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2007年3月23日,84岁高龄的毛岸青病逝。追悼会上宾客如云,共同缅怀这位传奇的老人。他的儿子毛新宇紧紧抱着父亲的遗像,不忍松手,妻子邵华泣不成声。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直到他去世,人们才恍然惊觉,竟然很少听说这位领袖之子的事迹,不知道他到底做了多少贡献,也不知道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参加过惨烈的战争,曾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经翻译过很多俄罗斯著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贡献过力量。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比起他的父亲,毛岸青实在太低调了。他从不张扬自己的身份,只是平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和父兄不同,他像个“凡人”。

“凡人”毛岸青,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呢?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幼年丧母,流浪街头

毛岸青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第二个孩子,父亲雄才大略,母亲充满才情,这样和谐的家庭,本应该让小毛岸青度过一个幸福的童年。

可惜好景不长,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平静的生活是一种奢望。毛泽东被任为中共中央特派员,前去部署秋收起义,率领军队前往井冈山。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留在长沙坚持地下斗争的杨开慧很快被国民党军阀逮捕,她始终不肯发布与毛泽东断绝关系的声明,被迫害至死。

此后,一家人分崩离析,再也没有团聚过。

虽然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被党组织秘密保释出狱,免于一死。但母亲逝世、父亲不在身旁,却让他们变成了无依无靠的“野孩子”。

正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的毛泽民听说了哥哥家里的变故,写信请亲属把孩子们送来上海生活。于是,1931年,三兄弟登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这个时候,最大的毛岸英才九岁,毛岸青八岁,毛岸龙甚至没有满五岁。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到了上海后,他们被送进了党组织秘密开办的幼稚园,度过了一段安稳的生活。可是就在这一年夏天,负责经管幼稚园的党组织被敌人迫害,幼稚园解散。没有人再来照料这些孩子,他们从此流浪街头。

回忆起那段日子时,毛岸青伤感地说:“我们的生活就和《三毛流浪记》里三毛的生活一模一样,只是我们没有去偷过钱,也没有给有钱人当过干儿子……”

每天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幼小的毛岸龙支撑不住,因病去世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就靠卖报纸艰难度日。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有一次,毛岸青得知了叔叔毛泽覃遇难的消息,愤怒地在街头写下“打倒帝国主义”几个大字,却被外国巡捕发现,对他进行了残暴的殴打。毛岸英把他背回去时,他的头部已经受了严重的创伤,留下了一生的后遗症。

这样悲惨的日子,兄弟俩过了五年。直到五年之后,他们才被地下党组织找到。那个时候,他们居住在一座破庙里,浑身上下狼狈不堪。

在上海党组织和党中央接上关系后,党中央派冯雪峰赶赴上海重建上海党组织,并告知他们:毛主席已知孩子平安,他的意思是,不必将孩子送来陕北。苏联曾答应收留中国革命烈士的遗孤以及党和红军领导人的子女,有机会的话直接将兄弟俩送往苏联。

张学良让部下把他们带到巴黎,由党组织把他们送往苏联。毛岸青化名“杨永寿”,还取了一个俄文名字“郭良”,进入了伊万诺夫市的共产国际第一儿童院进行学习。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天纵英才,建功立业

经历了如此坎坷的童年,毛岸青却始终保持坚强的底色。

兄弟俩在苏联定居后,终于恢复了和父亲的通信。毛泽东非常关心兄弟俩的学习,经常给他们寄信,嘱咐他们好好学习,但不可滋生自满之气,得意忘形。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在留存于世的一张写于1941年的寄书清单上,林林总总列了二十一本中国经典名著,《精忠岳飞传》、《三国志》、《水浒传》……每一本书都寄托着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厚望。

兄弟俩也很争气。他们没有为自己悲惨的过去而消沉,而是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抓住一切时间刻苦学习。

在这所十年制学校里,毛岸青凭借优秀的成绩接连跳级,毕业后考入了莫斯科东方语言学校进行深造。

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兄弟俩主动报名、积极参与,毛岸英上了前线,毛岸青则积极支前。在过了很久之后,2005年,毛岸青还收到了由俄罗斯政府授予的“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章,以纪念他做出的贡献。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不过,即使在苏联生活了这么久,毛岸青的心却始终记挂着祖国。一直呆到1947年9月,毛岸青终于得以回国,并在哈尔滨加入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他怀着伟大的抱负投身基层建设。根据毛泽东的心愿,毛岸青来到黑龙江省克山县,参加当地的土改试点。

那个时候的克山县正在流行严重的传染病,还经常有土匪埋伏在山上。毛岸青顶着“杨永寿”的化名,用着普通烈士子女的身份,在基层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共同劳动。

因为自己精通珠算,还会演奏很多乐器,毛岸青时常为乡亲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积极建设农村里的文化生活,很受父老乡亲的欢迎。

尽管知道他顶着恶劣的环境,做着艰苦的工作,毛泽东却并没有为他申请任何“特权”。不仅如此,他甚至严令禁止宣传毛岸青的事迹。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这样严厉、沉重的爱,让毛岸青深深地记住了父亲的教诲。此后,他始终保持谦逊的品格。

在1949年7月,毛岸青回到北京,就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俄文翻译。即使父亲名声在外,但毛岸青丝毫没有懈怠工作。他本就有深厚的俄文基础,工作起来又勤勉认真,翻译了不少经典著作。

细数他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不仅参与了词汇专业、艰深的《列宁全集》和斯大林的经典著作的翻译,还翻译了其他十几部政治理论书和重要的历史文献——这些都需要强悍的文字功底。

此外,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都经由他的手翻译,他在《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多达数十篇。

尽管为工作付出了巨大心血,毛岸青却从不居功,更不对别人谈起这些事情。直到很多年后,后人在图书馆查到这些经典译著和译文时,才恍然得知他做出了多么重大的贡献。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天赐良缘,伉俪情深

在毛岸英牺牲于抗美援朝战场上之后,毛岸青大病了一场,在大连疗养身体。1960年,一名因病休学的少女也来到了这个疗养院,这就是邵华

这一年,毛岸青37岁,邵华22岁,正是郎才女貌的时候。为了这两个年轻人,毛泽东特意给毛岸青写信问候:“我听说你同邵华写过很多信,是这样吗?你们是不是有做朋友的意思?你可以同她多谈谈,邵华是个好孩子。”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原来,早在三十多年前,他们的缘分就注定了。

1927年,中共第五次党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时,张文秋刚刚和刘谦初办完他们的婚礼。

在场的代表纷纷道喜,毛泽东笑呵呵地说:“他们都祝你们早生贵子,可是我倒希望你们诞下一对千金。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岸英,一个叫岸青,这样我们两家还可以结一对亲家。”

本来是随口说出的玩笑话,可是却无意间牵上了命运的红线。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邵华是张文秋的二女儿,和毛岸青一样,她的童年也十分艰辛。因为父母投身革命,年仅五岁的她和父母一起被军阀关进监狱,一关就关了四年。

在监狱里生活很困难,饥渴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时常到来的毒打也让小小的女孩受尽痛苦。好在,在母亲和难友们的照顾下,邵华还是跌跌撞撞地活了下来。

在毛岸英和毛岸青回国后,张文秋怜惜他们没有母亲照料,父亲工作又太忙,便时常如亲生母亲一样关心他们。

后来,张文秋的大女儿刘思齐真的嫁给了毛岸英,而邵华也和毛岸青情意渐浓。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1957年起,他们开始进行通信。在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经常带妹妹去看望因病休养的毛岸青,这让两个年轻人的感情快速升温。消息传到毛泽东耳朵里,他特别给毛岸青写信关心这件事。

于是水到渠成,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正式举办了婚礼。

毛泽东很满意这桩婚事,邵华是他看着长大的孩子,两家亲上加亲,更是一件佳话。他特地给这对新婚夫妻送了一块手表和一台熊猫牌收音机表示祝贺,这两件礼物至今仍收藏在他们家里。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毛岸青带着新婚妻子回到北京看望了父亲,又回到了老家韶山给母亲扫墓。他们携手走过人生的后半程,风风雨雨四十七年,从来没有分开过。

1970年的时候,他们的儿子出生了,毛泽东亲自给他取名“毛新宇”。毛新宇不负众望,学业有成,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后来又进入了中央党校理论部学习。

前半生的颠沛流离,终于为毛岸青换来了贴心的妻儿,得以拥有一个安稳幸福的家庭。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尘埃落定,安享晚年

进入和平时代后,战火已经远去,毛岸青终于能够享受平静而安宁的人生。

不过,尽管峥嵘岁月已经不再,毛岸青那颗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心却始终未曾消失过。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逝世。毛岸青压抑着内心的悲痛,带着年仅六岁的毛新宇站到毛泽东的遗像前,严肃地对毛新宇说:“新宇,我们来向着爷爷宣誓,我们一定会继承他的遗愿。”

这句誓言,毛岸青也从来没有忘记过。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和灾区的建设,为了宣传革命传统、宣传毛泽东思想而工作。

他带着妻儿重新踏上红军长征路,走访革命老区,为失学儿童做了许多努力。他一直注重青少年的发展,支持创办了许多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依稀还和年轻时一模一样。

他多次回到父亲记挂的家乡韶山,在那里和妻子邵华一起发表了散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后来还被编入了中学的语文课本。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毛岸青对毛泽东的追忆从未停止。为了编写丛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已经七十岁高龄的毛岸青带着妻儿跑遍了全国十多个省市。

召开调查会、访问当事人、审定选题、书稿……毛岸青忙活了两三年,终于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前夕将这套27卷本的大型丛书面世。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在层层责任之下,在种种身份之下,毛岸青也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乐观而豁达,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兴致来了,他喜欢弹弹琴,唱唱歌。他还会和小辈们一起下国际象棋,踢足球或者滑雪。

他喜欢安静地看小说,有时看到尽兴,还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在不认识他的人眼中,他就是一个和善、温柔、谦逊的老人。据毛新宇回忆,有些和他接触过的人还会感叹:“真想不到,这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总结

说起毛岸青,大概很多人只知道他是毛泽东次子,而对他的人生一无所知。比起他伟大的父亲、在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兄长,毛岸青更像一个寂寂无名的“凡人”。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但是,“凡人”毛岸青的一生却一点都不平凡。

他出生于动荡的年代,与时代浪潮搏斗,一生轰轰烈烈。他经历了幼年丧母的悲痛,体会过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但他心中却一直燃着一簇火焰,驱动着他一生都在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

晚年的毛岸青: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他低调,却从不逃避责任。他身世坎坷,却从不悲观,反而一直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

也许我们永远不会有他那样曲折的人生经历,但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习,如何做一个为国为民、积极入世的“凡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永寿   卫国战争   俄文   韶山   党中央   老少边穷   苏联   颠沛流离   党组织   晚年   上海   凡人   父亲   母亲   兄弟   孩子   地区   旅游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