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

1958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两弹”试验基地工程建设的特殊部队,即“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简称“特工指”),代号为7169部队,兵团级单位,以刚刚从朝鲜撤军回国的志愿军19兵团机关、志愿军工程指挥部和志愿军后勤部为基础组建而成。

1961年4月在河南洛阳,以特种工程指挥部抽调部分人员组建工程兵建筑第54师。部队代号7982部队-8342部队,1975年改为88614部队。辖101(志愿军工兵第一团)、103、109、123、124,125团,126团。1970年,54师参加抗美援越的一个团和留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一个团全部归建。另转隶53师一个工兵团,配属一个汽车团和第712野战医院。1979年底,师机关率工程兵建筑第123团,125团,126团撤离四川,师机关移至西安市三桥,123团,125团移防至河南省灵宝县。

19!82年4月2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工程兵第54师师部连同营房一并移交公安部作为建立武警部队技术学院办校校址。1983年4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公安部,同意建立武警部队技术学院 军级单位;1991年3月1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武警学院转隶公安部直接领导,管理。并决定:武警技术学院的消防管理和消防工程两个系及其专业教研室移交武警学院。武警学院的内卫、政治和进修系及其专业教研室移交武警技术学院。《武警学术》改由武警技术学院主办。1989年武警技术学院停办。1990年4月武警技术学院恢复;1998年9月1日,更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学院,11月12日揭牌 校址陕西省西安市三桥 邮编 710086;2011年6月,武警工程学院改称为武警工程大学.2017年6月,原武警工程大学、原武警乌鲁木齐指挥学院调整组建新的武警工程大学。

工程兵建筑第101团

1949年10月1日在甘肃酒泉起义的国民党120军7团,铁道兵营等单位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工兵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一团,隶属军委工兵领导。1950年5月入朝作战,1951年底回国。1953年底至1965年底,又转战辽宁,河南,青海等地。1955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101团。部队代号为8042部队,1975年改为88701部队,后改为88742部队。从1961年10月至1981年1月直属工程兵 建筑第54师建制领导。1981年至1982年先后归建工程兵建筑第53师,52师建制领导。1983年起归总参工程维护总队,并改为工程兵第六工程维护大队。2012年初正式归建成都军区建制领导。

工程兵建筑第103团

该团1950年在贵州省贵阳县组建。1955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103团。部队代号为7985部队,1975年改为88702部队,88738部队。1961年4月归建工程兵建筑第54师建制领导。同年9月进军新疆罗布泊参加国防科工委第21基地,即核武器试验基地建设(团部住马兰乌什塔拉松树沟)。1965年该团二营执行兰州军区某高炮阵地建筑任务,该团一,二营又转场到西沟,当年6月因工作需要,该团二营与101团进行了对换。1967年5月至1968年8月抽调部分干部战士参加了农建第十一师农九团(甘肃生产湾)的军管任务。1975年归建工程兵建筑第53师建制领导,1982年归建工程兵建筑第52师建制领导,1983年起归建工程维护总队建制领导,并改编为工程兵第七工程维护大队。2012年初正式归建成都军区建制领导。

工程兵建筑第109团

1958年3月30日,工程兵建筑第109团,隶属于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建制领导。1961年4月109团,正式归建工程兵建筑第54师建制领导。1966年6月11日,109团调归国防科工委第21基地建制领导。1967年5月6日,总参谋部电令,109团在施工任务期间,归国防科工委第20基地建制领导。部队代号8365部队,训824部队,89736部队,89730部队。隶属国防科工委建制领导。

工程兵建筑第123团

该团的前身是辽南军区独立二师整训二团。1948年在湖北黄陂正式组建为工兵5团。1961年归属工程兵建筑第54师,代号为7243部队,在甘肃酒泉第20基地施工时,因工程高度保密,当时的代号为闽江部。部队代号为7983部队,88712部队,88743部队。1964年9月移防甘肃洒泉。1965年秋奔赴四川绵阳,驻梓桐县石牛镇。1968年底移防四川涪陵白涛镇。1973年10月奉命奔赴川北。1976年8月又奉命移防川东某地。1980年底移防河南灵宝县。1982年11月23日根据总参谋部批复被撤除建制,新组建起的团留守处移交总参工程兵部直接管理。

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

工程兵建筑第124团

工程兵建筑第124团的前身可追溯到抗战初期,1938年决死一纵队在山西平遥组织的游击队,后发展壮大为平遥游击大队。1946年1月以该大队为基础组建太岳一分区新九团,1947年7月改编为太岳军区第18分区第42团。1948年8月15日改编为华北军区第15纵队43旅128团。1949年3月1日改称为第18兵团第62军184师551团。1951年4月,184师出川北上华北,先后抵达河北定县,秦皇岛担负海防任方,待命入朝。551团改为工兵第26团,工兵第9团,1961年编入工程兵建筑第54师时改为工程兵建筑第124团。部队代号8023部队,

1964年调归国防科委21训练基地,1988年改为总装备部21基地工程兵建筑第124团,2016年改建为战略支援部队新疆马兰21基地124团。

工程兵建筑第125团

该团1949年在辽宁组建。1950年入朝。1958年8月回国后,居住丹东(团部在浪头)。1959年上半年正式编入守备三师,成为辽东要塞守备第15团。1960年初,一营调往北京。1960年5月,团部率其他部队陆续进驻西安市长安县新村,焦厂,沣峪口,高桥一带(团部驻焦厂)。1961年整编为工程兵建筑第125团。1962年10月26日在青海海晏归建54师。部队代号先后为8040部队,88713部队,88744部队。1965年春抽出部分人员组建二炮团队,其一营奉命开赴酒泉执行特种工程施工任务,大部队和团机关开赴绵阳梓橦。1980年底移防河南灵宝(现灵宝市)。1982年1月29日根据总参谋部批复被撤销编制。其新建的团留守处移交总参工程兵部直接管理。

工程兵建筑第126团

126团于1968年一1974`年5月在山西岢岚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隶属于51师管辖,部队代号8041部队,1975年8月改为88714部队.隶属于工程兵建筑第53师。1974年6月调归54师,在重庆涪陵。于1979年底撤离四川。1982年3月调归第二炮兵建制。

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

唐人

原解放军工程兵学院院长:

唐人(1918—1996),原名唐宗福,山西沁源县坡底村人。

193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0月在山西太原国民师范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1937年在决死一纵队地方工作队任队长,后任决死三纵队七连政治指导员,决死队敌区工作队队长、游击队长。1940年4月在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学习。1941年2月任太岳军区轮训队党支部书记。1945年任决一旅三十八团干事、太岳第一分区谍报股股长。1946年5月在太岳第十八军分区情报处任处长。1947年在太岳军区新编第九团任参谋长。1948年7月任华北军区第十五纵队四十三旅一二八团副团长。1950年1月任陆军第六十二军二八四师五五一团团长。1955年5月任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装备计划处处长。1957年9月在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60年7月在南京工程兵学校任副校长。1961年3月任工程兵第二技术学校校长。1962年8月任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师长。1978年1月工程兵学院副院长。1981年8月任工程兵学院院长。1984年离休。1996年8月病故,享年78岁。

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

工程兵建筑第54师首任政委:马苏政

马苏政(1922~2008),男,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原中央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离休干部。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人物生平

1939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5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通讯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教育副官、新四军第一师连指导员、第六师营教导员等职,参加了黄桥、两溧反顽,苏南反“清乡”、反“扫荡”,长兴、泗安、新登等战役战斗。1945年率营坚守新登县城,该营获“碉堡营”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纵队政治部科长、第三野战军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涟水、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大1总队科政治处主任、军事学院干部部科长,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组织部部长、工程兵建筑第54师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参谋长、副司令员。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

一支神秘的部队

摘自马苏政回忆录

在西北三省(甘肃、新疆、青海),有支神秘的部队,担负着神秘的任务,她的代号为8342部队,排在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的后面。她不属于兰州军区、新疆军区,而直接归军委工程兵领导,她担负的任务由国防科委、二机部赋予,她的真实番号为工程兵建筑第54师。下属3个工兵团(5、9、15),3个建筑团(101、103、109),配属一个汽车团,一个医院,总计35000多人。

第一任师长高万祥,政委马苏政,他们两人都是特种工程指挥部的。高是司令部工程处长,马是政治部组织部长。在特种工程指挥部率领号称10万大军,完成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任务后,组成54师来完成核武器试验基地的任务。

这个核武器试验基地,在天山南麓,博斯腾湖畔,起名为马兰的地方,即和硕县乌什塔拉公社。在那里完成了电厂、修配厂、基地办公楼、宿舍、招待所、水库、机场的建设,修建直插无人区罗布泊的道路。第一颗原子弹,乃至每颗原子弹、氢弹爆炸地的300公里道路,核试验基地的铁塔、工事、地下工程、四通八达的线路,都是在极其恶劣的气候,与世隔绝的地区,消失千年的楼兰古国,吃野菜、喝酱油汤,啃着榆树叶窝窝头,住在地窖帐篷里,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唯一的核试验基地。

以后转战到青海、甘肃,又修建核武器工厂。在甘肃某地和青海的金银滩草地,部队在高寒缺氧的条件下,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的一切修建任务。

最后转战到西南重庆涪陵白涛镇附近,修建地下核工厂,现在已解密。2003年9月15日老年日报特别报道:“走进神秘的地下核工厂”。而这神秘核工厂的建造者,即8342部队,就是工程兵54师。当时师长姚家俊,政委夏美乾,副师长隋常全,盛英杰,副政委杜万海,参谋长范吉昌,主任刘庆祥。现在,除盛英杰、刘庆祥健在外,其他几位同志都已作古。在他们生前,除了组织了解他们外,从未泄露一点他们的身世和功绩,没有留任何文字记载,一张相片也没有留下,他们都已离开了人世,我们活着人有责任将他们的事迹留给后人。

师长姚家俊,安徽肥西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一直在华东部队工作战斗,直到工兵团政治处主任,到军事学院学习后,任炮兵学院工兵教授会主任。1961年调54师,先任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后调任工程兵指挥学院训练部长,离休到无锡,病故于南京。

政委夏美乾,江苏省宝应柳堡人,1942年参加革命,先是在地方工作,后到军队华东六纵任54团民运股长,抗美援朝任志愿军工兵指挥部政治部组织科长,后调107团任政委,工作出色升任工程兵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69年调任54师政委,70年代调任工程兵军政干校筹备组组长。

副师长隋常全,祖籍山东黄县,1945年在东北参加民主联军,后到第四野战军,参加辽沈战役,入关打天津、南下广州各次战役。抗美援朝时,被调到志愿军工兵指挥部司令部当科长,回国后到7169部队工程处当科长,1961年调54师任副参谋长、副师长。

副政委杜万海,陕西人,1946年参加革命,在地方工作,后调部队,在兰州军区政治部保卫部任干事,后调志愿军19兵团政治部保卫部任干事。回国后,19兵团机构改为特种工程指挥部,他在政治部保卫部任干事。1961年调54师政治部保卫科任科长,后升任副主任、副政委,病故于西安。

这些同志,当年在四川武斗严重的情况下,保持了部队稳定,仍是日夜奋战。尽管这个部队已撤销,但这个部队的千万指战员遍及全国,让人们知道他们当年为“两弹一星”工程,曾流过血、流过汗,贡献了毕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虽然,他们现在大部分也退休了,正在安度晚年,但把他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告诉他们的后代子孙,是使他们心安理得的应有荣誉。

转载注:下属3个工兵团(5、9、15),即工兵5团--工程兵建筑第123团,工兵9团--工程兵建筑第124团,守备15团--工程兵建筑第125团。

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回忆老部队之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发展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工程兵   国防科工委   中央军委   指挥部   部队   工兵   甘肃   师长   军区   武警   代号   领导   基地   建筑   工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