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舞台 | 乐评

年轻人的舞台 | 乐评

文 | 张可驹

7月24日,我观赏了上海夏季音乐节的闭幕演出。本次夏季音乐节的内容安排十分多元化,闭幕演出的内容却回归传统。余隆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同两位青年演奏家合作,演出两部大型协奏曲。上半场,是大提琴家陈亦柏担当独奏的格拉斯《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下半场是张昊辰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张昊辰的演奏,国内的乐迷已比较熟悉了,陈亦柏则是大致从去年开始,方才在国内较大范围地开始自己的演奏事业。虽然他们同属青年演奏家之列,二人的年龄差距,却也基本是分出了类似于两代人的状态。听后,感到张昊辰的高水准演绎是在意料之中,陈亦柏则带给我不少惊喜。他的技巧与风格都很实在,或者可被形容为全面,未来可期。

年轻人的舞台 | 乐评

陈亦柏首先让我感到惊喜之处,是音响效果的品味与控制力。格拉斯这首协奏曲,乐队的分量虽然写得巧妙,没有压倒独奏,可大提琴与乐队的平衡,对于这件独奏乐器提出的挑战总是很大的。这是乐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陈亦柏在音量方面有着一派强劲和整齐——力求使自己的音响洪亮、挺拔地出现在舞台上,并且贯彻始终,在篇幅相当长的作品中,没有虚弱的“断层”出现。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用力从未损及音质,这在弦乐演奏中殊为不易。有时力度本身,还可以靠年轻的机能来撑,但音质的舒服与均衡,就是技巧和方法的综合无疑。

这位大提琴家的音响品味自然得体,始终不强迫乐器发出某种声音。同时他对音响效果的构思也是统一的,基本没有“时断时续”的揉音,揉与不揉,都有各自的目的性。技巧与品味皆然,对于这位00后的大提琴家来说,更是成熟性的证明。他对于揉弦的幅度很有控制,力求让音质凝练,以此磨炼层次,而不追求那种空泛的抒情效果。

大提琴家在句法和其他一些细节控制方面也各有亮点。在作品的第一乐章,不少采用波弓演奏的段落中,陈亦柏处理那些短句时,换弓非常灵活。一方面体现其运弓的技巧水平,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大提琴家是吃透了乐句的构思之后,才能这般从容地运用技巧。

勃拉姆斯的钢琴音乐是张昊辰的最爱。处理《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部高度交响化的杰作,他和余隆指挥的上海交响乐团,可说对于作品偏重戏剧性的演出传统做了反思。前两个乐章中,独奏和乐队整体平衡的构思和我们熟悉的很多典型演绎不同。以第一乐章为例,钢琴家的弹法初听力道偏弱,其实是审慎地设计了贯穿整个乐章的、力度与气势的长篇发展。相对而言,呈示部的演奏较多注重钢琴作为“独奏声部”的形态;戏剧性力量的攀升,随音乐内容的发展,在展开部的持续高潮中得到释放。再现部带有华彩性质的乐段也切实弹出了音乐所需的力度与光彩。

钢琴家呈现了精致的音响构思,并且十分忠于原作地刻画音乐的分量感。这样的忠实,很多就体现在他对该作声部结构的把握中。声部密集的写作,是勃拉姆斯的钢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思维。从早年到晚期,表现各有不同,但更多不是凭借力度“轰击”,而是通过结构的“搭建”,构筑音乐气魄。《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最突出钢琴力量表现的作品之一,这种构思的运用自然极为充分。张昊辰对于展开部中持续戏剧化的音乐内容的推动,正是以这种结构面的扎实为根底。与之相呼应的,无疑是余隆与乐队在交响曲化协奏中的音乐形象。

处理作品开头的圆号独奏,演奏家常会突出轻柔与悠扬的特质。圆号首席却以力度充实、线条挺拔的形象来展现这段著名的旋律。其后的乐队全奏中,余隆没有将力度推得过高,而是注意保持音响的透明。他在此注重弦乐与铜管的平衡,及音响融合的效果。

表现协奏曲的第二和第四乐章,独奏和乐队很多都是从节奏的刻画入手。第二乐章开头,张昊辰以强劲的力度与节奏感弹出气势。但稍后,钢琴家就让我们明白,他的着眼点仍非通过力度的爆发追求戏剧性,而是要通过持续的节奏控制,把握演绎的紧张度,继而整合乐章横向的结构脉络。终曲的处理,也稍稍有些殊途同归,表现方式却完全不同。先前节奏的紧张度,在此转为意想不到的灵巧,独奏和乐队都充分投入其中。慢乐章是张昊辰的胜场,雅致的歌唱句让人难忘。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勃拉姆斯   声部   演奏家   钢琴家   协奏曲   大提琴   独奏   乐章   构思   力度   音响   钢琴   舞台   年轻人   乐队   技巧   旅游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