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建筑能力究竟有多强?东北大学校徽手稿,振兴了中华精神

林徽因的建筑能力究竟有多强?东北大学校徽手稿,振兴了中华精神

在民国时期,有位女子曾吸引过无数人的目光,她就是著名才女——林徽因。

有人言:始于颜值,陷于才华。林徽因不仅美,且还有灵魂。她在当时不仅才貌双全,叱咤文坛,还在各个领域都颇有建树。除此之外,关于她的八卦韵事更是数不胜数。

许多人都对她的风流情史津津乐道,但少有人知林徽因其实还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她曾在建筑业留下过的手绘稿,令见过的人都景仰不已。

林徽因的建筑能力究竟有多强?东北大学校徽手稿,振兴了中华精神

建筑——自小熏陶的力量

林徽因出生自1904年,父亲不仅擅长诗书还精通各种外文,也曾远渡重洋去过日本,知识文化与阅历并存。

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在父亲的教导下林徽因从小就博览群书、多才多艺,那时的她作品就灵气十足,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女。不仅如此,林徽因的英语也学得流利无比,这也为她后来学习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

林徽因的建筑能力究竟有多强?东北大学校徽手稿,振兴了中华精神

16岁时,林徽因便随着父亲去欧洲游历。在陌生的文化和环境里,林徽因不仅没有害怕,反而被眼前不同于中式风格的高大建筑深深吸引。由于当时的房东也是一名建筑师,机缘巧合之下,林徽因也慢慢接触到了这个领域。

她第一次感受到欧洲建筑的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独特美学,思考这些是否也能结合运用到中式建筑中呢?至此,她的心里埋下了一棵生长的种子。

林徽因的建筑能力究竟有多强?东北大学校徽手稿,振兴了中华精神

那时的林徽因已经在文人的圈子里声名鹊起,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好友。三年后,徐志摩、胡适等人创立了新月话剧社,于是常常邀请博学多才,英文又好的林徽因来担任的女主角。

林徽因的表现自然令人拍手叫好,真挚的表演、对人物透彻的理解,以及脱稿都流利的台词,得到了胡适"第一才女"的极高评价

这之后,她有幸得到了一个学习建筑的机会,她与梁思成辗转来到美国。由于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并不收女学生,于是她便选择了主修美术,将建筑作为辅修。

起初,林徽因的绘画天赋只能算作一般,然而绘画的运用是建筑绘稿的基础,她必须学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此,林徽因在专业指导下不论风吹雨打都坚持不断地练习,终于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画笔,成了她最好的伙伴。

林徽因的建筑能力究竟有多强?东北大学校徽手稿,振兴了中华精神

才华横溢的女建筑师

作为一名才女,林徽因实至名归;但作为一名建筑师,她的能力究竟有多强呢?这一点,从她的手稿上,就能找到答案。

林徽因曾经与丈夫梁思成考察过一座古代建筑,之后画了一幅手稿图。幸福图中所用到的线条十分的笔直,仿佛都是依靠工具完成。

但实际上这只是林徽因的基本功,她在练习绘画时每一条线都力求做到完美,尽管线条看似容易,背后却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在那个网络科技不太发达的年代,她出色的线条绘制也成为了她精美建筑手绘稿不可或缺的东西。

林徽因的建筑能力究竟有多强?东北大学校徽手稿,振兴了中华精神

1928年,彼时林徽因与梁思成才完婚不久,作为一个身处在甜蜜生活中的新婚妻子,她用画笔记录下了自己的心境,这幅水彩画取名为《故乡》

画上是傍晚时分的小镇,整幅画的基调为黄色系。只见路上行人来去,小童与妇人坐在自家门前,连鸡都悠闲自在地踱步,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林徽因在这幅画中展示了自己高超的技巧:线条的运用、精准的比例构图、以及对色彩的敏感把控。简单又不乏艺术美感,再加上取名为故乡,勾起人们人们的思念与回忆,让看到的人内心十分安宁。

林徽因的建筑能力究竟有多强?东北大学校徽手稿,振兴了中华精神

以上只能说明林徽因的绘画技术之厉害,她作为建筑师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林徽因不仅参与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国徽的设计,她还是东北大学的校徽设计者

东北大学的校徽总体呈圆形,类似一块盾牌,中间画着一个易经中象征东北的卦象,上刻东北大学四字。中间的图案取名为"白山黑水",白色的山代表着长白山,黑色的水代表着东北的黑龙江左右分别盘踞着东北常见的熊和狼两种动物,代表随时会侵犯的列强,感受到周围的危险一直在虎视眈眈。

由于这枚校徽设计于抗战时期,因此校徽除了代表着东北特色的意味,还包含着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的信念,鼓励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精神。

林徽因的建筑能力究竟有多强?东北大学校徽手稿,振兴了中华精神

林徽因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建筑家,一位爱国者,她还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忠实拥护者。

有一次,林徽因和丈夫逛过一家古董摊,她瞬间被其中一只极绚丽的景泰蓝瓷瓶吸引,那精致古老的工艺勾起了她的兴趣。可惜的是,景泰蓝工艺已经逐渐面临着失传的现状。

在了解到情况之后,林徽因立刻决定成就景泰蓝小组,拯救传统工艺。最终,在她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出一款精美的景泰蓝丝巾,获得了众多人的喜爱。

林徽因的建筑能力究竟有多强?东北大学校徽手稿,振兴了中华精神

除了传统工艺,林徽因还对所有古代建筑都保持着热情。她曾经所居住过的北京,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极度深厚的城市,随着现代发展,历史的痕迹保留已经所剩无几。影响此事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当初推掉古城墙重建的工程。

当时郭沫若接到了这个工作,他认为现代社会需要进步,先从建筑风格开始改变,是他决定运用现代新技术建造新城墙。知道这件事后,林徽因十分反对。

林徽因的建筑能力究竟有多强?东北大学校徽手稿,振兴了中华精神

古建筑是我们历史文化的根基,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一旦拆除,损失将无法估量,但林徽因始终人微言轻。

人们总是过分追求新潮流,却往往忽视传统的重要性。人们为迎来新时代欢欣鼓舞,却不知悄然降临的教训迟早会到来。果不其然,后来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之后人们找寻历史遗迹、修复传统建筑的路途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林徽因的建筑能力究竟有多强?东北大学校徽手稿,振兴了中华精神

信仰与坚守

改写历史总是充满着挑战。当时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建设也开启了新潮流,祖国终于翻开新的一篇。可回过头来,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痕迹已经所剩无几,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也同样伴随着传承的丢失。

人们终于清醒过来,是我们自己将自己的历史财富埋葬了。就是各部门又开始紧急配合运用当代技术复原那些曾被为人破坏的历史遗迹,也是林徽因曾经大力挽救过的遗迹

而失去的东西再不可能回归当初的模样,即使修复也残留着现代的痕迹,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新潮流吗?

林徽因的建筑能力究竟有多强?东北大学校徽手稿,振兴了中华精神

人们无法预知未来,只能永远保持谦虚,多听取一些建议和声音。而林徽因将所有的热情倾注,做到了一个建筑家最后的坚守。

在林徽因众多的身份里,她身为一名文坛才女,在建筑上也有极高的造诣,甚至为祖国做出过许多贡献,而大家偏偏过度关注她的绯闻,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她最大的贡献是她为行业全心投入的精神;她保护古建筑的背后,是作为一个文人深藏的历史情怀;作为一名女建筑师,她是闪闪发光的存在。

百年之后,也许有人会结过这熊熊燃烧的火炬,这份热爱是否能化作辉煌?当遭受质疑时,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有限,但只要竭尽全力,也就问心无愧,不负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校徽   宾夕法尼亚大学   人民英雄纪念碑   手稿   胡适   东北大学   建筑   景泰蓝   欧洲   中华   遗迹   才女   建筑师   线条   能力   精神   代表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