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蒸饭古会(闫群)

这里,曾是《诗经》中“彪池北流,浸彼稻田”的地方;这里,相传是盛唐皇家贡米“桂花球”的产地;这里,至今仍保留明清时修建的“草堂堰”“肖家堰”等水利灌溉工程遗址。这里,就是秦岭北麓的沣河两岸;数千年的水稻种植及文化积淀,不仅为此地赢得“北方鱼米之乡、关中天下粮仓”的美誉,更孕育出古朴而独特的民间美食。

  陕西关中农村,秋忙过后有过古会的民间习俗,亲戚间相互串门拉家常,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古会当日,大多数村庄用臊子面招待客人,唯有秦岭脚下沣河两岸的70多个村庄,用大铁锅香喷喷的蒸饭,宴请亲朋好友。因此,当地又把忙罢会俗称“蒸饭会”,隆重程度不亚于过春节。

散文 | 蒸饭古会(闫群)

  蒸饭会,各个村子都有固定的日子。一般都选在阴历十月,也有从九月开始的,但必须是单日,小范围内尽量两个村子不在同一天过。

  三夏大忙,龙口夺食,等到粮食都晾晒结束,收进谷仓,忙罢终于可以歇下来了。妇女们开始上集市采购,或踏动缝纫机,给全家老小准备过会穿的新衣裳。过会的村子,一般都在会前几天请秦腔剧团来村子唱大戏,此时戏台就成为村里最聚人气的地方。有的村子,在古会前一天晚上还要放一两场电影,以告知十里八乡的乡亲即将过会了。

  过会前一天,村子顿时变成集贸市场,各类商品琳琅满目,集中了各种应季蔬菜瓜果和肉类。街头巷尾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女人们一大早赶集采购过会用的食材。肉要上好的,骨头要大个的腿骨,粉条、豆腐、黄豆芽、红芸豆、大料调和……一样不能少。这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做蒸饭。不仅食材非常丰富,而且制作的过程也特别复杂。首先,要选取当地生产的优质“桂花球”大米、糯米、红豆等原料,淘洗干净后放入缸里加水浸泡4小时左右。可别小看选米这一环节,不同的米做出来的蒸饭口感大相径庭。“桂花球”大米色泽明亮,形态圆润,入口甜糯还散发着淡淡的桂花香。

  在泡米的间隙,男人要劈柴准备生火。农村人烧饭多用麦秸秆、硬柴和炭火。做蒸饭用麦秸秆火太柔、炭火太硬,硬柴最合适。女主人此时也紧张有序地忙着,大锅里熬着骨头汤,小锅里煵着肉臊子,得空再打扫下庭院……傍晚时分,女主人开始洗锅刷甑,洗完后给大铁锅里加适量水,放上甑,再给水里放一小片瓦碴片。放置瓦片的目的,是根据瓦片撞击铁锅的叮当声判断锅里的水是否烧干。甑搭好后,放上箐箅,把浸泡好的荷叶铺在箐箅上和甑的周围,为的是把米和铁锅完全隔开,以防铁腥味。再把沥去水分的米和红豆均匀搅拌后,一层层装到甑里,用荷叶包裹好,再用筷子在上面插上几个气孔,最后盖上锅盖,用打湿的麻袋片把锅的四周包裹严实;有时还要在锅盖上压一块大石块,以防泄气。

  做蒸饭,最主要是用慢火焖出一锅香。持续四个小时,不定时给炉膛添硬柴。儿时最欢喜的日子除了除夕的晚上,便是这蒸饭会的前夜。大人忙前忙后,孩子们欢天喜地,整个村子的上空都弥漫着诱人的香味。夜里母亲不时要披衣下炕,给灶膛添柴。午夜,是做蒸饭最重要的节点:盘饭。盘饭所需的瓦瓮,人们相互借用。往往在盘饭的时候,“一家盘饭,多家观看”,人们相互询问饭的颜色、软硬等。此时,母亲会小心翼翼打开麻袋片,掀开锅盖和荷叶,厨房里顿时雾气缭绕,米香、豆香、荷叶香氤氲在空气里,让人垂涎三尺。母亲用木铲把半成品的蒸饭盛到瓦瓮中,再给锅中添补水,把荷叶重新铺好。然后,用木铲盛一些蒸饭在锅里的甑上铺平,再把熬好的骨头汤和调料水均匀撒在蒸饭上。这样重复数次,直到把所有的饭都重新盘回甑里,用荷叶密实地包好,再裹上麻袋片、盖上锅盖,继续添柴烧火。大约烧上一个小时,添足柴就不用管了,用慢火焖蒸至天亮。

  翌日早晨,家家户户打开用荷叶包裹的蒸锅,氤氲的雾气下蒸饭的香味随之飘散开来,米和豆完美融合在一起,相映生辉,用筷子夹一块送入口中,绵香悠长,沁人心脾。母亲做蒸饭的手艺在村里是响当当的,因而时常有人请她去指正蒸饭没做好的缘故。如颜色泛白,是因为红豆放少了;饭里夹杂青黑色的饭团,是因为莲叶没把饭包严实,和铁锅没隔绝好,或者用铁匙盛饭了,导致蒸饭“铁腥”了等。

  古会当天,村里热闹非凡。这天还有一项古老习俗:追花糕。凡是当年结婚的新媳妇,娘家人一定要用扁担挑着一对巨型花糕来看女。花糕主要分为花和糕,用面制作而成,像倒扣的面盆分为两层,每层夹有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取早生贵子之意。以揉、掐、搓、蒸、刻、雕、染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主要以做工来表明宾主关系。对孩子们而言,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拔花糕上的花,一大早就守候在村口,看见花糕担子就追前跟后抢摘那些用萝卜雕刻成的色泽鲜亮的花。那天,村里格外整洁,人流量是平日的数倍。卖水果小吃的,卖玩具的,吹糖人的、捏泥塑的、套圈圈打气球的……尤其是戏台周围,简直水泄不通。午饭自然是蒸饭了,配上一大盆肉、白菜、豆腐炖粉条的大烩菜,香而不腻。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蒸饭会”。

  午饭后,老人们看戏,年轻人则聚在一起拉着家常。各村的古会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还将村民的心凝结在一起,成为农村最原始的信息交流平台。三点过后,主人再做上四个凉菜、五个热菜,与亲朋好友围桌而坐,配上自酿的黄酒,觥筹交错间话丰年,其乐融融。饭后,好客的主人还要给客人再捎上一大包用荷叶包裹的蒸饭,以便更多的亲人品尝到独特的美味。热闹的古会就此落下帷幕。

  近些年,随着沣河水位不断降低,水稻田基本被“户太八号”葡萄代替,加之移风易俗,农村古会基本消失,会做蒸饭的老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大多不愿学。为了使这个流传百年的民间传统手艺不至于失传,许多村子出现了蒸饭专业户,专门为过事的乡亲们上门做蒸饭,这当然是有偿服务。

  世间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幸福感。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念。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浓浓的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然后,用一生的时光盛满期待。(西安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关中   秦岭   麦秸   慢火   炭火   会前   铁锅   锅盖   麻袋   荷叶   村子   村里   包裹   散文   母亲   农村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