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患耳疾听力差,用手掌围成“扩音器”交流,憨态可掬

近日,笔者来到晋南中条山中的一个小村。村子不大,原有50多户人家,现在只剩了20户,年轻人大多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留守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老人们故土难离,依旧守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过着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日子。图为村庄里一对60多岁的夫妻在清理捡拾回来的砖块,准备将自家院子的围墙修整修整,他们家的大黄狗悠闲地在边上走来走去。

古稀老人患耳疾听力差,用手掌围成“扩音器”交流,憨态可掬

图中的这位老人叫张金锁,今年72岁,笔者与他是在村中偶遇的。张大爷患有耳疾,听力不太好。有人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就用手半捂着耳朵,手掌弯曲形成一个“人造扩音器”,他说这样他可以隐约听见一些声音,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是能进行基本的交流。他笑呵呵的模样很有感染力,像极了我们常见的“弥勒佛”。

古稀老人患耳疾听力差,用手掌围成“扩音器”交流,憨态可掬

张大爷有三个女儿,目前都已经成家,在城里居住。他的老伴因患有疝气,被女儿接到城里看病去了,家里就剩下他一个人。“和老伴生活了一辈子,一个人生活有点不习惯。好在她得的病也不是什么大病,我就在家等她治好了回来。”张大爷说。图为站在自家的老房子旁边的张大爷。

古稀老人患耳疾听力差,用手掌围成“扩音器”交流,憨态可掬

张大爷家里有10亩地。“我种的花样多,玉米、葵花、花生、土豆、高粱等乱七八糟的都种。这把年龄了,孩子们也都大了,没什么负担,不需要费尽心思的去赚钱,能收获多少就收获多少吧。”老人说,他种地一年能挣五六千块钱,有时候在山里挖点中药还能挣一两千块的零花钱。图为张大爷家的房门上,隐约可见一层盖一层的春联。

古稀老人患耳疾听力差,用手掌围成“扩音器”交流,憨态可掬

老房子外面的山坡上,放着几个黄泥糊就的圆筒状的物件,顶端用旧衣物或者编织袋覆盖。张大爷说,那是他在料理庄稼的同时,养的几窝土蜂。养蜂本来不是为了赚钱,是为自己和家人吃着方便,“以前土蜂蜜卖得很便宜,不值什么钱,现在的价格却贵很多,一斤能卖50块钱。

古稀老人患耳疾听力差,用手掌围成“扩音器”交流,憨态可掬

“土蜂一年只产一次蜜,天不旱的话一箱蜂一年产10-20斤,天旱得狠了,也就8斤左右。按我们村当地的价格卖,一窝蜂能卖300块左右,按照市场价就能卖到400-500块。”张大爷说,今年产的蜂蜜都被孩子们拿走了。图为土蜂蜂箱的底部,留有蜜蜂来往的通道。

古稀老人患耳疾听力差,用手掌围成“扩音器”交流,憨态可掬

老人居住的房子,是晋南山区早年间常见的建筑样式,砖头和木头做主材料砌墙,然后用黄泥整体抹上。黄泥不是只用水和,而是把黄泥打碎后,和麦草混在一起搅拌,为了牢固,有的人家还加入米汤汁增加粘度。图为张大爷向笔者介绍家中房屋的情况。

古稀老人患耳疾听力差,用手掌围成“扩音器”交流,憨态可掬

“这几间房子的历史很久了,算得上是文物古迹了。我这三座房中,一座是土改时分给父母的老房子,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另一座是我结婚时自己盖的,还有一座是我后来花两千块钱买的。”张大爷笑着说,三座房子将院子围隔成了前后两个院,虽然看着破破旧旧,但住着很舒服。图为老人目前生活起居的老房子。

古稀老人患耳疾听力差,用手掌围成“扩音器”交流,憨态可掬

走进房子内部,张大爷不好意思的说,家里很乱,让人见笑了。但从厨房物品的摆放看,却是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家中有冰箱也有电炉子、煤气灶,还有用几块砖搭建起来的灶台。吃简单的饭菜,做熟悉的农活,间或养些蜜蜂,采摘草药,张大爷的生活简单平静,与世无争。图为老人的厨房。

古稀老人患耳疾听力差,用手掌围成“扩音器”交流,憨态可掬

老人说:“我就是在这出生的,我爷爷是河南人,爷爷带父亲来到这里,扎根下来后就没有再回去。我河南老家还有亲戚,只是很少走动。我在山西生活了一辈子,虽然算不上富裕,但是我挺知足的。”因为历史原因,老人的爷爷带着全家迁移至此,几代人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不富裕却也足够安宁。图为张大爷的房檐下悬挂的用来晾晒物品的竹篮子。

古稀老人患耳疾听力差,用手掌围成“扩音器”交流,憨态可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南中   土蜂   老人   憨态可掬   古稀   黄泥   扩音器   块钱   蜜蜂   大爷   村庄   院子   笔者   城里   爷爷   家里   房子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