征公粮,保证军需。(二)动员群众组织担架队,大车队运输军用物资,转运伤员。(三)发动祝捷劳军运动,组织战地慰问团。(四)全力剿匪,稳定后方。县保安团的大部分力量投入农村剿匪。(五)转移物资,建设山区根据地。(六)扩充军队,补充主力。

公粮工作在1945年12月份即开始布置。当时,是以预征1946年的部分公粮名义开征的。为了应急,采取大户借垫办法,前后仅二十天即征到公粮500万斤。民夫、担架、大车的动员组织工作很有秩序。此间共动员民工15533名,担架3830抬,运输队员2.2万名,大车前后出动24894台次。出夫办法,县政府当时规定人力夫、地亩夫两种。人力夫是有人即出夫,地亩夫是十亩一夫,这样有人有地者都合理负担。担架队由地方干部率领,沿途设招待站照顾伤病员,并开展立功竞赛运动。田师傅、牛心台两区组织的最好。

当本溪北部击溃敌二十五师、十四师时,全县开展了祝捷劳军运动。仅牛心台区即送劳军猪10口,烟211条,现款7808元,鸡蛋数百斤。以县参议会议员戴广胜(桥头区长)为团长的战地慰问团到战地劳军并慰问遭受蒋军蹂躏的战区灾民。军队对本溪县的支前工作很满意,说:“本溪人民有老根据地的样子。”

在本溪保卫战的炮火声中,本溪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于3月21日在桥头开幕,会议开了5天,有776名代表出席。大会通过了“十大斗争纲领”、“十大公约”等章程决议。为了解决军属和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将全县各地的公地、庙地、满拓地计13000亩,分配给1800余户农民。为了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缺少车马牛犋、种籽困难,全县发放农贷530万元。


1946年4月,本溪县政府考虑到战争的发展和斗争的需要,决定将机关由桥头迁至小市香磨、久才峪村,以便建设山区根据地,领导全县对敌斗争。为便于加强领导,适应农村根据地建设的需要,对全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八个区划为十个区;一区偏岭(因石桥子区被敌占而设);二区南芬(因桥头区被占而设);三区草河掌;四区小市;五区田师傅;六区泉水(由小市区分出的);七区连山关(由草河口区分出的);八区清河城;九区草河口;十区碱厂。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向辽东地区大举进犯。为避敌锋芒,县区机关陆续从本县向外转移。11月初,县区干部先后在赛马会合。根据当时的形势,县委决定将全县划分四大块:草河掌地区;小市以南地区;兰河峪以东地区;清河城地区(不久该区划归抚顺)。县区力量调整后,为坚持地区斗争,对地方反动势力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先打“地头蛇”,搞掉国民党的反动社会基础。田师傅区枪决了反动大地主周成武、维持会长“刘八先生”等四名反动家伙;碱厂区处决维持会长李文涛等6名反动分子;兰河峪枪毙反动屯长肖文廷。此举大大煞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当新开岭战役敌五十二师被歼后,敌新六军又进行了报复性的进攻,全县被占领。我县区机关和干部暂时向后转移,精减了老弱病员送后方集训。经过整顿后,县委决心回插敌后,坚持敌后斗争。于是,共组织381人的精悍队伍(包括县保安团及县区干部)回插敌后。12月10日我主动袭击并全歼宽甸县八河川大团(国民党组织的反动武装),先在宽甸、赛马、桓仁、本溪边界立足,伺机插回本溪地区。

12月29日我主力回插敌后,县保安团配合主力攻克碱厂。1947年1月26日在草河掌的张家堡子歼敌保安团两营。此后县区干部在敌后扎根,坚持东西两块根据地的斗争。在游击根据地——外三堡、草河掌等地,恢复政权,清除敌特,摧毁敌之反动地方武装,不断扩大游击区域。5月18日,我军再次解放丹东,辽东地区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5月下旬,我县保安团已活动在安(丹)奉(沈)线铁路沿线。5月28日,配合主力攻克桥头。6月13日我军攻占本溪市,县部分干部随同主力进入本溪市区。七天后,为了整个东北的战略大局主动撤离。

从6月13日以后,本溪县牛心台以东、桥头以南都是解放区,县政府结束了“游击政府”的岁月。区村政权全部恢复,东部、南部解放区连成一片,战争已推进到敌占区的边缘地区。


在结束游击战争后,全县不失时机地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土改,以消灭农村封建经济基础,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县委于1947年7月中旬在南阳岗子进行试点,从8月份开始到9月下旬前后50天,在东部地区(碱厂、田师傅,开展了对地富匪特要地、要粮、挖浮产的“一锅煮”农民翻身运动。11月中旬召开全县二次农代会,在全县展开土改斗争。到1948年2月份,平分土地;三月份掀起了全县规模的保家保田参军运动高潮。3月18日召开全县第三次农民代表会议,宣布土改结束,转入大生产运动。当时全县拥有耕地25万亩,而贫苦农民从地富手中分得土地达16万亩,同时分得了粮食、衣物和耕畜。

翻身农民为了保家保田,踊跃参军参战。在这次土改前,全县总计参军2968名,而1947年10月土改第一批参军3821名,1948年3月参军(二批)2077名,两批共计5898名,占全县人口(13.5万人)的4.4%;6月份全县又参军600名,9月份参军473名。前后全县共计参军9939名,占全县人口的7.4%。与此同时,剿匪及除奸反特斗争也取得很大胜利。先后捕获匪特228名。土匪头子除杨永茂一个跑掉外,全部捕获到,挖掉了土匪窝和线头,解放区匪患完全消除。

在轰轰烈烈地翻身运动中也一度发生过“左”偏向。打击面过宽,侵犯了中农利益和城镇中小手工业、商业的利益。据此,县委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精神,集中时间和力量进行了纠偏工作。同时,根据省委:“发扬民主、确定地权、建党建政,巩固基本群众的优势,准备明年大生产”的方针,本溪县政府在1948年除了征粮扩军、组织运输担架支援战争外,在解放区的建设上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为了活跃农村经济,组织生产部(后改为消费生产合作社),开展农村贸易,恢复各种手工业生产。

(二)恢复学校,改造乡村教育,使农村儿童得到入学。对老教员分三期进行训练,从贫下中农中选部分念四年以上书的青年充实教师队伍,对教育课程和制度均进行了改革,使用新的教材。

(三)丈量土地,确定了地权,发放土地执照。发动翻身农民组织生产互助,插犋换工,开展大生产运动。号召农民拔穷根、扎富根,争做生产模范,争当劳动英雄,“坐稳天下,生产发家。”

(四)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渡过春荒。1948年春全县闹粮荒,为了渡过春荒种上地,县政府一方面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到外县搞拉脚运输等,另一方面积极调剂种籽,保证了春耕生产。

县政府的机关工作开始走上正轨,组织机构逐渐健全起来。民政、财粮、公安司法、教育、税务、邮电、工商管理机构及银行、贸易公司、县联社等都建立健全起来,结束了游击状态。

9月份,省委指示本溪县做好接收本溪市的准备工作。县政府人员根据新形势的需要,组成三摊:一部分人坚持日常工作;一部分人搞战勤;一部分人随军进市接管城市。我于10月30日带部分干部随军进城任代市长,白升堂同志接替县长工作。从此,我即离开了本溪县。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王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本溪   辽东   河口   敌伪   县政   地委   解放区   区长   县政府   县委   桥头   全县   反动   历程   群众   干部   农民   组织   旅游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