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煎白肠”到“葫芦头养生宴”——陕菜食材的创意和文化的塑造

朱立挺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中国人爱吃动物内脏,好像很低俗的感觉,其实这是对外国饮食的不了解。应该这样说,只有美国人不太吃动物内脏,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会做。世界上吃动物内脏的国家很多,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食谱上都有,而且做的花样多,味道好。而中国是世界上最讲究吃的国家,动物内脏也是做的最好,味道最好的。陕西的风味小吃中以动物内脏为食材的食品很多,葫芦头泡馍就是其中的上品。


当然,技艺和味道以及食材的选用也是在不断演化,不断改良,才成为现在的样子和味道的。


“葫芦头泡馍”是非常具有典型性一种陕菜吃食,从他身上可以看到陕菜食材的创意和文化的塑造。

1

“葫芦头泡馍”食材的创意


“葫芦头泡馍”这种食品的出现,要具备三个食材条件,一是有充足的猪肠、猪肚,二是有面粉,三是高汤。


关中,汉唐时期,被称为“天府之国”,说明这里物产丰富。通过人工养殖,猪成为主要的肉类来源。在民间,猪是衡量家庭富裕的标志。汉字中更是体现的非常明显。“家”,没有猪不成家。冢,人过世之后,必须有猪的陪伴。古时之人,视死如视生,阴间要与阳世一样。


虽然,中国自古肉食都是“得天独薄”,但关中不存在。正因为有了猪的大量养殖,才可能有葫芦头泡馍的诞生。而且,正因为猪肠本身的“恶气”,逼迫着我们的祖先寻求烹饪之法,《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说烹调的重大原理“臭恶犹美”,意思是内脏正因为其带有恶味的特定成分,才能改造出美味来。从这一点说明,关中地区的厨师烹饪技艺之高。


其二,是面粉。小麦汉朝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时,是非常粗糙的,连皮的。或烤,或蒸,或煮。口感不如粟,是普通百姓吃的。经过品种不断的改良,磨面工具的不断改进,小麦面粉逐渐成为贵族的专用。所以,只有大面积地种植小麦,才能有充足的面粉制作面饼。可见当时关中的富足。


这两个条件之外,还有一个也很重要,就是汤。吊汤是陕菜技艺中的一项,在我国餐饮界,素有“厨师的汤,唱戏的腔”一说。强调的是“汤”在烹饪中的重要性。厨师吊汤又称制汤,吊好的汤叫“高汤”。“高汤”是由新鲜味美、营养丰富的动物性原料,经过煮熬而成的香浓味美的汤汁。我国烹调理论“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真谛,正是靠厨师们恰当地使用“高汤”来实现的。像普通的豆腐、青菜、土豆等原材料,以及鱼翅、燕窝、银耳、海参、熊掌、菌类猴头等价格昂贵,营养丰富的食材,本身并无什么味道,厨师们就是靠“高汤”及其它调料的综合烹调,才使其增加美味,变成佳肴的。


现在人认为“葫芦头泡馍”是一种非常简单的面肉合一的小吃,其实不然,那可是非常复杂的演化过程。而且单从食材上来说,就不是普通人每天吃的起的。


看似简单的食材组合,其实是经过几代人,实践过多少次才决定下来的,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创意。既有营养,又有好的口感,难怪传承千年,至今还受人欢迎。

2

“葫芦头泡馍”文化的塑造


“葫芦头泡馍”历史悠久,起初称为“煎白肠”,古时的词句很简洁,但内容含量很大,几个字就包含了很多内容,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只听名字就认为是做工简单,味道单一的小吃。当然,每一种美食的起源都是比较简单和粗糙的,要经过不断的改良才能成为美食,“煎白肠”也一样,最早出现在唐代,相传唐高宗龙朔元年(661),某人在朱雀大街开设了一家“杂羔店”,专卖猪杂碎。其中一道小吃就是“煎白肠”。开初,的确味道一般,一个是肠肚处理的不好,腥味重。另外太油腻,滋味不香,原因是不得窍,制作无方。


因此,后世经营者和厨师也在不断改进,民国的时候,西安市有两家“杂羔摊”,其中何记经营的杂羔以猪大肠为主最出名。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他在唐代“煎白肠”的基础上积极改进,除了大肠头外又配以猪肚、白肉、鸡肉、骨头汤等精工细作,烹制成的肚、肠绵烂、肥嫩鲜美,调味以麻辣为主,肥而不腻,清爽利口,生意十分兴隆。


但“煎白肠”这个名字毕竟不雅,不符合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和”“礼”“雅”的标准。因此,一些文人食客就借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名号,对“葫芦头泡馍”进行文化包装。才有了从民国开始流传的故事:孙思邈告诉店主“肠属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属土,居中,为补中益气、养身之本。物虽好,但调制不当,也是枉然矣。”当即给店主开了一个八珍汤(八种调料)的方子,连同药葫芦一起赠给店主。让其如法炮制,果然肠肥而不腥,汤油而不腻,味道十分鲜美,从此顾客盈门。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门首,并将所卖“煎白肠”改名为“葫芦头”。


可见文化的塑造对一种食品的流传至关重要,自从这个故事出现以后,人们逐渐忘了“煎白肠”,但“葫芦头”却日渐深入人心。

3

“葫芦头泡馍”未来的发展


现代的餐饮要做好,有三个要素,一是讲故事,一是重体验,一是精细化。“葫芦头泡馍”已经初步具备了前两个要素。


第一个讲故事,“葫芦头泡馍”已经自带流量,民国时编的故事已经被人接受。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提升,用文化来包装产品。用现代人能接受的故事进行宣传和营销。营养,健康,养生是大家关心的,所以,在宣传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要接合,传统是为现代服务的。而且要注意,饮食文化拼到最后一定是真文化,不是伪文化,一定是实实在在的文化,这样才能让人信服,才能流传长久。


第二个重体验,本身葫芦头泡馍也自带。葫芦头泡馍从开始到现在,吃的形式也在变化。从单纯的单品吃饱,到现在的内容增加,仪式感增加。是从温饱往精神享受的转化。掰馍的过程是一种放松,一种交流。一个人的时候,是自己与食品的交流。两人以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掰馍的时间里,可以聊天,可以喝酒,可以吃凉菜,是一个缩小版的陕菜宴席。新时期的体验感是什么呢?要引入场景,要复原环境,根据人群的划分来设计店内的氛围,这一点可以借鉴日式餐厅。


第三个精细化,是目前葫芦头泡馍整个行业所缺乏的。经营葫芦头泡馍的店很多,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馍的原因,有的是汤的原因,有的是肠的原因,更多的是认识层次的问题。都以为入行很容易,其实是对葫芦头泡馍的一知半解,也是对中国烹调的认识不足。


“葫芦头”和香型属于陕菜中的“荤香”,而“荤香”之所以形成,在于用高超的烹调技艺把各类肉料固有的气味加以改造。古人经过长期粒食,对肉料带有的腥、臊、膻三种不良气味非常敏感,最晚在商代初期就发明了祛除的方法。对三种不良气味的认识,也是通过对它们不断的克服中完成的。烹调的前提是具备肉料,而不良气味是跟肉料同在的。通过高超的烹调可以把带有恶气的肉料改造成美味佳肴。而且,不同恶气的肉料要用不同的方法来祛除。因此,在制作葫芦头泡馍以及相关菜肴时,一定要把握这个原理,这是最基本的。


其次,葫芦头发展到现在,主副产品已有不少,如何提升品质,如何让更多人接受,精细化。方法有很多,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设计围绕葫芦头为主料的宴席。此前也有个别餐馆设计并推出过类似的宴席,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对菜品的理解不够,文化没有深入地挖掘,整体设计上观念陈旧,而且烹调也没有达到应有的“荤香”。单品不成功,宴席自然不会成功。


成功的“葫芦头养生宴”就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荤素搭配,色彩搭配,味型搭配,烹饪方法搭配,严格地遵照陕西烹饪技法,菜品少而精。围绕葫芦头,突出葫芦头。区分人群,设计不同的口感和配方,还有菜名。


一个古老的菜品要创新,不容易,完全创新更不容易,所以,葫芦头未来的发展,一定要将文化,技艺,创意相接合,不论是菜品还是宴席,一定会让更多的人接受,一定会成为陕菜的一个品类的代表,通过“葫芦头养生宴”这一品牌的推广弘扬,让陕菜走向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创意   关中   文化   恶气   宴席   内脏   唐代   技艺   厨师   面粉   中国   气味   高汤   味道   动物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