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细柳臊子面(王小虎)

散文 | 细柳臊子面(王小虎)

作者:王小虎

细柳地处长安西片,土地一马平川,一年夏秋两料庄稼。由于旱地多水地少,所以以夏粮为主,是有名的粮食囤子。这里的人喜欢吃面食,也喜欢做面食。特别是他们做的臊子面色香味俱佳,是地地道道的长安地方美食。

散文 | 细柳臊子面(王小虎)

中国的面食习俗是在汉代形成的,这时人们开始把麦磨成面粉,做成“汤饼”“蒸饼”“胡饼”等食物。北魏大臣、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记载:揉搓如箸,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意思就是把面团揉搓成筷子那么粗,一尺左右韭菜叶形状,煮熟就可以了,这应该就是面条的雏形。而臊子面的由来传说在西周时期,周武王为庆贺击毙恶龙取得胜利,令军中伙夫将龙肉切成小块炒作臊子,给每人面碗里放少许使美味倍增,臊子面也由此产生。但我觉得比较靠谱的说法是《猗觉寮杂记》上说:“唐人生日多俱汤饼,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世所谓‘长命面’者也。”说明臊子面是从唐代“长命面”演变而来。特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水浒传》第三回描写渭州经略府提辖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时,他让郑屠户切十斤精肉“臊子”,一点肥的都不要;后又要十斤肥肉,一点瘦的都不能有,也要细细地切成“臊子”。大家都知道,臊子和卤一样,都是浇面用的。这说明,在宋朝时可能已经有了臊子面。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下了"臊子肉面法",也证实了这一点。臊子面主要在我省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方流行,比较有名的是平凉臊子面、西府臊子面和长安臊子面,是西北地区特色传统面食。

散文 | 细柳臊子面(王小虎)

在细柳地区,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做臊子面,但真正要做好不容易。当地流传一句话,叫作“好麦磨好粉,好粉擀好面”。首先,不能选择霉烂变质或已经出芽麦子,也不用当年收获的新麦,而要用往年的优质陈麦。刚收获的新麦有后熟期,一般为三至六个月,其间酶活性较高,磨出的面粉不白且口感有点发粘不好吃。后熟作用完成后,小麦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物质得到充分合成,干物质达到最高含量,品质就会有所改善。以前农村人都是自己家的麦子,有的老人在磨面前先要戴上老花镜,把麦子里的石块杂物捡出来,不然面吃到嘴里很碜。然后用麦圆子装上挑到河里或水渠淘麦,并用笊篱把麦漂子打去。淘净的麦子在院子晒干后,就会用架子车拉到电磨子去磨面。 如果是平常吃的面,他们会把黑面麸子留少一些;如果要吃好的臊子面,就会把白面收高一些。用盆子和面的时候里面要放一点碱,有的还放鸡蛋,用水把面和硬一些。和好的面揉成团后用面盆盖起来窝一会儿,等待面团中的水分和面粉充分融合。窝一小时后,再次把面团进行揉搓,直至面团表面光滑。这样好了以后,把面团放进面盆下进行第二次窝面。等面窝好后,一定要做到三光,即“盆光、手光、面光”。下来就可以开始擀面了,这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在农村,能不能把面擀好是衡量一个女人能行不能行的一个标准。所以,女娃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擀面。会擀面的人,用手先把面团摁成铁饼状,再从中心朝外推,稍微薄一点便裹在擀杖上开始擀,擀出来的面又圆又薄又光。不会擀面的人,擀出来的面薄厚不均,四周豁豁牙牙,样子也是三瘪四不圆。所以,擀面手上一定要有功夫,不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是练不出来的。擀面也是个体力活,因为面和得硬,要使出全身力气推压才行,一案子面擀下来非出一身汗不可。还有人会把面和得更硬一些,然后用压杆压面。这主要是利用杠杆原理,把压杆一头固定住,人站在另一头用屁股不停地榨压,这样压出来的面更硬更光更筋道。面擀好后,给上面撒上包谷面,折叠起来用刀切成面条,而且宽窄要一致,这就需要手上的功夫。对于技高一筹的人,她们会把擀好的面展开,用擀杖轻轻横压在面上。然后一只手把擀杖一点点滚动,一只手用刀随着擀杖来回划拉,农村人叫剺面。还有人把面折起来,用长近二尺两头翘起的的摆刀切面。细柳臊子面讲究擀薄切细,擀出的面薄可透光,切出的面细如竹签。他们把这种面叫韭叶面,再细的叫细韭叶面。这种面很长,所以它还有个俗称叫“长面”。长面下在锅里不能断,否则不但口感不好,也就失去了长面的意义。

散文 | 细柳臊子面(王小虎)

臊子面好吃不好吃,关键在臊子,臊子好不好关键在汤。所以,面擀好后下来就要熬汤。随着人们生活的好转,现在一般都用猪大棒子骨和鸡骨架,也有用老母鸡的,两者放在一起,熬制4——5小时。经过高温长时间的熬制,让大骨头和鸡架的香味充分散发融和,直至汤色发白才算好。下来制作臊子。选带皮五花肉或后腿肉,以肥4瘦6的比例分别将肥瘦肉切成1-2厘米的肉丁,切好后肥瘦肉分开放。生姜切片、干辣椒切段,准备好卤臊子的八角、小茴香、桂皮、花椒、草果、香叶、枸杞,做成香料包。锅内放油烧至8成热,先倒入肥肉丁,用中小火煸出油,这样才能吃到嘴里肥而不腻。煸炒肥肉的油变清亮以后,加入瘦肉丁继续翻炒。瘦肉变色后,加料酒、姜片和干辣椒段炒三分钟,再加酱油、老抽给肉上色。炒得差不多时倒入开水,没过肉面即可,放入五香料包,盖上锅盖中小火炖煮。半小时后,再加食盐继续炖煮,直到瘦肉煮熟煮烂,肉臊子就完成了。下来制作配菜。先把干木耳和干黄花菜用水泡发,然后切成小块和小段,葱、韭菜韭黄切花。老豆腐切厚片下油锅炸一下,待表面焦黄后捞出切成丁。锅里多留一点油,油热后放葱花、姜末炝锅,后放黑木耳和黄花菜小丁和豆腐丁,撒上五香粉、盐、酱油进行煸炒至熟。前期工作完成后,下来就是烩臊子。根据人多人少的食用量,把熬好的白汤、肉臊子和配菜烩合在一起煮沸,汤色呈亮琥珀色。这时候放胡椒粉、香油和盐调味,关火后撒入韭菜韭黄花儿,人少可直接放在碗里。细柳臊子面做法的特点就是熟葱生韭,韭菜韭黄是为了提味提鲜,当然也是为了好看,所以不能煮熟。还有一种素臊子,里面不放肉,主要以豆腐、黄花、木耳、香菇、红萝卜、菠菜、韭菜韭黄为主。这种臊子做法和荤臊子的配菜做法基本相同,主要讲究的是色泽和营养,现在注意保健养生的人都喜欢吃。

散文 | 细柳臊子面(王小虎)

臊子做好,给锅里添水烧滚开后下面。经常做饭的人,会先抓起一把面条在案板上抖两下,让面条之间完全散开没有粘连。面条丢进锅里后,要迅速用筷子划拨,不要让踏在一起。锅开两次,点两次水,面条熟了就可以捞出。捞长面不用一般的筷子,它是长一尺五的特制筷子。面捞出来会先在凉水盆里冰一下,过水后的面条不会粘在一起,吃着更爽口、更光滑、更有嚼劲。细柳臊子面不像岐山臊子面那样,直接把辣子放进臊子里,而是把盐、醋、油泼辣子放在桌上,各人按口味自己调。这样,把孩子和不吃辣子,不同口味的人都照顾到了,很亲情、很暖心,也很人性化。细柳臊子面的特点就是“汪、亮、鲜、筋、滑、爽”,即底汤汪,臊子清亮,味道鲜美,面筋道爽滑。吃臊子面一般用的小碗,里面挑一箸头面,浇一大勺臊子,这样吃起来味道才香。长面很长,吃的时候要用嘴吸,所以农村人把吃长面也叫吸长面。如果很多人围在一起吃臊子面,嘴里的“吸溜”声大得很,老远都能听见。当地流行一句话,叫作“长面肉臊子,放下一吊子”。这不是一句坏话,而是形容人豁出一切,放开肚子吃长面的一种状态。由于汤宽面少味道香,一般人一顿能吃三四碗,胃口好的小伙子能吃七八碗。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前,农村人既缺钱又缺粮,平常根本不吃臊子面,只有过年、过事、过会才能吃上。

散文 | 细柳臊子面(王小虎)

细柳会做面的人很多,面的品种也很多,但只有臊子面能端上席面。因为长面有长长久久、长寿长福的吉祥寓意,所以说它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礼食。当地人过年过会、娶媳妇盖房、做满月过寿,都会吃臊子面。到了每年的大年初一,细柳人在早上都会吃臊子面,而且按照古老的民俗仪式,在吃面之前先给供奉祖先牌位的桌子上敬上碗臊子面,上面放两支香以作筷子,然后大家才欢天喜地地享用这新年第一天的美食。在当地,由于大家都喜欢做臊子面也喜欢吃臊子面,从而约定俗成了“早面午席”的过事食谱。遇上过事过会,早上必定是“全盘子”吃臊子面。全盘子也叫“定盘子”,就是在盘子上用焯熟的豆芽菠菜垫底,上边摆上白肉片、牛肉片、火腿片、猪肝片、肘花片、肉冻片、豆干片、莲菜片等8种荤素菜,顶子放一个煮熟的鸡蛋。桌上再放个酒提子,放一个酒盅。这时候,司仪开始唱祝酒辞“豆芽装芯梅花尖,各样荤菜围一圈,鸡蛋豆腐大肉片,莲菜一吃长心眼。”唱毕,遂高呼一声“行壶”,大家就一个酒盅轮流转着喝开了。喝的差不多了,就开始上臊子面。由于过事吃面的人多,所以锅头跟前帮忙的人很多,村上妇女围一圈。她们有捞面的,有冰面的,有浇臊子的,还有往席上端的,完全是流水线作业,有条不紊。过事的时候,帮忙的乡党招呼人也离不开臊子面。如果有人吃面时还没来,她们就会打电话喊道“臊子面锅开得‘哗浪哗浪’的,你还不来”;如果是有人来迟了,她们就会说“臊子面锅都戳了,你才来”。好像吃不上臊子面就是很大的遗憾似的,同时也说明臊子面在人们心目中有多么好吃。甚至有臊子不汪,长面不长,事情就没过好这一说。但是,过事一般不会用人擀面,而是会派两个人扛上半袋或者一袋面粉,提个笸篮去压面店用机器压面。面压好,会一把一把整齐放在笸篮里,两个人用棍子抬回来。压的面虽然在口感上和手擀面差一些,但比手擀面硬也光,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而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应付大场面,不管来多少人都能随到随吃,不会让主人家的事情受影响。遇到来结婚迎亲,村上帮忙的乡党也会用臊子面捉弄女婿娃。长安农村有个讲究,新女婿和礼宾先生来迎娶新媳妇的时候,女方家要请吃一顿臊子面。趁端面的机会,帮忙的人会给臊子面下面放一把盐或一坨辣子,这种恶作剧往往让新女婿大出洋相,笑翻人群。但结婚后会反其而行之,新女婿回门时还会吃臊子面,丈母娘会在面下边卧两个荷包蛋,承载着满满的疼爱之心。在细柳,人们给老人过寿的时候,也会吃臊子面,也叫长寿面。寿星吃面的时候不但不能断,亲人还要把自己的面条夹给寿星,这叫添寿。所以,臊子面在人们心中已不是简单的吃食,而是赋予它更多的礼仪文化内含。细柳人吃的不是臊子面,而是文化。

散文 | 细柳臊子面(王小虎)

细柳臊子面不仅有美好的寓意,而且方便简捷,客人随来随做。特别是手擀臊子面不但口感好,更能吃出家的味道,吃出母亲的味道。现在,细柳臊子面和秦镇米面皮一样,名声鹊起并走出了细柳地区。一些会厨艺的细柳人组成红白事服务队,走村串乡给过事的人家做席做臊子面。还有人在西安和长安城区开设门店,专门经营细柳臊子面,每天食客盈门。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品尝到家乡的特色风味,把长长久久、长寿长福的美好祈愿送给更多的人,努力打造一块长安美食的金字招牌。

散文 | 细柳臊子面(王小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长命   切成   韭黄   面团   长安   面食   韭菜   瘦肉   麦子   女婿   口感   面条   盘子   面粉   筷子   散文   旅游   王小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