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便携军用食品

很多二战军迷喜欢拿意大利开玩笑。说意大利把精力都放在士兵口粮上。但意大利士兵的伙食确实不错。根据一些介绍二战意大利军队伙食的资料显示:在驻扎没有作战任务的时候,伙食确实好,正规的意大利面白面包加黄油,各种蔬菜肉类还有红酒。野战行军营地的伙食差些,野战意大利面,也就是类似咱们的挂面,还有一些不太好吃的肉罐头和鱼罐头。


古代便携军用食品




战场伙食最差,能有饼干和黄油已经算不错,一般是硬得可以当砖头的黑面包或者土豆。虽然说意大利国力有限,没法提供更多的物资,但是就连财大气粗的美国,普通大兵在战场上的大部分野战食物,也是几乎完全用淀粉做的午餐肉、吃到崩溃的豆子和苦得要命的黑巧克力。


古代便携军用食品




因此,军队平时的饮食和出征时候的,肯定是有差距的。之前说的唐军的伙食,出自《太白阴经》卷五——预备宴设音乐篇。那篇开头是这样:经曰: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用宣主君之惠、畅吏士之心。古人出师,必犒以牛酒,颁赏有序,殽席有差,以激励於众。酒酣拔剑起舞,鸣笳角抵伐鼓[口斗]呼,以增其气。弦竹哀怨凄怆,征夫感而泣下,锐气沮丧,复安得而用哉!很明显,这是出征前的准备,吃顿好的,以便积攒体力,好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


古代便携军用食品




那么,真实战场上会吃啥呢?《旧唐书·郝处俊传》有这样的记载:“属高丽反叛,诏司空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以处俊为副。尝次贼城,未遑置阵,贼徒奄至,军中大骇。处俊独据胡床,方餐乾粮,乃潜简精锐击败之,将士多服其胆略。”也就是郝处俊在军队布阵都没完成的情况下,遭遇高句丽兵突袭。当时他自己坐着马札,然后吃着干粮。


古代便携军用食品




那么他吃的干粮啥样呢?当时的干粮有类似馕的胡饼,还有麦饭。饼可以参考明代的光饼,制作方法是:将圆饼,以炭火烤炙,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方便士兵携带食用,这种类似今天的压缩饼干。麦饭就是用麦子蒸煮的饭,唐朝府兵就是自备麦饭九斗,口味就别指望了。胡饼放时间长了也特别硬。所以干粮并不好吃,只是方便携带,也方便随手吃。


古代便携军用食品




除此之外,《纪效新书》还有几种行军干粮的做法:一常日,每一名各将米二升,炒黄包裹,一升研为细末,一升另包;麦面二升,一升用香油作媒,一升蒸熟,六合用好烧酒浸,晒干,再浸,以不入为度,研为面,另包;四合用盐醋晒浸,以不入为度,晒研为末,另包。行军之际,非被贼围困至紧,不许用。这里调到几个关键词,炒黄、蒸熟、酒浸以及晒干,还提到了用盐和醋。这些脱水杀菌等一系列的操作,很明显戚继光要求行军干粮耐保存是首要的,然后需要有盐和醋,还需要用香油保证热量。


古代便携军用食品




戚继光还提到出兵随行,忘带干粮者如失军器同,除非被敌人围困至紧,否则不可以吃,说明这干粮是战斗情况下没法生火做饭才可以吃的。


古代便携军用食品




除了明朝外,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也携带装着干粮的打饲袋,打饲袋里面有炒干的米。除了干粮袋,有的还携带面桶,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行军作战时的吃饭问题。

在此不得不提到抗美援朝。当年志愿军的食物,许多人能想到炒面。那种炒面是70%的面粉,30%高粱或者玉米粉,加上0.5%的食盐,炒熟并且混合均匀,后来有段时间因为面粉不够用黄豆粉代替。当年美军军官和士兵都尝过一口,表示完全没法吃。其实中朝边境上的仓库里食物很多,在没有战斗警报和战斗任务的时候,志愿军也能吃上正常饭菜,还有志愿军干部向朝鲜农民买猪,改善部队伙食的。真正影响一线伙食的,其实还是后勤运输能力和战场态势。


古代便携军用食品




从这些行军食物的特点来看,干燥耐保存,吃起来方便是这些行军食物的特点。而且是不到紧急时刻不会用。军队为了防止士兵提前把口粮吃完,所以这些军粮的口感不会很好。像光饼,非常硬,戚继光的炒米炒面从制作来看,口感也不会太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光饼   口粮   志愿军   炒面   意大利   黄油   香油   干粮   野战   伙食   士兵   战场   军队   类似   食物   古代   食品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