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山西部队故事(连载3修编)

崞阳镇:

古人云,择水而居。崞阳镇也不例外,由此有了2000余年的建城史,并一直是周边地区的县治所在,直到1958年底为原平取代。镇内历代遗留的历史文化痕迹众多,古城池(墙)、城隍庙、文庙、关帝庙、普济桥、北大桥等等,为小镇增添了独有的魅力。

小镇的地理位置优越,坐落于西山坡地向滹沱河岸过渡台地最后一个台,既有坡、沟,又有平地。西山自西向东的几条小河在镇西北角外汇聚成较大水流,为此修建了水库,起名崞阳湖,筑坝蓄水,调节利用,下游形成了有着湿地特征的河道,宽达200—300米,下游中段镇北门外有北大桥跨越,再往下穿过铁路桥直奔滹沱河而去。

镇北湿地河段沟壑高耸,北沿坡地迎河从崞阳湖坝开始由西向东到铁路桥,分布着四个村庄,依次是手工造纸传统村、西村、西大桥村、东大桥村。其中东、西大桥村的分界线即是北城门桥的南北向道路(通往城北几里外的火车站)。从石寺移防的三营以东大桥驻扎营部及一个连,西大桥村、西村各驻扎另两个连。这里水资源丰富,贴城而居,居住环境、交通等都比石寺好了许多。

沟壑南坡上去后地势较为平坦,老祖宗们选择这里修建了最早的城池,经历千年演变,形成了崞阳镇日字形的城廓,上世纪70年代镇区面积约2—3平方公里,南城为商业、行政、居住区,北城主导教育、医疗、供给服务。

崞阳镇西临太原—北京国道、崞阳湖,东靠京原铁路(1971年通车),北贴河道,实在是晋北本地区域的一处风水宝地。当时选择驻扎小小崞阳的就有两个团级部队机关及部分下属部队:189师炮团和总后503仓库,给当地政府人民带来了很多压力,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小镇生活,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

悠久的历史和晋商的精明,成就了崞阳人民,历朝历代名人辈出。近现代有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先生,1935年中山陵刨腹求抗日、与共产党密切合作,直到申请加入共产党,1947年病逝。为纪念续范亭先生,崞阳镇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范亭中学。上世纪60—90年代期间,山西除了太原一、两所中学外,范亭是全省口碑最好的高中之一,有“南康杰(运城市)、北范亭”的美名,忻州地区初中毕业生无不以考到范亭为荣。现代我的同班有全球最知名声学专家康健博士(香港新机场声学环境设计首席),他父亲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班主任。1979年,我们一起参加高考,康健351分,我347分,同报了清华大学的志愿,结果康健如愿录取,我被调剂到了南开大学。如今我也算是崞阳镇出来的名人(排名或者几千),呵呵。。。

新家、学校:

离开石寺村,我们安家在了崞阳镇东关大队的一户居民院落,古香古色、中规中矩的北方传统四合院,比较石寺的住所,有了城里的感觉。院子由大门、照壁、花台、室外厕所、东西厢房、正屋组成。临街墙花台居中,大门照壁、厕所位花台两侧构成四合院的南缘,我家住靠近大门的东厢房,房东居西厢房,正屋用作拜祖祭神。

房东男主人是镇医院的医生,以他的年龄,应该是医学院校正规出身,文质彬彬戴着眼镜,家里有两个和我年龄相当的女儿,还有他太太和母亲。后来时间长了,听说祖上家业大,解放后成份定的不好,所以男主人委屈在镇医院,不过历次运动似乎也没受太大冲击,只是看上去少言寡语,应该是政治运动频发练就的沉默吧。

镇上的老院落组成有鲜明特点,我家居住的这个很典型,判断应该是大家族的住所。临大道头道门进来是个死胡同,单向北侧排列了现在的三家院子,南侧是前院的后墙,判断几代前是一家,现状是分家过的结果。

离家约200米就是学校—东关学校,小、初合一。校史我不知道,看格局是在城隍庙旧址改建的(改革开放后,文物保护,学校迁移了),拆了前院建筑(也许是日本鬼子炸毁破坏了),主大殿及配套东西厢房保留,西院、后院辅房保留。大殿用作教师办公室,东西厢房是六个小学教室,辅房为行政、后勤,前院新建两排六栋12个砖瓦教室用于小、初中,东院拆除后是体育活动场地,很大,可踢足球、设有排球场地,还有室内乒乓球,校园北直到城墙(崞阳镇自北门到东门的城墙保留完好,我们这片是城内东北角)。学校大门保留着城隍庙的威严,面向正南街道,从街道需登高十几级台阶上来,大门前有平台,左右两侧竖有旗杆,煞是威风。我上学从校门外东侧巷子过来,本来与学校一样高程,也要先下十几级台阶到正南街道,再上台阶到校门口。

老师、同学:

小镇不大,那时好像设了三所高中以下学校,东关学校是小、初合一,另两个是西关小学和南关小学,镇上的主要师资和学生集中在东关学校。妈妈分配在东关学校,教初中语文、当班主任老师,我的班主任老师也教语文,我家西院邻居,毕业于范亭中学,是个年龄仅约20出头、还未结婚的漂亮女生。

范亭中学、东关学校有很好的体育基础和设施,且相互支持,东关学校就有一位体育院校毕业的老师,往后的三年时间里,体育老师给了我很多关照,我也体会了运动带给人的快乐和训练的艰苦。

东关学校学生来自镇区和城外临近村,学生的出身层次分明,学生群体由两个部队家属子女,镇上各级干部子女,其他上班人员子女,城镇居民子女,村民子女等组成。那个年代,社会流动少,信息渠道少,信息不一致,大家经济上的差距不大,层次感主要体现在交流隔阂和互相抱团上。

以两个部队子女的势力最大,学校历年平均在校总得有四五十人,又无形中有我妈妈这颗大树罩着,有时会忘乎所以,做些出格、显摆、露脸的事情。妈妈没少操心教育我们,提醒我要和其他同学平等相处,不要抱团,要以班集体、学校荣誉为重。最终通过引导、吸引孩子们(包括我自己)参加体育竞赛活动,转移了注意力,健康度过了小初学习阶段。初中阶段我校的少年男排荣获忻州地区冠军,参加了省联赛,女队也取得了地区第三名的成绩。这些部队孩子都是主力,我参加的是少年男排,503部队的两个小姐姐是女排。

政治:

刚搬到崞阳没多久,1972年2月,发生了尼克松访华的重大政治事件,中美关系缓和。作为孩子,当时几乎没印象,只是后来才意识到这种转变对中美两国、对国际局势的重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城隍庙   忻州   西山   正屋   部队   铁路桥   花台   前院   厢房   山西   镇上   小镇   子女   大门   往事   两个   学校   故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