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清泰陵

泰陵,位于永宁山主峰之下,埋葬着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泰陵是清朝入关以后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雍正皇帝打破了“子随父葬”的“昭穆之制”离开了清东陵,将陵寝选在河北易县永宁山太平裕。

探访清泰陵

泰陵

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康熙十七年(1678)十月三十日生于紫禁城,满族。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皇帝是清朝第五位皇帝,清入关后第三位皇帝。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圆明园,葬于清西陵泰陵。

探访清泰陵

石牌坊

雍正皇帝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 惩办了不少贪官污吏,大力地改善了吏治,为康乾盛世做出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雍正皇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清晨突然暴死在圆明园离宫中。官方记载说他是忽然发病身亡,然而其死因至今仍是难解之谜。然而民间却流传着雍正遇刺身亡,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刺杀了皇帝。还有人认为雍正暴死是吃药中毒而亡。雍正平时喜服丹药,他还曾为紫阳道人重建道院,延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到圆明园炼丹以求延年益寿。在《清帝外纪》中曾记载,“惟世宗(雍正)之崩,相传修炼丹饵所致,或出有因”。

探访清泰陵

泰陵祭祀活动

雍正皇帝曾在遵化清东陵选过陵址,但因土质和风水原因而废掉,后将永宁山太平裕择为万年吉地。雍正帝追求风水,首辟西陵从而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泰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雍正皇帝驾崩时泰陵还没有完工。乾隆皇帝即位以后,加速了施工进度,到乾隆元年(1736)完工,历时六年,耗银240多万两。

探访清泰陵

石牌坊和大红门

泰陵的建筑布局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第排开。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是2.5公里长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石望柱、石像生、龙风门、三路三孔桥、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占地8.47公顷

探访清泰陵

石狮

探访清泰陵

石象

探访清泰陵

石马

进入陵区的第一座建筑是五孔石拱桥,向北是三座巨大的石牌坊,正面一座,东西两侧各一座。过石牌坊向北不远处便是大红门,大红门是清西陵总门户,建筑形式为单檐庑殿顶,面阔34.8米,进深11.35米,高13.3米。大红门前东西两侧各立有一块下马碑。穿过大红门的券门,具服殿位于大红门内神道左侧,独成一院,是专供后代皇帝和后妃等谒陵祭祖时更换素服之所。在中轴线上向北走,就来到了圣德神功碑亭,俗称大碑楼,亭内有两通高大的石碑,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的功绩。碑亭座落在方形广场的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约12米的华表相衬,使碑亭显得更加壮观。

探访清泰陵

圣德神功碑亭

绕过碑亭,是一座七孔石拱桥,长107米,宽21米,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桥梁。下七孔桥,可见在神路的两侧对称排列着的雕刻精美的石望柱,望柱为六角形石柱,柱身雕流云纹饰,底部为六角形的须弥座。望柱向北是分列神道两侧的石像生,依次为石狮、石象、石马、武将和文臣。穿过石像生继续向北前行便到了龙凤门前。龙凤门是一座牌坊式建筑,为六柱三门四壁三楼顶形式,庑殿顶火焰式石牌坊柱门,周身用黄绿琉璃构件嵌面,正面各嵌琉璃盘龙一条,背面各嵌鸳鸯荷花图案,有帝后共穴,永远合好之意。

探访清泰陵

龙凤门

走过龙凤门,站在三孔桥上驻足观看,陵寝宫殿群在紫色的永宁山衬托下,同时向东西两翼逶迤延展,格外壮观。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座神道碑亭,双檐歇山黄瓦顶,面阔进深均为9.45米,内有一通石碑,碑身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的谥号。

再往北便是隆恩门,隆恩门是陵区前后两大部分的分界和门户,面阔五间,进深两间。进入隆恩门的第一层院是一个砖石漫地的庭院,有大小不等的五座建筑,整齐地排列在广场的正中和东西两侧,最前边两座矮小的建筑是焚帛炉,北面是东、西配殿,再北是隆恩殿,隆恩殿是陵区主体建筑之一。

探访清泰陵

隆恩殿

隆恩殿,又称享殿,是陵寝祭祀时的主要场所。整座建筑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重檐歇山式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隆恩殿前的月台上放置三组铜香炉,祭祀时在里面点燃檀香。隆恩殿前月台台阶正中有一块丹陛石,上面雕刻着龙凤戏珠图案。殿内有三间暖阁,中暖阁设神龛,供奉帝、后的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宝座,供奉皇贵妃牌位;东暖阁为佛楼,上下两层供奉金银佛像。殿内四根明柱沥粉贴金,天花板上的彩绘鲜艳夺目,地面以“金砖”铺漫,仍保持着原初风貌。

探访清泰陵

帝、后牌位和暖阁

探访清泰陵

陵园

探访清泰陵

陵寝门

绕过隆恩殿,便来到了陵寝门,又称三座门和琉璃花门,是前朝后寝的分界,与两边的红色围墙将整个陵寝分成前后两个部分。中门为神门,已逝皇帝的棺椁由此进入。在位的皇帝走左边的门,祭祀的大臣走右边的门。陵寝门内由南向北依次有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高大的方城明楼是陵寝的最高点,明楼内有石碑一通,是皇帝的圣号碑,碑正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七个大字。从方城正中穿过拱旋式门洞,就进入了一个由宝城和明楼围成的月牙形小院,这就是“月牙城”。月牙城两侧有蹬道可上明楼。月牙城面积不大,但十分重要,进入地宫的秘密可全藏在这里。明楼下门洞正对着琉璃影壁,据说影壁布满了了机关,是通往地宫的门。为了达到保密的目的,清廷雇用了许多哑巴工匠建造地宫,让他们白天休息,夜间施工,保守地宫机密,所以月牙城又叫“哑巴院”。方城后边是宝城,宝城里面的土丘叫宝顶,宝顶下边是雍正皇帝的地宫。

探访清泰陵

泰陵

探访清泰陵

石五供

探访清泰陵

石五供、方城和明楼

探访清泰陵

通往宝城的方城隧道


探访清泰陵

月牙城(哑巴院)

探访清泰陵

宝城马道

中国的皇家陵寝的命运却扑朔迷离,有的毫无踪迹,有的从未被盗掘,还有的被洗劫一空。民间传说,埋在泰陵地宫中的雍正是没有头的,下葬时为了保个全尸只好铸了颗金头代替。雍正皇帝的泰陵地宫并没有被盗,也许将来打开地宫之日,雍正皇帝死因之谜才会得到破解。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方城   永宁   雍正   圆明园   暖阁   碑亭   雍正皇帝   陵寝   进深   神道   地宫   月牙   皇帝   东西   建筑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