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背后的热情 | 乐评

黑暗背后的热情 | 乐评

文 | 张听雨

5月22日,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落下帷幕,闭幕式由青年指挥家钱骏平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出孟桓锋《在黑暗背后Ⅱ》、宁峰担纲独奏的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与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关于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我在演出前仔细作过思考,却从来没有想到本文的标题。这个标题是从当晚的曲目以及演奏两个角度共同概括的,这样对整个演出丰富、多元的感受也是我力图在文字中呈现的。

孟桓锋的管弦乐《在黑暗背后Ⅱ》是“第六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展演作品”。尽管仍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但他对于音响背后材料的驾驭已体现出成熟的面貌。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导演库布里克的著名影片《2001:太空漫游》,原片的配乐中有经典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名作,这显然是一种“戏仿”观念下的配乐。如果换一种思路配乐,孟桓锋的这部作品再合适不过。这部作品尽管有着有效果的音响,却不止于此,借由音乐的投射可以想象有趣的时空对位,乃至宇宙之浩渺有情。还可改进之处我以为是作品的连接还可以写得更好。

小提琴家宁峰严肃甚至略显拘谨的表面背后是如火山岩浆般的热情——深邃却炽烈,我似乎能感受到他在演奏过程中的隐忍,即在强有力的技术控制下最大化地歌唱与抒情。疫情以来多次听宁峰的演奏,惊异的是每次都有新的面貌,抒情与歌唱一向是他的强项,此番演绎我以为在快速乐句的音乐性上更上一层,当晚的圣-桑似乎很难找出诠释与技巧上的问题。开头演奏每一弓都有有力却丰盈的音头。圣-桑的这部协奏曲如同抒情歌剧,二乐章宁峰在长音乐句的走向上有极强的控制力。我似乎一度忘记他手里的是小提琴,以为是女高音在完成“不可能的歌唱”——第一乐章张力像是戏剧女高音,第二乐章显然是抒情女高音,第三乐章又是花腔般的表达。

于此见宁峰“戏路”之宽。宁峰显然善于与乐团合作协奏曲,这也定是他如此受乐团欢迎的原因。今年圣-桑逝世百年,他与余隆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同样协奏曲,能够听出乐队部分的演奏与今日钱骏平处理的思路有不同,但宁峰在各异其趣的指挥处理下都展示出良好的音乐性。

黑暗背后的热情 | 乐评

《第六交响曲“悲怆”》是柴科夫斯基生前上演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也是中国听众最熟知的古典音乐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柴六”一度成为中国大学校园的“流行音乐”。这部作品题为“悲怆”,但原文是法语词"Pathetique",并无中文语境“独怆然而涕下”悲情之浓烈。我在里面更多地听到柴科夫斯基对生活的热情以及继而引发的挣扎。钱骏平的指挥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热情,演出了一般流动、自然的“柴六”。

钱骏平并不以传统意义上的俄罗斯风格处理作品,而是试图挖掘作品内部的逻辑,几个乐章都表现出强烈的叙事色彩。二乐章舞会场景主题的流动、三乐章进行曲的整体感都显示出他在长大乐句与细腻乐思上的处理都有自己明确的想法,他肢体表现出的对于音乐的热情让音乐更有张力。在对乐团声音的锻造上,他让乐团发出了更为松软、融合的声音。他在中提琴演奏上有着十分高的造诣,在他的调教下,“柴六”中几处中提琴片段都演奏得非常出色。对于整体的呼吸感,他经常会以大量频繁的吸气提示音乐的呼吸。在四乐章,许多骤然停止的地方钱骏平充分抓住了休止的紧张度。尽管我以为第一乐章的引子前六小节处理成一个大乐句有些过于流动,不够“悲怆”,而我却十分喜欢他副部主题的速度,这个最为脍炙人口的段落许多指挥的处理都流于俗甜而过于拖沓,钱骏平这里的流动感恰到好处。大剧院管弦乐团最近着力发掘青年指挥是很好的风向,当晚的演绎对于一位“90后”指挥来说已是十分优秀的呈现。

听完“柴六”,我留在大剧院继续欣赏演到凌晨的“午夜玫瑰”,今年破天荒请来了盛小云等评弹名家演出,我戏称应把题目改为“午夜茉莉”。这一安排别具匠心,音乐厅门口每位观众可凭票领一朵玫瑰,我不知怎得想起宁峰的唱片《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当下找到耳机插上又听了一遍,回味这个午夜,黑暗背后的热情。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柴科夫斯基   热情   乐句   音乐性   女高音   中提琴   悲怆   协奏曲   乐章   抒情   当晚   乐团   演出   黑暗   作品   旅游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